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琴 顾国达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27)
基于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优质茧丝发展对策
李建琴 顾国达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27)
从需求和供给2个方面分析我国优质茧丝短缺的原因,从价格和品质2个方面剖析优质茧丝的优势,认为生产优质茧丝符合未来消费需求和蚕桑产业发展方向,是促进蚕桑产业提质增效、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传统蚕桑产业向现代蚕桑产业转变和地区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增加优质茧丝供给着重在建设优质茧丝生产基地,构建优质优价机制,优化产业经营模式,加强茧丝产品品牌建设,强化产业技术支撑。
优质茧丝;短缺;优势;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优质优价机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蚕桑生产国,茧、丝产量都占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但是,在我国蚕桑生产规模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蚕桑生产区域不断从东部往西部转移,呈现“东桑西移”和“东丝西进”的格局,2015年中西部地区的茧、丝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9.30%和71.40%[1];而传统的东部地区的优质茧生产规模持续萎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统计数据,2015年江苏、浙江2省的蚕茧产量分别为4.91万t和3.56万t[2],2省合计占全国蚕茧总产量的13.28%,相比于各自历史最高产量分别下降了70.24%和73.69%[2-3]。
随着“东桑西移”“东丝西进”和东部优质茧生产规模的持续萎缩,一方面,茧丝市场上普通茧丝供给过剩、优质茧丝供不应求的结构性问题愈加突出;另一方面,我国生丝产品质量难以提升,进而丝绸品牌建设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缓慢。中国纤维检验局发布的《2015年度生丝产品质量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生丝产量约8.2万t,年平均价格35.05万元/t,同比降低6.1%;生丝平均质量保持在中等水平(4 A级),比重达52.6%,5 A级和3 A级生丝所占比重分别为25.6%和18.4%,6 A级生丝所占比重不足年产量的1.0%[4]。
生丝质量不仅取决于缫丝设备、工艺水平及其生产、管理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源于原料茧的质量等级。优质原料茧短缺已成为我国生丝质量难以提升,尤其是高品位生丝产量低的主要原因。但是,如何提高我国茧丝质量和增加优质茧丝供给,却是一个涉及生产、技术、管理等多因素的问题。尽管已有研究针对东部优质茧生产规模萎缩现状,多视角、多层次地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稳定东部优质茧生产规模的相应对策[5-6],但尚无人系统地分析优质茧丝短缺的原因,进而基于优质茧丝的价格和品质优势,从供给侧结构调整视角,提出增加优质茧丝供给的对策建议。
经济学中,某个产品的过剩或短缺取决于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力量对比,如果供过于求,则产品过剩;相反,如果供不应求,则产品短缺。优质茧丝之所以严重短缺,根本原因就在于需求增长,而供给不足,继而导致供不应求。
1.1 需求增长
由于棉、麻、化纤等替代品的蓬勃发展,真丝纤维在所有纤维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同时,由于成本因素,全球纺织品生产中大量使用其他纤维替代蚕丝。但仅据此推断全球优质茧丝需求量有限,仍然不够严谨,甚至有失偏颇。这是因为从需求侧看,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对优质茧丝的需求只增不减,其潜在需求较大。
根据茧、丝、绸、丝绸制成品的生产与消费、出口与进口情况,可以将世界上所有与茧丝绸产品相关的国家分为3类:第1类是包括所有茧丝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进口与出口的国家,如中国、印度;第2类是几乎不生产蚕茧,仅通过进口生丝、绸缎再进一步加工成终端产品并销售给其他国家的丝绸产品生产国,如法国、意大利、瑞士;第3类是基本不生产茧丝绸产品仅使用丝绸制成品的消费国,如美国、英国。
