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斌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075-01
高二年级一个男孩子的父母离异了, 孩子很难过。周日晚返校,第一个自习后,突然不见了。老师同学费了很大周折,两小时后在校园一个偏僻而又黑暗的角落里找到了他……
那时我正在讲高二哲学课程,为了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更好地体味“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使孩子们少走弯路,克服部分学生轻视、否认哲学指导作用的错误而有害的看法。经过思考,我决定在我所带的班里试着讲一讲。
“今天,我们先做一个小测验,希望大家能很好的配合。”我话音未落,孩子们一下子紧张起来,掏本的、找笔的,教室里一阵响动。
“又不是考试,你们慌什么呀?”我微笑着望向大家。
孩子们一怔,见我手里确无测试页之类,放松下来。有的笑起来,有的不好意思,有的做起小鬼脸。
“但是——,我希望大家认真的思考我提出的问题,诚实地回答,好不好?”
“好!——”大家见不是考试情绪高了起来。
“诸位,请听题:第一个问题,你们的父母亲爱不爱你们?”
“爱!——”很多同学很大声地回答。
“第二个问题:你爱你的父母吗?”
“爱!——”更多的同学用更大的声说。有的还笑了起来。
“好!下面是第三个问题,请大家认真思考后告诉我,不要急着回答,想好了,问问自己的内心怎样说。第三个问题:假如父母有一天离异了,和你们有关系吗?”
很多同学先是一愣,后沉默不语。有的左顾右盼寻找同盟。还有小声嘀咕:“没——关——系——”。
“真的没关系吗?”我加重了语气。
“没——吧——”不少同学试探的口气。
“别人的父母离异了,与你没关系。”孩子们笑起来,我接着说,“如果,我是说假设,是你的父母有一天突然要分开了,和你真的就没有任何关系吗?”我一句一顿地说。
大家惊愕地望着我,一时不知怎么办。教室里一片寂静,孩子们严肃起来。
……
“如果,这个孩子很优秀,学习成绩很好,对父母很孝顺,听父母的话,尊敬师长,友爱同学,有好的志向,有积极努力的行动。很受家长、老师、同学、亲友看重。即使他的父母一时有些矛盾、冲突,会不会轻易选择分手呢?”我语气平缓地引导着。
“不会!”不少孩子很肯定地说。
“为了孩子,他们也不会!”还有的孩子小声说。
“建立一个家庭不容易,毁掉一个家庭也不是一个两个人一时半会的事。是和许许多多周围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大家说是也不是?”
“是——”有不少同学缓了过来。
“婚姻作为上层建筑,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些道理我们都知道,但真正要理解掌握应用,就要深刻体会和领悟,从生活中感悟、体验。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具体性、多样性,有条件性。造成离异的原因很多,矛盾也很復杂。孩子作为父母爱情的结晶,也在见证和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并与之休戚相关,密切联系,密不可分。是不是?”
“是——”大家拖长了音。
“一个好孩子,可能会使一个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更密切,生活更和谐,更有生机。反之也可能会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你认为是不是?”
“是——”大家仍拖长了音。
“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面对生活,哪我们应当怎么办呢?”
“争当好孩子!”
“要起正作用。”
“努力去学习。”
“要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