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数”说发展
文 李 曼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何兴健
刘新,六盘水市钟山区凤凰片区的一位普通市民,几乎每天都要绕着凤凰城市综合体走上一圈,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看着城市综合体一天天优化,他心里无比喜悦。
“凤凰”在变、钟山在变、整个六盘水都在变,全市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前行。
过去五年,面临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六盘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主基调主战略,牢牢守住发展、生态和安全三条底线,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连年增长,2014年突破千亿元,2016年达到1313.7亿元、年均增长1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578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33.69亿元,年均增长13.6%;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624.14亿元,年均增长26.1%。盘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西部十强县,钟山区、水城县、六枝特区跻身全省经济强县行列。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4.6%,年均提高4个百分点,盘县、钟山区被认定为全省同步小康创建达标县。
五年来,六盘水把调结构转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的总体思路,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不断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内生动力明显增强。三次产业结构从2011年的5.2∶62.7∶32.1调整为2016年的9.6∶50.2∶40.2。
一产转型势头强劲。全市紧紧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以“3155工程”为抓手,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16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25.49亿元,同比增长6.3%,是2011年的3.7倍。粮经比从70∶30调整为32∶68。
“凤凰”在变、钟山在变、整个六盘水都在变,全市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前行。图为六盘水市区全景。(高锡杰/摄)/
二产升级总体平稳。2016年,第二产业增加值660亿元,同比增长10.9%,是2011年的1.8倍。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达到80%,煤矿机械化开采率达到69%,煤层气综合利用率达到43%,大数据、大健康、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产值达到263亿元。
三产优化继续加快。以旅游为主的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从无到有,现代物流发展加快,服务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景区景点从无到有,建成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1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引进银行、保险和证券机构9家,设立产业基金3支,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2016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528.21亿元,同比增长14.7%,是2011年的2.7倍。
绿色,是六盘水发展的底色。
六盘水坚持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引领,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营造林面积336.59万亩,治理石漠化301.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1363.0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2011年的37%增加到2016年的52.77%,成为贵州省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市。
增绿更要护绿。五年来,六盘水大力实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十二件环保实事”,建成19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处理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6%和81.06%,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6.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3.8%。
制定《六盘水水城河保护条例》;认真落实“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严格执行“六个严禁”“六个一律”,始终做到铁腕治污,严肃查处环保违法行为,坚决不要带污的GDP。
“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六盘水坚持产城景互动共融,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按照“四城统筹”“八规合一”,加快两个“三地同城化”发展,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9.5%。
成功承办第五届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打造34个特色小城镇,六枝特区郎岱镇入选中国特色小镇。六项小康行动计划累计完成投资131.4亿元。
建成美丽乡村省级示范点21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赛51个、9个村落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盘县获批“全国第三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县”。
2014年,六盘水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按照“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原则,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产业为平台、股权为纽带、企业为龙头、小康为目标,整市推进“三变”改革,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探索出一条科学脱贫的新路,为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六盘水方案”。
六盘水以打造“股份农民”为核心,引导农户以资源、资产、资金入股经营主体,在拓展土地股、林权股、自然风光股、资金股、水利股、设备股、基础设施股、劳务股、技术(技艺)股、管理股、知识产权股等股权形式的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结合基层实践,将单一的农业“三变”转变为全要素“三变”,形成了各具特色、亮点各异的“十二种”“三变”改革发展模式。
两年多来,全市共整合121.6万亩承包地等入股经营主体,128.25万农民成为股东,29万农民通过平台务工成为产业工人,着力打造了“股份农民”。共整合财政资金6.6亿元,引导村集体资金1.25亿元、农民分散资金4.28亿元、经营主体资金45.7亿元;组建了48个联村党委、105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14个产业链团支部,打造了852个产业平台,发展特色产业320万亩;全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5.99万,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
“三变”改革受到中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成为全省农村改革示范样板。
通过“三变”改革,六盘水做长了“短板”,盘活了大量长期闲置的村级集体资源资产、搭建了平台、强化了组织保障,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推动了共建共享。
2014年以来,全市新增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8亿元,累计达到2.7亿元,全面消除了“空壳村”。实现68个贫困乡镇摘帽、130个贫困村出列,减少贫困人口65.8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38.3%下降到2016年的11.91%。
(责任编辑/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