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致力于“起死回生”的事业

2017-06-14 22:33闵青
大众健康 2017年6期
关键词:张健心衰心脏

闵青

“从事医学事业,需要绝对的忠诚和热爱,需要绝对的奉献和付出。”张健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的。

记者在办公室见到张健时,他刚从巴黎飞回北京,从首都国际机场匆匆赶回到阜外医院。头一天,张健还在巴黎参加欧洲的心衰年会,他是这次年会上,唯一出席的中国人。

换上白大衣,张健正式接受了采访。他精神专注,目光炯炯,脸上没有一丝倦色,完全看不出刚刚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我称赞他身板硬,张健说,医生大抵都如此吧。访谈过程中,张健一直面带微笑,精神飽满。要知道,心衰患者往往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之中,时刻担心自己面临生命危险。看到这样的心内科大夫,怎能不感到靠谱、踏实、安心呢?

不忘初心,心系病人疾苦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张健”,阅读几篇相关的报道后就会发现,张健心心念念的,是中国的心衰事业发展。比如这篇文章,《让中国心力衰竭事业“走在大路上”》,就是记述在去年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上,张健作为大会主席的一番精彩演讲。几乎每篇与张健有关的采访报道中,都会出现“中国的心衰事业”这几个字眼。而关于他自己的贡献,张健却只字不提。张健在乎的,不是个人的成就,而是心衰事业的发展。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个有着怎样的胸怀与担当的人,才会视中国的心衰事业发展为己任?

见到张健后,一切答案都浮出水面。真诚、担当、平和、智慧,举手投足间,透露着大家风范。胸怀大爱者,都是那样的平易近人。

他致力于中国心衰事业建设,创立了国内第一个专注于心衰的二级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创立了国内第一个专注于心衰的中华医学会杂志——中华医学和心肌病杂志。

为什么会选择心衰事业作为毕生努力的方向?

张健说,心衰是一个古老的疾病,但大多数人对它认识还不够深刻。近30年来,中国发生心衰的人数急剧增加,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公共健康问题。Braunwald教授曾指出,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是21世纪持续增长的两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2005年,国际上对于房颤的治疗取得一定成果,而对于心衰的防治却一直没有长足的进步。因此,心衰,成为一个更加让人关注的社会公共问题。

作为一名医生,面对痛苦的心衰病人,张健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帮助他们。“帮病人解决痛苦,是我们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在老一辈医者的帮助下,2002年,心力衰竭重症监护病房成立了,张健就是创始人之一。这是当时全球第一个专门致力于疑难危重心衰救治和心肌病诊断的ICU病房。

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张健发现,心衰患者对于医疗的需求日益迫切。在大家以往的认识中,患上心衰就没救了,就等于是踏上了“死亡列车”。但大量临床实践和研究发现,心衰通过恰当的方法,是可以治疗的。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生活方式的调节、一定的锻炼,无论是心脏的结构还是功能,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和改善,可以大大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于是,对于解决心衰病人的疾痛,张健开始有了信心。心衰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一组复杂的心血管疾病病程。张健发现,从不同的心衰阶段切入,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的确确可以让病人受益匪浅。

此外,张健很早就开展了对于心衰病人的心理辅导。他发现,大多数心衰病人都伴有焦虑、抑郁的症状。对心衰病人进行心理上的诱导和疏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尤其是对于终末阶段的心衰病人,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大大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帮病人建立康复和生存的信心。

对于心衰病人来说,心理辅导与医疗,是同等重要的。2000年起,张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心衰病人管理体系,并将这套管理体系落地。例如,心衰病人需要控制饮水,需要控制一切液体摄入;心衰病人还需要控制饮食,否则发病风险会增加。

张健说,在病人管理中,他采取了一种“土”而奏效的办法:就是用病人听得懂的语言来说话。例如,张健会告诉病人,所有的水、饮料、茶、奶都要控制,要保持在轻微口渴的状态;体重不能增长太多;吃饭不要吃得太饱,这样就可以减少发病次数;运动锻炼要注意,不要过度锻炼……

完善的自我管理、按时吃药、定期随诊,一套完整的病人管理制度落了地。通过这样一种全新、完善的心衰患者管理模式,心衰病人的治疗效果大大改善,患者寿命明显延长。配合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大大促进了心衰病人的恢复。

砥砺前行,致力学科建设

张健的办公室在6楼。办公室的隔壁是心力衰竭重症监护病房(HFCU)。旁边,还有国内第一个心脏移植后监护病房(心脏移植ICU),致力于心脏移植后的随访、监测和维护治疗。张健,就是这两个病房的主任。

