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摘要:如今,“人文关怀”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大媒体中,成为传媒领域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新闻报道中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人的思想、满足人的需求、肯定人的价值、追求人性的平等和自由。在新闻采访中注入人文关怀,是媒体拉近与采访对象距离的有效手段之一,只有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日常采访工作的点滴细节之中,才能出色地完成采访任务,真正承担起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新闻采访;人文关怀知情权;隐私权
一、人文关怀的概念及重要性
新闻报道中体现出的人文关怀,指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人道主义立场,理解人情、尊重人性。其核心表现在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它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体现在新闻采访中,人文关怀就是对采访对象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采访对象的尊重。
上世纪90年代后,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理念开始深入中國新闻人的意识之中,并逐渐成为新闻传播主流中的一个亮点。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多元文化、多种思潮之间的交错碰撞,让电视新闻报道也面临着更多的严峻挑战。以“人文关怀”理念为指导进行新闻采访,能更好地承担起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而肩负的职业责任,引导广大受众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二、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在新闻采访中有些新闻工作者漠视人文关怀,往往只注重新闻本身的“信息性”。还有一些新闻记者认为让被采访者向自己坦露心扉,甚至声泪俱下,就是成功的采访,其实有时这恰恰就是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受众的思想水平、审美情趣也不尽相同,有些新闻采访报道为了关注度而毫无原则地迎合一部分人的认知,这种受利益驱使“迎合受众”的行为,不仅降低了新闻的功效,无形中也降低了新闻本身的社会价值。
一些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奉行“唯收视率”至上,为了获得更多轰动新闻或独家报道,在对当事人的采访时,以一种猎奇的角度去触碰被采访者内心的伤痛,以吸引眼球来博得自己的利益需求。如在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的报道中,上百名记者挤在家属所在的宾馆,每当有家属进出,就会围堵采访。没有顾忌家属的感受,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采访对象造成伤害。
缺乏人文关怀的记者最终是采集不了新闻的,因为被采访者往往不再会对其敞开心扉。例如在对一些刚失去亲人的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时,还深挖对方的伤疤,如:“你父母当时是怎么死的?那你父母不在了,你以后有什么打算?”这种往采访对象伤口上撒盐的做法,不但缺乏记者的基本素养,而且也缺乏作为人的最起码的善良。
三、如何提升新闻采访中的人文关怀
1.以平等的视角采访来提升人文关怀
尊重被采访者的思想并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是我们新闻采访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在采访时,记者要尽量选择一个被采访者熟悉的地方,营造一个平等的采访环境,这样会使对方减轻心理压力,表达更加自如。记者同时要有善于倾听,从形象和语言上去接近被采访者,拉近和被采访者的心理距离,给予被采访人更多的空间和话语权。一个优秀的采访过程,应该是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充分信任、相互沟通,互相尊重、用平视的角度,不卑不亢、不趋不离地进行采访。
2.在公众知情权和人文关怀中找到一个合理的衡点
新闻采访中要注意人文关怀与受众知情权、隐私权之间的平衡。采访前,尽可能的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尊重被采访对象的知情权与隐私权,对于被采访对象明明拒绝采访或者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不能想当然的引用或是猜想而应该尽量的说服他们在镜头前回答你的问题。同时,为了保护被采访对象的隐私权,在后期制作中可以用打马赛克、背对镜头、变声等进行处理。在采访中,要设身处地地为报道对象着想,尊重报道对象的人格和权利,不挖掘被采访者的隐私。
3.注重记者素质的培养
现在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往往注重技术层面的,如采编技巧、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其实更要注重从业者职业道德的培养,要树立科学的新闻观,站在尊重人性的角度上采写新闻。不仅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知识的摄入,更要注重政治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养成。拥有过硬政治修养和道德修养的记者才会自觉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增强社会责任感。记者要善于用温暖的语言与报道对象进行沟通交流,要亲和、有感染力,不能只顾挖掘新闻信息,把采访意图强加给采访对象。
四、结束语
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要坚持人文关怀,这彰显出一个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良知,体现出新闻媒体所承载的重要使命和职业规范。人文关怀是新闻媒体进步与成熟的重要标志,构建起写新闻采访的“人文关怀”,不仅是新闻媒体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也是一个媒体所必须具有的社会责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