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浅探

2017-06-14 23:44梁素梅
黑河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渗透幼儿园

梁素梅

[摘要]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幼儿的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包括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多个方面。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握好这一时期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将对幼儿的终生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社会教育内容系统化”“各领域、各教学相互渗透”“一日生活随机教育”“家园合作”四个方面进行探索,总结出适宜、有效的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经验。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领域;社会教育;渗透

社会领域是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之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在幼儿园开展社会领域教学活动存在着一些问题并受到一定的局限,如社会性内容定性广泛,不利于对幼儿进行系统教育;一些教育内容与活动设计不能生动、直观地融合,活动形式枯燥无味、教师的组织形式单一等,直接影响幼儿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效果。对此,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对社会领域教学活动进行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一、分类细化内容,分阶段开展社会教育

我园各年龄段的社會领域教育内容,主要以我省的《幼儿园领域活动指导》为参考。但是,在实际操作使用过程中,发现一些内容定性宽泛,如中班“我愿意分享”的内容,幼儿不可能通过一节课就形成“愿意分享”的意识,那么,该如何取舍“分享”的内容才能让幼儿建立分享的意识呢?分享包括物质分享和情感的分享,对此,我把内容细化分类,将“我愿意分享”作为一个社会性教学的主题,进行玩具轮流玩、分享食物、快乐和不快乐、我们一家亲等系列活动,分阶段分课时系统地开展教育活动,让幼儿从物质分享感受开始,体验分享的乐趣,建立分享的意识,从而达到开展此项教育活动的大目标。

当然,类似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如大班活动“我会分辨对与错”,小班活动“我真能干”等,教师只要认真研究教材,分类细化内容,用心设计教案,分阶段开展活动,就能收到预定的效果。

二、各领域相互联系,全方位渗透社会教育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与周围生活环境积极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整体协同发展的过程。《指南》强调: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幼儿社会性教育不能只限于社会领域,而应在多个领域和课程之间互相渗透和整合。

主题活动是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模式之一,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既能帮助幼儿获得完整的经验,又注重事物的横向联系。我们以主题活动为主线,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社会性培养目标出发,把一个个既相互联系又互为依托的主题活动融合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如在小班开展“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通过“认识我的家”“亲亲一家人”“我的成长”等系列活动,帮助幼儿通过认识自己的家来感受家庭的温暖,帮助家人做家务,学习尊重他人的劳动、学习与人交往的技能等,给幼儿生动地上了“爱的教育”一课,激发了他们爱的情感。又如在大班开展“这是我的事”主题活动,通过“紧急任务”“转达告示”“我编的故事”等系列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自立、自强的品质,养成认真处事的态度,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区域活动是幼儿个别化学习的主要形式,涵盖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的社会教育内容,是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的一个平台。比如区域活动中,一个活动区内不能容纳太多的幼儿,为此我们采用进区插卡或挂牌、按脚印图案入区的方式,让幼儿明白活动区中人数限制的提示,当幼儿游戏的愿望与区域环境有冲突时,就得学会约束自己,学会谦让;还有区域时间的规定、材料的玩法规则、活动后收拾整理材料、游戏评价时的分享交流等,都能帮助幼儿学会调整个体行为,提高社会技能,从而促进幼儿社会行为、社会认知以及社会情感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在健康、艺术、科学和语言领域都包含着渗透社会教育的契机。体育活动中,需要建立一定的规则来制约幼儿的行为,在遇到困难、争执或胆怯等问题时,需要教师引导教育,要学生积极面对困难不躲避,正面解决问题,使幼儿的社会行为和道德品质不断完善;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操作要求的遵守、同伴的合作、成果的分享等,都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部分,社会教育无处不在,它不是独立的学科,需要各领域的相互渗透。社会教育需要有一个网状的教育模式全方位覆盖,幼儿的社会性品质的培养才能更具完整。

三、一日生活皆课程,关注社会教育的随机性

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看,幼儿园课程应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幼儿才能在最现实的生活中感知、体验社会生活,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实现自身的生长和发展。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第二环境,它是一个小社会,幼儿在这里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一日生活皆课程”,教师要留心关注幼儿在园的日常表现,就能抓住很多社会性教育契机,如认识新同伴、对待和处理同伴间的纠纷、盥洗时行为习惯的养成、进餐时文明举止的培养、起床时同伴的互助等,都可以随时随地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在一次起床后,行动快的幼儿已经穿好衣服进班级吃完点心了,而个别行动慢的幼儿就急了,这也穿不好,那也不顺心,见此情景,我提醒旁边吃完点心的幼儿:“我们可以帮他做什么?”于是,有的幼儿帮他穿衣服,有的帮忙放拖鞋。在随后的集中活动中,我在众人前表扬这些助人为乐的幼儿。生活中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就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幼儿园的小社会功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意识的形成。

四、利用家园合作,巩固幼儿的社会行为

幼儿园的教育对于家长而言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情感的形成还需要家长长期坚持不懈的教育。幼儿园有些社会教育活动受到条件、时间、场地等客观原因的限制,在活动中只能停留在认识的浅表层面上,而无法让幼儿用行动加以固化,加深认识,最后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或情感。对此,可发挥家长协助幼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实践和练习的作用。如在大班社会教育“合作真有趣”活动中,将活动目标定为“体验合作的重要,培养合作的意识”,但真正的合作意识的培养绝不是这次活动就能建立起来的,于是我在家园互动栏出了一份倡议书,把我们的目的、要求告知家长,请家长利用家庭、小区等人文环境资源,为幼儿创造“我会合作”的条件。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我们进行跟踪了解,比如向家长了解教育进展的情况;设立相关展示栏,用照片、图画、或奖励贴纸等形式,肯定幼儿的行为,从而起到强化的目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离不开生活。为此,家园要实现良好的合作,共同对幼儿施以教育。

一个人的先天素质是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就一般人来说这种条件是相差不远的;后天养成是个性发展的决定条件,而这种条件是相差甚远的。良好的社会行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形成,是人们日后成材的重要条件,只要幼儿教师时刻不忘倾注真心关注,采取科学的策略引导幼儿,就一定能给幼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打造出未来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王振宇.要重视社会教育中的幼儿主体关系[J].幼儿教育,2009,(33).

[2]刘雅琴.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进展、问题及改进策略[J].教育研究, 2008,(02).

[3]袁爱玲,王娟.我国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目标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 2008,(01).

[4]王滨.幼儿园混龄教育背景中的幼儿异龄互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4.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渗透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