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再彬 蔡英 宋春艳 常桢 邱琪佳
摘要:我国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特别是传统的民间文艺异彩纷呈。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凉山彝族“阿都高腔),阿都高腔作为当地具有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是当地群众口口相传的口传民歌。代表着民众的精神价值导向。但是我们在当地的调查中发现,这种民歌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一方面,老一辈的民众,虽然能够精通其唱腔,但由于文化程度低,无法记录;另一方面,当地的年轻一代,由于接受现代知识的洗礼和外出发展,阿都唱腔也面临着断层的现状。同时,目前我国对阿都唱腔等形式的民间文艺关注度还不够,其中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和现实问题,其研究领域还处在新生阶段。因此,我们通过撰写该项调查报告,目的是关注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化现状与发展前景,树立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的危机意识,发掘和保护当地正濒临灭绝的民间文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希望通过立项能够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当地文艺,研究当地文化,促进当地民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传承我国传统的民间文艺。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阿都高腔;分析对策
如果说经济为社会提供了支撑的依仗,支撑了社会这一庞大的机器进行自我调节,运转和流动。那么文化则是这一庞大的机制的润滑和补给。随着21世纪整个社会经济浪潮的飞速前进和推动,城市的繁盛和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的完善成为了现行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然而,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就一定代表着文化机制的良好发展吗?然而,当我们在进行走访调查中发现,我国一部分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而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四川省凉山州地区的彝族阿都高腔。是当地最为特色的一项民间文化活动,它们代表着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文化导向。按照百度词条编辑:“高腔彝语叫‘央或‘央合,是布拖彝族民间广为流传的民歌。布拖阿都高腔风格独特,其曲调高亢悠长,唱腔优美,节拍自由,韵味浓厚,颇具感染力。”它可以说在当地代表着人们精神的灯塔,是一直给与当地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文化媒介。
一、现状及其原因
正因为此,我们在走访调查中发现了一些现象,总体说来这种民歌也似乎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一方面,老一辈的民众,虽然能够精通其唱腔,但由于文化程度低,不通文字,所以无法记录;一方面,当地的年轻一代,由于接受现代知识的洗礼和外出发展,阿都唱腔也面临着断层的现状。另一方面,因为当地人缺乏一种文化的保护意识,加上在整个经济浪潮的带动下,经济发展则占据了第一位,从而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潜意识领域也处于下风趋向。同时,目前阿都唱腔等形式因为涉及古乐曲,古文字等等,其研究中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和现实问题,并且研究领域还处在新生阶段。具体来说,以前彝族聚居的地区年长者或者妇女几乎人人都能唱一些阿都高腔,然而现在几乎很少能够听到那动人,特色的民族风味了。10年前,这样的歌声尤其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村头男男女女都一一应和互动,形成了一曲动人的乐章。但是现在呢?越来越多的人搬进城市,村中很多学生考起大学,走出家乡,在语言上从小接受普通话的训练和导入,他们已经忘掉了太多,甚至有的还根本记不起阿都高腔唱法的模样了,更别说再完整的唱出来或者写下来。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城市,人们已经开始为经济而奔波而劳其心志,人们不得不为自身生计开始全心谋划和付出,可以设想,这个时候的文化还能够依然被人们挂于嘴边吗?或许可以说,以前的人们,当忙碌了一天之后,有一个属于他们的村落开始引吭高歌,这个时候的人们,似乎没有压力和心累,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畅快和自得。然而,当走入城中的人们,开始居住在封闭的水泥铁墙,城市的密度已经很难为这些来自异乡的人们提供场所了,更何况那是从来未听过的曲调,与城市流行的话语不那么接洽和相融,举目所见,恐怕大多数的都是陌生的面孔吧?这个时候人们只希望早些融入城市的温暖和人情的学问,哪还能够一起引吭高歌呢?