从国际需求看,意大利、法国、瑞士等丝绸品牌产品生产国长期依赖中国高品质生丝原料。近几年,由于世界丝绸品牌产品尤其是丝绸奢侈品需求上升,导致这些国家对中国高品质生丝的需求不断增加,甚至对生丝等原料长期严重依赖中国进口及潜在的供应短缺风险感到十分担忧。为此欧洲纺织服装组织还提出了“走向欧洲养蚕业”(Towards European Sericulture)计划,旨在结合研究和投资,以发展欧洲永续的养蚕及缫丝行业[7]。印度虽然是世界第2大蚕丝生产国,2014年茧、丝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18.41%和11.58%,但是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印度桑蚕丝大部分是多化性黄茧丝,品质较差,在手工织机及机械织机上只能作为纬丝使用,需要进口二化性白茧丝来作为机械织机上的经丝使用[8]。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https:∥comtrade.un.org/data/)资料,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的生丝进口量不断增长,其进口的生丝主要来自中国,2000—2015年印度每年从中国进口的生丝量占其进口生丝总量的93%左右,2005年印度从中国进口的生丝量曾高达8 724.76 t,2005年后虽波浪式下降,但2015年仍达3 096.50 t。虽然印度从中国进口的生丝大部分并非高品质生丝,但随着印度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印度国内丝绸消费水平也会提升,将来印度从中国进口高品质生丝的量必将有所增长。
从国内需求看,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需求升级都对优质茧丝产生需求。要提高中国丝绸产品附加值和创建中国的世界级丝绸品牌,将中国从丝绸中间产品出口国转变为丝绸终端产品出口国,就需要有充足的优质茧丝原料作为支撑。尤其是近几年,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文化传承和国际活动主打丝绸产品的带动下,丝绸品牌的创建和提升,对优质茧丝原料的需求愈加迫切。自古以来丝绸就是奢华的代名词,丝绸的本质就是奢侈品,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国内居民对品牌丝绸产品的需求逐渐上升,进而导致丝绸加工企业对优质茧丝原料的需求持续增加。当前一些努力创建丝绸品牌的企业最有感触的就是苦于优质茧原料短缺,以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2 供给不足
蚕茧质量可以用上茧率、茧层率、出丝率和解舒丝长、解舒率等指标评价,生丝质量则可以用均匀二度变化、纤度偏差、纤度最大开差、清洁和洁净等指标进行评价[9]。一般认为,普通茧与优质茧的主要区别在于能否缫制5 A、6 A级及6 A级以上的生丝,即在现行技术下能够缫制5 A级及5 A级以上生丝的蚕茧,可以称之为优质茧;只能够缫制成4 A级及4 A级以下生丝的蚕茧,称之为普通茧。蚕茧生产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是导致蚕茧质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但技术、体制、机制等因素也会影响到蚕茧质量。从供给侧看,我国优质茧丝供给不足,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东部传统优质茧产区生产规模不断萎缩。习惯上,东部传统优质茧产区是指江苏、浙江和山东3个省,其中山东省蚕茧生产规模一直以来相对较小,因此,东部优质茧产区以江苏、浙江省为主。历史上江苏、浙江省的最高蚕茧产量分别达16.50万t (1994年)和13.53万t(1995年),长期以来,江苏、浙江2个省的5 A级以上高品位生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3]。但是,由于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在与其他农业和第二、三产业的竞争中,种桑养蚕的比较效益下降,导致江苏、浙江2个省的蚕茧生产规模不断萎缩,2015年江苏、浙江省的蚕茧产量分别为4.91万t和3.56万t,2省合计占全国蚕茧总产量的13.28%,相比于各自历史最高产量分别下降了70.24%和73.69%[2-3]。
二是西部新兴蚕区因地理、气候、技术等原因难以生产出优质茧丝。随着“东桑西移”和“东丝西进”的推进,西部蚕茧、生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持续上升,其中广西自2005年、2010年先后成为我国最大的蚕茧、生丝生产省(区)后,蚕茧、生丝产量占全国的比例不断上升,2015年广西蚕茧产量达28.65万t,占全国蚕茧总产量的44.92%;生丝产量达4.65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27.49%。但广西由于地处我国西南,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其生产的蚕茧质量较低。中国纤维检验局对2015年桑蚕干茧质量分析报告显示,全国桑蚕干茧年平均质量为4.35 A,而广西仅为4.02 A,是被检的10个省(市、区)中质量最差的[10]。理论上,在缫丝技术设备更新与工艺改良的前提下,即使使用广西生产的蚕茧也能缫制出5 A级甚至6 A级生丝,或者在普通茧中挑选好茧也能够生产少量高品位的生丝,但生产成本较高,因此,受目前的技术水平和成本要求的限制尚无法实现用普通茧大批量生产高品位生丝[5]。
