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晟
只有竞争,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只有角逐,才能保持货真价实的品质。就像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麦当劳与肯德基一样,在日用消费品行业,宝洁和联合利华就是这样一对欢喜冤家。一直以来,联合利华与宝洁的“拉锯战”是全球日化行业永远的主题。
取舍之道
宝洁自创立至今,一直是美国声誉卓著的公司之一:它的品牌家喻户晓——比如1946年推出的“汰渍”和1961年推出的“帮宝适”;它的营销充满创新——在1880年代,宝洁是美国公司里率先做全国性广告的公司之一,在1930年,它在广播剧“MaPerkins”中插入广告——“肥皂剧”一词的由来。它的管理方法也成为业界的标杆:在1930年代,宝洁发展了“品牌管理”的概念;它更长期被视为美国商界的黄埔军校——通用电气公司CEO伊梅尔特、3M公司的CEO麦克纳尼、eBay的CEO玛格丽特·惠特曼和微软的CEO巴尔默均出自宝洁。
但1990年之后,宝洁曾经的辉煌在变幻的市场面前似乎迷失了方向:它的多个顶级品牌的大多数的销售收入都在下降。同时,大型零售商有了更强大的谈判能力,不断压低产品价格。危情之下,宝洁的舵手们实施了酝酿已久的“以毒攻毒、有的放矢”策略,于是便有了震惊业界的吉列并购案。
并购吉列给宝洁带来每年10亿美元的协同效应,而宝洁可以用节省下来的这部分资金用于加大广告投放,开发新型护肤品、染发产品及婴儿护理产品等方面。事实上,在宣布收购吉列之前,宝洁就把节约下来的数十亿美元成本用于加大广告投入、搞促销活动、不断推出新产品,让联合利华、高露洁棕榄、金佰利等业内同行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而在收购吉列后,凭藉更加雄厚的实力,宝洁又将短期降价蚕食竞争对手市场占有率的策略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
联合利华进入中国的时候,因为政策的限制,只能合资,当时上海市轻工业局(上海轻工控股集团的前身)下属的上海制皂厂、上海日化二厂、上海牙膏厂等纷纷和联合利华设立了上海利华有限公司、上海旁氏有限公司、上海联合利华牙膏有限公司、上海伊丽达有限公司等合资企业。但是双方在发展战略上存在分歧,而且合资公司的架构大大降低了公司的管理效率。1999年,联合利华合并转制,放弃与上海日化、上海牙膏厂等的合资关系,转而直接与它们的上级机构——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合作,组建了联合利华股份有限公司,这样使联合利华对其中国业务控制力大大加强。
因此,联合利华打破了原有的渠道格局,将大卖场、超市、量贩店等现代通路独立出来,作为直供客户和主要客户,由联合利华直接负责供货。其余的客户全部归类到传统通路,仍然由分销商负责供货。
联合利华的产品还从“新”字开始,从包装上做文章。比如当年夏士莲采用由英国著名包装设计公司Brown公司制作的新品,融时尚于高格调之中,精美醒目。产品上推出全新蕴含天然精华的自然营养洗发露,在保持原有天然配方基础上,添加更多营养成分和全新果味香型,散发自然芬芳。倍添愉悦的美发新体验,并赋予“活力来自营养、活力来自年轻、活力来自激情”的功能和形象概念。在此基础上推出的全新人参营养洗发露,針对长发消费者提供更多营养滋润,获得了市场成功。
比较宝洁和联合利华的经营之道,可以发现,宝洁的产品和品牌,从香皂、牙膏、化妆纸,到海飞丝、飘柔,横跨洗涤用品等多个行业,采用强强并购等方法使得自己的品牌不断被消费者接受;联合利华则以上海为桥头堡,实施多品牌产品阵营,并在大品牌的支持下进行着品牌延伸策略的经营取舍之路。
维护之策
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中国是任何资本运营者都不会错过的地方。联合利华和宝洁差不多同时进入中国市场。1986年财大气粗的联合利华进驻上海,而宝洁则在1988年进入了当时不是很出名的广州,并且在郊区。
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日化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宝洁和联合利华几乎是心照不宣地达成了一个价格和市场上的默契。在价格上,无论是洗衣粉还是洗发水,联合利华属下的“奥妙”和“夏士莲”与宝洁属下的“汰渍”和“飘柔”价位基本趋同;在销售上,联合利华立足于华东市场,宝洁立足于华南市场。双方对对方的根据地一般都不会有大的动作。比如,联合利华在1999年的11月份大力出手,一下子把“奥妙”的价格下调到了3.5元。并放弃了原来分割市场的默契,在华南也掀起了销售推广的热潮。价格下调以后,联合利华迅速抢到了宝洁原来在洗衣粉上第3的位置,并成为城市洗衣粉的龙头,在上海市场它的占有率甚至达到了空前的37%。
宝洁和联合利华作为同一商业领域的日化公司,不可避免地产生激烈的竞争。尽管竞争激烈,但在经营管理上也难免有很多相似之处:多品牌战略、差异化营销、内部竞争法则等。不过在具体竞争细节的选择上还是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比如品牌扩张。
建立一个成熟的品牌需要千锤百炼,而且成熟的品牌也需要不断维护,品牌扩张实际也是品牌的维护。宝洁和联合利华在中国市场上的品牌扩张采用了2种非常典型的扩张术,但最终目的还是——扩大自身品牌的竞争优势。
联合利华在使用“中华”牙膏上使用的可谓地道的“借鸡生蛋”的手法。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利华提出与上海牙膏厂合资建厂,并取得控股权,运用合资与品牌租赁的方式,联合利华取得了上海牙膏厂两个品牌的经营权,“中华”牙膏和“美加净”牙膏。此时,中华牙膏已成为中国最早、最具知名度、最具影响力的牙膏品牌之一。联合利华取得了“中华”的品牌经营权之后,对中华牙膏进行了全方位的包装与宣传。此举的精明之处就在于,正是看好了“中华”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长久沉淀下来的品牌影响,如果再加以先进的品牌经营模式,全方位的品牌宣传与品牌策略,“中华”具有再次腾飞的潜力,进而成为发展最快、实力最强的牙膏品牌。基于此,联合利华通过对中华牙膏这一品牌采取借鸡生蛋的方式,开始了品牌打造与谋利之路,并通过本土化经营与重新包装、定位的方式,提升品牌权力,扩张品牌影响。
如果说联合利华使用“中华”是“借鸡生蛋”的话,那么宝洁对“熊猫”洗衣粉的收购无疑就成了“买鸡生蛋”。对于“买鸡生蛋”,买主有了更多、更大的自主权,从而使得品牌扩张更直接方便了。对于“熊猫”洗衣粉,宝洁采用的是借你的鸡来让你无鸡,进而无蛋。
宝洁更注重消费者,为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宝洁在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市场调研系统,开展消费者追踪并尝试与消费者建立持久的沟通关系。宝洁在中国的市场研究部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把消费者意见及时分析、反馈给生产部门,以生产出更适合中国消费者使用的产品。
宝洁和联合利华利用品牌之间的差异化和整合性,逐渐开启一个又一个市场大门,这些都为我国企业推品牌,创名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面对宝洁和联合利华,消费者关注的是产品质量、品牌,是如何体现自己的身份;而经营者关注更多的却是经验,是教训,是策略,是思想。
对于正在成长的中国企业来说,要致力做一个强大而持续的国际性品牌,我们就要建立一套基本的战略管理之道,这不是一个模仿的过程,而是一个从骨子里真正懂得尊重消费者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