文/黄涛伟
食物零浪费 人人有其食
文/黄涛伟
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绿洲公益”)原名为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是上海第一家经民政部门批准并注册的民间环保组织。10年以来,绿洲公益一直在“为城市中的生命营造一片绿洲”而努力,至今已策划开展了上百次多样的公众环保活动,逾10次专业性调查项目,参与建立了100多所野生动物保护特色学校网络,2014年发起了“食物银行”项目。
在中国,食物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根据绿洲公益2014年在上海7个区开展的调研中,发现家庭、餐馆、便利店、面包房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食物浪费现象。与此同时,据上海市市容局发布的信息显示,上海每天有1 200吨的有机垃圾被销毁,其中大部分是食物。
一边是食物的大量浪费,另一边是贫困家庭买不起有营养的食物。
2014—2015年,绿洲公益以问卷发放、电话、电子邮件沟通及上门走访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市场调研,发现上海中心城区的低收入人群主要集中在老小区,包括低保、纳保、残疾、重病、突发变故等情况,其中有部分家庭属于特困家庭。根据上海市民政局2014—2016年发布的数据表明,上海约有23万~26万人正遭遇低收入困扰,这些家
绿洲公益的价值观善待余量食物,可以改变你赖以生存地球的人际环境和自然环境
绿洲公益的使命打造中国食物银行网络,实现食物浪费领域的O2O
绿洲公益的愿景食物零浪费 社区可持续 人人有其食庭的老人和孩子可能面临营养不足、低教育投入等诸多问题。
因此,绿洲公益决定发起“食物银行”项目,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收集即将被浪费的食物赠送给有需求的人,这既降低了环境污染,又为社区贫困家庭缓解了家庭经济危机。
绿洲“食物银行”网络,通过向生产和流通渠道募集即将被浪费的食物,搭建起食物浪费和食物不足间的桥梁,既减少了由食物浪费带来的环境问题,又为社区的低收入家庭补充了食物。目前,“食物银行”已经通过上百个捐赠渠道和50多个授权分发点,募集和捐赠了200吨物资,发放并援助6万多人次,还辐射到了除上海以外的新疆、成都、安徽、青岛和邯郸等地。2016年10月,“分享冰箱”公益项目在社区试点,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为减少熟食浪费开创了新途径。
目前,绿洲“食物银行”拟以上海的实践为基础,一方面开拓上海本地的社区型“食物银行”网络,另一方面培育上海以外地区的旗舰“食物银行”,并通过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和机制使得这种复制得以简洁高效,直达受益人群。
“食物银行”以“社区资产”的优势视角出发,以社区闲置余量食物资产为介入重点,承认、发掘、动员和活化该社区余量物资、余量人力资源,并通过社区志愿者的服务重新构建社区关系,从而创新探索社区发展的新模式。
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绿洲公益有着非常严格的管理体系,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整个管理体系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社区食物银行运营手册》《分享冰箱运营手册》《食物数据管理系统》和《联盟成员授权体系》。每个模块都对操作规程进行量化和标准化,以指导具体的项目运营。
因为食物的特殊性,绿洲公益十分重视并强调时间因素。要求对分装的熟食,做好原始记录,尤其是标签记录,明确分装时间,标注最佳食用时限,提醒食物领取者,在一定的时限内尽快食用。同时,对参与的各方,包括食物提供者,运营志愿者,食物受益人,在捐赠、接受和分发三个环节,对人员进行食物安全培训和知识的传播。
通过引入政府资源,加强监控和管理,主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相关部门联系,争取专业指导和监督,在法律法规的范畴内运营,以期在公益和现实之间达成平衡,确保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规模,确保项目的可持续运营。
以《分享冰箱运营手册》为例,它是包含了运营人员卫生规范、食品贮入冰箱操作规程、受益人领取登记表、每日工作流程检查清单等21个子模块的标准化操作规程,能够更加全面地为“分享冰箱”项目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目前,绿洲“食物银行”已经获得全球“食物银行”网络(Global Foodbanking Network)在中国大陆的唯一成员授权,以致力于推动“食物银行”在中国大陆的发展,立志打造中国“食物银行”网络。绿洲公益采取联盟分级授权模式,创建高效、可持续的“食物银行”网络,为盈余食物提供友好对待的生态环境。
2017年,绿洲公益计划在上海就“食物银行”项目拓展“分享冰箱”,在全国开启中国“食物银行”网络建设,整合构建既符合实际情况又可实现永续发展的操作模式,将项目标准化程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以保障合作伙伴的利益,以凝聚社会资源实现社会价值,体现社会责任。
(作者: 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分享冰箱拓展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