三是传统优质茧产区生产不出优质茧。浙江省是传统的优质茧产区,但是,2012—2015年的桑蚕干茧质量分析报告显示,浙江省的桑蚕干茧综合质量仅与全国平均持平[10-13]。其主要原因在于:(1)技术进步慢和设施投入不足。优质茧丝生产是涉及诸多环节和因素的系统工程,包括蚕品种、饲养技术、上蔟管理、收烘茧及贮茧、煮茧和缫丝等,其中对茧质影响起主导作用的是蚕茧的生产过程,因此,蚕品种、饲养技术和上蔟管理对优质茧生产起着关键性作用[14]。实地调查中发现,越是经济相对发达的传统蚕区,蚕茧收入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越低,蚕桑生产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越慢,甚至长期维持传统的生产方式;而越是蚕业快速发展的新蚕区,蚕茧收入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越高,农民越有积极性尝试桑、蚕新品种,推广、应用和普及小蚕共育、方格蔟、省力化养蚕技术与设施,甚至不断发明新器具、新设施、新技术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蚕茧产、质量,进而提高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2)优质优价机制失灵。市场经济中,“以质论价、优质优价”原本是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的有效激励机制,但在中国的蚕茧生产区,普遍存在优质优价机制失灵的现象,甚至经常性地发生“蚕茧大战”,特别是在蚕茧价格市场化、蚕茧收购放开之后。发生“蚕茧大战”的主要原因在于鲜茧是一种特殊产品,具有鲜活、用途单一等特性,蚕茧交易具有即时、重复、量小等特点。在市场化条件下,蚕茧价格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当存在多方收购时,容易出现恶性竞争,从而发生“蚕茧大战”;而在单方收购时,又会形成买方垄断,出现压级压价收购,最终都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和影响蚕桑产业的发展。优质优价机制失灵不仅导致蚕茧市场交易秩序混乱,而且妨碍了蚕茧生产中优良蚕品种、饲养技术、方格蔟具和蔟中管理等配套技术的应用,甚至导致蚕农采取过早采摘和出售毛脚茧(刚吐完丝或还在吐丝尚未化蛹的蚕茧)的行为,人为降低了蚕茧的质量,使得原本可以生产优质茧的地区生产不出优质茧。
相比于普通茧丝,优质茧丝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价格与品质2个方面,即具有高而相对稳定的价格和绝对优良的产品品质。因而,发展优质茧丝既能够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满足市场对优质茧丝持续增长的需求,又能够通过提质增效实现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2.1 价格优势
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副产品价格的逐步放开开始的,但在1995年前,我国蚕茧价格一直由国家物价部门制定,受到严格管制。1995年国家计委下发的《关于整顿茧丝价格的通知》[计电(1995)068号]中规定“桑蚕鲜茧收购价格由现行的中央管理的政府定价改为中央指导下的省级政府定价。”自此,国家开始逐步放松对蚕茧的价格管制。但是,即使到2001年国家大规模放开了商品价格,其中棉花、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开始在局部地区放开经营,与蚕茧密切相关的厂丝也实行了市场调节价,但蚕茧收购价格依然实行省级政府定价或省级政府指导价[15]。实际运行中,蚕茧价格在一些省(区、市)逐步市场化,而在另一些省(区、市)仍然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16]。2014年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要求地方放开种子、桑蚕茧和小工业盐价格,由市场进行调节[17]。2016年全国蚕茧价格和收购全面放开。随着茧丝价格的逐步放开,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由市场供求决定茧丝价格的调节机制。
与茧丝价格逐步放开相对应的是茧丝价格的频繁波动。从图1可以看出,1995年之前,茧价低、丝价高,两者变动不一致,这主要是由于1995年前生丝的价格已经放开,由市场供求决定,但蚕茧的价格受到严格的管制,而且管制价格偏低,属于限制价格[16]。但从1995年起,随着蚕茧价格管制的逐步放松,茧丝价格的波动趋势完全一致,都呈现波浪式上升的趋势,而且波动幅度越来越大。茧丝价格的频繁波动,不仅加剧了农民种桑养蚕的市场风险和蚕桑生产的不稳定;而且通过一体化的传导机制,导致丝绸产品出口价格也剧烈波动,使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丝绸行业经常性遭受大面积亏损,伴随着茧丝价格的涨跌,整个行业也几度大起大落。