2006年3月,在这个HFCU病房里,一项里程碑式的治疗诞生了。这天,HFCU来了一位15岁的花季少女。她是一名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病情危重,常规办法不能维持生命。张健与外科医生协作,在国内内科第一次应用心脏辅助装置ECMO对这名患者进行抢救。终于,患者的心脏功能得以恢复,不用考虑心脏移植了。十年过去了,经过精心随访和治疗,这名女孩已经痊愈,如今成长为亭亭玉立的一名女青年,也成为了一名记者。张健的不离不弃,帮助这名女孩度过了人生中最危急的阶段,挽回了这个女孩宝贵的生命。

这是国内第一个在内科病房用ECMO抢救成功的案例。经过与医生团队一系列的经验摸索,张健建立了一套正确、有效的利用ECMO抢救心衰病人的方法,更加明确了哪些病人可以用ECMO。“把握机会,珍惜经验,才能做得更好。”张健说。

除了探索新方法、摸索新经验,张健还通过日以继夜的攻关、研究,明确了对于罕见、疑难病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对于疑难危重病的诊治水平。

心肌淀粉样变是一种心肌功能紊乱的疾病。以前,医学界对于这种疾病的认识比较肤浅。经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认识,张健对于这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飞速提高,带领学科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很多心肌淀粉样变病人争取到了最佳的治疗机会,解除了这类病人的疾苦。

此外,还有罕见心肌病、心肌炎等,通过仔细检查,认真随诊,张健对每一个疑难病例都进行深入探讨,发现其中问题所在。

有一位巨细胞心肌炎患者,他身材较高,体型肥胖,喜欢饮酒,并有颗“大心脏”(心脏扩大)。2个月后,患者病情迅速恶化,血压降低,药效变差,生命垂危。经过评估,医生建议他做心脏移植。患者找到了张健,张健为患者进行了治疗,病人不仅得救了,而且还恢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

“经验都是在艰苦实践的过程中,积累摸索出来的。只有一步步积累经验,才能做好事情。”张健说。

此外,张健还致力于学科建设。“在工作累、行业收入低的情况下,当一名医生,一定要有定力,首先要热爱这份事业。解决病痛,是病人需求,更是医生责无旁贷的使命。每成功诊断且救活一名病人,使命感和成就感就油然而生。”

看到一个个病人抢救成功,张健感到无比欣慰。病重病人抢救之后,张健常常要在病房守护到凌晨四五点钟,直到看到病人病情稳定,才放心地离开。

“做这一行,要有责任感和事业心,不要追名逐利,”张健对科室里的年轻医生也是这样要求的,“对于事业永远要保持热爱和追求,要敢于抛开诱惑,全身心致力于事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好。”

本着这样的理念,张健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心内科医生。他经常带着年轻医生与兄弟医院的大夫切磋交流,锻炼好的思维方式,汲取经验,使科室医生的专业技术日臻成熟。

但是,张健仍不满足于此。近几年,张健还为国家的心衰事业做了更多的事情。通过在边远地区、艰苦地区进行心衰救治知识的教育、传播、应用,使得全国心衰救治水平整体有了很大提高。

这不是有偿的服务,而是义务的教育。张健带着科室医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致力于国家心衰事业的发展,一做就是十年。

2005年至2010年,云南西北部出现了一些“不明原因猝死”者,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安定。他远赴病区,深入边远山村,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纠正了多年来对家族性猝死的错误认识,得出了“村庄和家庭聚集死亡”的科学结论。

2006年,张健在深入云南楚雄山区彝族村寨工作期间,碰到了一例诊断猝死的患者。在这个要啥没啥的艰苦环境下,张健用从北京背上山去的、重十多公斤的心电除颤仪为患者除颤并积极进行后续治疗。这是云南猝死史上救活的第一例患者,具有重大的意义,并由此形成了云南不明原因猝死救治方案的基础,这个方案在后来的救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还有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是在SARS肆虐期间。作为第一个冲向SARS重灾区的心血管病专家,张健不畏艰险,不辱使命,在救治患者的同时认真研究和发现问题。他在总结会上提出了4条防治建议,当即被国务院采纳,为SARS的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建立更好的工作平台,张健申请创办国内第一本有关心衰的杂志。他带领全国同行,把心衰防治力量凝聚起来,为心衰的临床和研究事业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病人减少病痛,让国家减少经济负担。

此外,张健还进行了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并在欧洲的学术年会上发言讲解,让国外的同行了解中国的心衰防治水平。

在日本的心衰年会上,张健也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进行致辞。中国的心衰防治,从国内走向了国际。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中国的心衰防治水平终于得到了国际的认可。

“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张健说。人的疾病进展是很复杂的,对人的疾病科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科学、觀察、经验,恰恰是临床艺术的一个部分。

医学既是技术又是艺术。现在的张健,仍然潜心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每天晚上11点半后才下班回家。“从事医学事业,需要绝对的忠诚和热爱,需要绝对的奉献和付出。”张健说道。

猜你喜欢
张健心衰心脏
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脏超声诊断分析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张健书法作品
关于心脏
张健书法作品集
山西省心衰中心联盟在并成立
了解心脏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会说话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