当然,上面一些原因只是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作了一些简单的归纳和总结,作为新生代大学生,应当珍视和发掘相对落后地区的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却忽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发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精神文化建设,了解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文化发展现状,促进物质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在建设美丽中国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我们在对忽视的文化发现和探索的同时,也是在时代精神引领下,献出自己的力量,大学生是现代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开展此项工作,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能够呼吁更多的人将视野引向少数民族地区,保護文化多样性。就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一些我们的思考,为非物质文化建设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对策或建议
那么面对当前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阿都高腔)现状,应该怎么做呢?基于此,提出我们的一些看法或者建议,期望这些民族的文化遗产能够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不断得以发展甚至保存,直至走的更远。
(1)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以阿都高腔为例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做民族文化保护者坚强的后盾。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文化考察调研活动,深入民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要抓好教育这一板块。母语教育是关键,母语教育抓上去了,母语之上的民族文化就有生机。母语是根,根枯了,枝枝叶叶再怎么保护也会死掉。母语教育,不光只是彝文教育,也不光是课堂教育,家庭教育,口头教育是基础,母语文化基本上是家庭教育和口头相传得来的,所以也应注意到家庭教育和口头教育这两个层面。
(3)学校应该积极发挥文化保护的作用,支持学校师生参与其中,以课题研究等方式,深入调查研究相关资料,寻找抢救和保护文化的有效方法。作为一知识分子,尤其彝族知识分子,应当承担起传承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优良品格。
(4)深入收集整理彝族地区的阿都高腔素材,整合完善相关乐理,并通过现代科技的方式进行保存,如视频、音频等,使其不至于不留痕迹的消亡,后辈也有可借鉴的理论性材料。
(5)社会变革的同时,也给文化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唯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才能博得新一代观众的关注与欣赏。目前阿都高腔只有其名族性和艺术性,要想得到国际舞台上的声乐艺术表演家们认可,还必须有科学性和时代性。
(6)要尝试着去开发和利用阿都高腔这样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办相关学堂,招收学生,可以抓住火把节等表演节目的机会,进行文化交流与欣赏。也需要在学校专业设置上,充分考虑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传承性,培养一批精通少数民族文化的精英分子。
当然,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会面临许许多多的难题和问题,这些问题唯有努力克服,不断融入时代内涵,整个民族文化的保护也将会是左右逢源。当然在其过程中要注意实事求是,尊重阿都高腔自身所带有的艺术成就,保持其特有的传统性、名族性、纯粹性和独特性。
三、项目的意义
从阿都高腔的发展现状来看,抢救和保护这一彝族传统民间文化势在必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不仅是在保护文化的精髓,也在保护着历史的味道,保护着现代每一个人的文化的根脉。
首先,阿都高腔是彝族传统民风民俗,一个尚诗的民族用音乐的形式传递他们诗意的情感,我们可以从中探求民族风俗以及性格等,去更多的了解这一民族。通过这一文化媒介形式,更能够贴切的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现状,生活风貌,甚至,通过研究一些曲谱,我们还能够研究和探索到这些地方的人们在更古老的时期的一些生活状态,或者生活习俗等等,可以说,一首阿都高腔,是了解民族地区文化的窗口和明镜。
其次,保护阿都高腔,也可以促成民歌研究,如同《诗经》一样,是古老的活化石,如果能够在原有的阿都高腔的形式上,采取现代科技,加以整理成册,形成当地文化的族谱,可以让后人领略传统而纯粹的民间艺术。从而让这一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不至于断层。
最后,阿都高腔有其一定的社会功能,如娱乐功能、教化功能,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必需要依靠像阿都高腔这样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才能更好的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社会。其中的教育功能,我想不仅仅是一首乐曲那么简单,里面也许代表着当地地区人們时代相传的一些价值理念,人生的信念,有祖传父,父传子,一代一代的延续下来,可以说,他们的延续,是文化和自然互相作用的结果。一首乐曲,代表着精神的奉新县和文化的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