图1 中国蚕茧价格与桑蚕丝出口价格波动趋势(1990—2015年)
蚕茧价格大幅频繁波动源于农产品市场所具有的蛛网模型特征,即有一定生产周期的农产品所具有的价格波动特征。但是,通过对茧丝绸一体化产业链上各产品价格波动规律及其传递关系的研究发现,中国茧丝绸垂直关联产品价格波动传递只是沿着“鲜茧→干茧→生丝→坯绸”的方向传递,并没有传递到丝绸制成品;价格的波动性随产业链后向传递不断减弱,即鲜茧价格波动最强,其次是干茧、生丝和坯绸;生丝价格在垂直关联市场中与鲜茧、干茧、坯绸价格关联较为紧密,扮演着价格传递核心的角色[18]。这意味着,只要生丝价格稳定,前向的蚕茧价格和后向的坯绸价格都将趋于稳定。
理论上,普通茧和低品位丝的价格较低且波动大,优质茧和高品位丝的价格较高且相对稳定。实际上,由于技术和设施投入差异、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不同,特别是优质优价机制失灵,很难用价格信号揭示优质茧与普通茧之间的内在差异。但是,低品位生丝价格较低且波动大,而高品位生丝价格较高且相对稳定,却是行业内众所周知的事实。根据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每月第1个交易周白厂丝(规格20/22D)现货交易价格的中间价绘制不同等级生丝价格变化曲线(图2)可以看出,生丝等级越高,交易价格越高。而从图3看,生丝价格波动率6 A级明显小于3 A级和4 A~5 A级。优质茧丝价格高于普通茧丝价格而且比较稳定的原因在于优质茧丝可以在其购买者中形成相对垄断地位。与普通茧丝的购买者更在意价格不同,优质茧丝的购买者更在意的是产品质量,只要产品质量足够好,就愿意出较高的价格。优质茧丝价格较高且比较稳定,根源在于优质茧丝质量好,客户忠诚度较高,由此可以避免恶性价格竞争、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从价值链视角看,用优质茧丝制造高端丝绸产品,尤其是世界名牌类奢侈品,因在后续加工和营销中可以获得极高的附加值,所以只要茧丝原料质量足够好,支付较高价格也愿意。
图2 不同等级生丝价格比较(2014年7月至2017年3月)
图3 不同等级生丝价格波动率比较(2014年7月至2017年3月)
2.2 品质优势
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产品差别。所谓产品差别,不是指不同种产品之间的差别,而是指同种产品在质量、型号、包装等方面的差别,比如普通茧与优质茧之间的差别、低品位生丝与高品位生丝之间的差别。由于茧、丝本身是丝绸工业原料,如果没有产品差别,等于说所有的蚕茧、生丝质量完全一样,此种情况下的茧、丝市场将是近乎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只剩下价格竞争,如果买者或卖者众多,很容易导致恶性价格竞争。相反,拥有产品差别的优质茧丝依靠其品质参与竞争,不仅可以避免价格战,而且能够以较高的价格出售。更进一步,如果茧丝品质在市场上得到普遍认可,并具有一定的声誉,就形成了品牌。一旦形成了品牌,就等于拥有了定价话语权,可以依靠品牌效应制定高价,获取高而稳定的利润。
从世界蚕丝业发展历史看,蚕丝业存在从经济发达地区不断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规律[19-20]。进一步调查研究发现,在没有革命性技术变革的前提下,随着国家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如果不是优质茧丝生产基地,长期中一定无法避免蚕丝业不断转移的命运;如果是优质茧丝生产基地,或许该基地的蚕丝业最终也会出现衰退及转移,但至少在较长时期内可持续发展。因为一旦树立起品质优势,一个地区或企业的蚕茧质量声誉将为该地区或企业带来较高而稳定的持续收入,从而比其他地区或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绩效,进而加强或保持该地区或企业茧丝生产的比较优势。江苏省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安公司)、四川省天虹丝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虹公司)就是典型的例子。
富安公司位于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虽然在东部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后,因劳动力与土地成本上升,我国蚕桑产业整体呈现“东桑西移”的格局;东部蚕桑生产规模不断缩小、桑园面积与蚕茧产量大幅减少,但在富安公司的努力下,富安镇依然是全国闻名的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富安公司先后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末的“蚕茧大战”、1996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及多次行情严重滑坡的洗礼,但由于始终坚持“发展方向与国家政策合拍、生产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经济效益与广大农民共享”的发展思路,以农为本,积极推行“公司+蚕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以优质茧丝为支撑,做大做强产业“龙头”,创造了茧丝绸行业的奇迹。长期以来,富安公司收购的鲜茧90%以上都是优质茧,其质量往往比周边企业收购的鲜茧质量高一个等级,保证了以此为原料生产的“FUAN”(富安)牌白厂丝80%以上达到6 A级,使富安公司成为国内极少数能够长年批量生产6 A级高品位生丝的企业,产品供应意大利、美国、日本、泰国等国家的10多个知名丝绸经销商,成为LV、香奈尔、爱马仕、阿玛尼等世界奢侈品牌的高档生丝供应商。
天虹公司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涪城区地处绵阳市郊,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同时也是四川省的传统老蚕区,蚕茧收购秩序曾经十分混乱。但2002年以来,天虹公司始终坚持“公司+共育户+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蚕农建立密切的利益共享机制,集中加大投入,强化共育体系建设,增强共育室的纽带作用,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技术服务,蚕茧质量大幅提升,使涪城区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优质茧丝生产基地。涪城区的蚕茧收购价格比周边地区高4~5元/kg,蚕茧收购秩序良好,产收率从2002年的30%提高到近年来的100%;生产的优质茧解舒率在70%以上,茧丝长1 200 m,清洁、洁净度高,可缫制5 A、6 A级生丝,2014年春季生产的雄蚕茧缫制的6 A级生丝成为APEC会议领导人穿的丝绸新中装的指定原料[21],天虹公司打造的“七彩之虹”精品蚕茧作为原料也倍受高品位生丝和高档奢侈品生产企业的青睐。
基于优质茧丝短缺的现状和其价格、品质优势的分析,生产优质茧丝符合未来的消费需求和产业的发展方向,可避免产地快速转移的命运;而增加优质茧丝供给重在建设优质茧丝生产基地,构建优质优价机制,优化产业经营模式,加强茧丝产品品牌建设,强化产业技术支撑。
3.1 建设优质茧丝生产基地
区域专业化既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一种提升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方式[22],还是我国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提高农业资源生产效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一条有效途径。自2006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及蚕桑主产省(区、市)先后开展了蚕桑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工作,明确了华东、华南和西南三大桑蚕优势区域和东北柞蚕优势区域,进一步择优确定建设100个年产鲜茧1 500 t的国家级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县的目标。2016年中国丝绸协会授予江苏省海安县、东台市,广东省韶关市,云南省陆良县,陕西省安康市,山东省日照市,广西宜州市、环江县,重庆市涪陵区,四川省宁南县、宜宾市、绵阳市、南充市等13个地区“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称号。这说明政府和行业都已经认识到建设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的重要性。但在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建设中仍面临着基础设施不足、劳动力老龄化、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较低、优质优价机制失灵、缫丝技术亟待革新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国蚕丝业发展存在的诸多共性问题。建设优质茧丝生产基地,既要尊重市场机制在产业集聚和区域专业化中的决定性作用,也需要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通过产学研合作和模式创新,来共同解决好以上问题。
3.2 构建优质优价机制
早在1999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等8部委就印发了要求进一步落实农产品优质优价的政策[23]文件,但迄今为止,大多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机制都没有建立起来,以致许多农产品的市场秩序混乱,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蚕丝业发展来看,优质优价机制是提高蚕茧质量、增加蚕茧生产效益的重要激励机制。没有一个稳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蚕茧质量、增加优质茧供给只能是一句空话。但在蚕茧产品价格和收购全面放开的市场化条件下,优质优价机制的建立,不可能再回到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来实现,而应依托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农民(卖方)与企业(买方)之间建立长期互信的利益纽带来实现。同时,在蚕茧收购中,改革现行评茧计价标准和收购方法,尽快研制出能体现“优质优价”的新的评茧技术方法,提高评茧计价的效率和准确性[9]。
3.3 优化产业经营模式
由于蚕茧所具有的鲜活、用途单一等特性及蚕茧交易存在的不确定性高、涉及专用资产、重复交易等特点,无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治理模式,还是完全垄断的企业治理模式,都不是蚕茧市场化后理想的治理模式。蚕茧价格和收购全面放开后,既能够保障农民利益又能够实现企业绩效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模式应该是介于市场治理与企业治理之间的中间模式,即混合治理[24],其通俗表述就是产业化经营模式。而要让形式多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具有内在稳定机制,关键在于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而要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首先应明确定义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应该是与农户有长期合作关系、对农户提供技术和管理服务,为农户承担市场风险和部分自然风险,联结千家万户、带动产业发展的企业,如富安公司、天虹公司。那些与农户只有单纯的买卖关系,尤其是不投入只收购产品的经济组织,不能称之为龙头企业。在构建蚕丝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过程中,政府应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其他主体真正发挥作用。
3.4 加强茧丝产品品牌建设
品牌是产品品质获得市场认可形成的声誉,因而是产品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从品质提升到品牌建设,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也是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因而品牌代表着产品供给结构调整和需求结构升级的方向。随着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建设的推进和优质茧丝供给的增加,各地需要结合本地优质茧丝质量水平和产品特色,构建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以品牌确立定价话语权,构筑稳定的营销渠道,引领地区蚕丝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3.5 强化产业技术支撑
无论是优质茧的生产,还是优质丝的缫制,都需要科技支撑。固然,良好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有利于生产优质茧,但优质蚕种的培育和推广、生产技术和设施革新也是提高茧丝品质的重要因素。优质茧产地生产不出优质茧,除了激励机制失效,技术落后、设施陈旧也是原因之一。此外,蚕茧质量的鉴别技术和仪器也需要有所突破,传统的仪评手段之所以不被广泛采用,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耗时、耗力,成本较高且存在不确定性。优质丝的缫制,除了要有优质茧原料外,更有赖于缫制技术的突破。如果缫制技术有重大突破,即使普通茧也能缫制成优质丝。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缫丝技术进步,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因此缫丝自动化、智能化必将是未来丝绸产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方向。从整个茧丝绸产业链来讲,丝绸终端产品创新和品牌提升,才是发展优质茧丝的原动力,也是解决产业链各环节主体之间利益矛盾的关键所在。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茧丝绸行业“十三五”发展纲要[EB/ OL].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2016-11-28)[2016-12-06].http://scyxs.mofcom.gov.cn/article/fgwj/jsc/201612/ 20161202078090.shtml.
[2]封槐松,李建琴.我国蚕桑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J].中国蚕业,2016,37(1):4-10.
[3]中国丝绸协会.中国丝绸年鉴(2000年创刊版)[M].杭州:丝绸杂志出版社,2003.
[4]中国纤维检验局.2015年度生丝产品质量分析报告[J].中国纤检,2016(7):28-31.
[5]李建琴,封槐松,顾国达.能否稳定东部优质茧生产规模?[J].中国蚕业,2013,34(4):1-7.
[6]许明芬,李莉,李龙.稳定江浙优质茧丝生产基地提升我国丝绸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赴江苏、浙江蚕桑生产调研报告[J].中国蚕业,2012,33(1):5-12.
[7]亚洲纺织联盟.欧洲丝绸产业提出了未来的融资计划[EB/ OL].全球纺织网,(2016-04-19).http://www.tnc.com.cn/info/c-001001-d-3569277.html.
[8]顾国达.世界蚕丝业经济与丝绸贸易[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182.
[9]朱良均.论优质茧丝生产技术[J].中国纤检,2010(7月上): 32-38.
[10]中国纤维检验局.2015年度桑蚕干茧质量分析报告[J].中国纤检,2016(9月):37-38.
[11]中国纤维检验局.2014年度桑蚕干茧质量分析报告[J].中国纤检,2015(7月上):22-25.
[12]中国纤维检验局.2013年度桑蚕干茧质量分析报告[J].中国纤检,2014(7月上):16-19.
[13]中国纤维检验局.2012年度桑蚕干茧质量分析报告[J].中国纤检,2014(1月上):18-20.
[14]朱良均.试论优质茧生产的配套技术与途径[J].蚕桑通报,1999,30(3):5-10.
[15]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01-06-05)[2016-10-0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0/09/content_5116403.htm.
[16]李建琴.中国转型时期农产品价格管制研究——以蚕茧为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76-81.
[17]高敬,江国成.发改委部署全面放开种子、桑蚕茧和小工业盐价格[EB/OL].新华网,(2014-06-13).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6/13/c_1111129311.htm.
[18]李建琴,卢逸,孔伟杰.中国茧丝绸产品垂直关联价格波动与传递关系研究[J].蚕业科学,2015,41(4):734-745.
[19]李建琴,周育仙,顾国达.我国蚕茧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J].蚕业科学,2014,40(5):902-910.
[20]李建琴,顾国达.世界蚕丝业发展规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蚕业,2014,35(3):11-18.
[21]汪勇,杨慧君,谢忠良,等.创新发展打造涪城精品蚕业[J].四川蚕业,2016,44(4):7-9.
[22]郑风田,程郁.从农业产业化到农业产业区——竞争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J].管理世界,2007(5):64-73.
[23]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农业部,等.关于进一步落实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的通知[EB/OL].法律图书馆网,(1999-12-07).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103840.
[24]胡丹婷.治理结构的选择与稳定——基于蚕茧交易的经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95-129.
[S88-9]
C
1007-0982(2017)02-0001-07
10.16839/j.cnki.zgcy.2017.02.001
2017-03-17;接受日期:2017-04-13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CARS-22);茧丝绸公共服务项目(编号ZZJL-ZB-033)。
信息:李建琴(1968—),女,浙江德清,经济学博士,教授。Tel:0571-87953272,E-mail:zjhzlj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