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荣坤
[摘要]数学应用能力,一直是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所应当具备的。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以及高考改革”,数学应用能力愈发重要。而数学应用题是考查数学应用能力的一种主要形式,虽然高考卷数学应用题的难度适中,却使许多考生捉襟见肘。高考数学不仅要结合教材,把握精髓,回归教材理念,同时还应举一反三,跳出教材,充分利用教材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高考;应用题;分析;教材
高考数学应用题的命制始终遵循以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为基础,进行构建、重组和创新。教师提升“回归教材”“跳出教材”的认识层次,让教材中习题的基础性、典型性和示范性得到落实,才能达到高效的复习效果。
一、回归教材
关注全国各地高考、摸拟试题,了解高考信息,刷高考摸拟试题,强化数学应试能力和技巧。大部分学生在备考过程中,盲目刷题,置教材(本文所指的教材都是新课标人教A版)于不顾。殊不知,教材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不管高考题如何灵活多变,它都源于教材。因此笔者常告诫学生:“万变不离其宗,勿忘其本”。
1.高考应用题源于教材
纵观历年各地高考卷的应用题,总能在试题中找到教材例题、习题的影子,有些试题来源于教材例题、习题的改编。
如2016年全国高考卷(Ⅰ)第16题:某家高科技型企业在生产A和B两种产品时需要甲、乙两种原材料。假如生产一件A产品,那么需甲材料共为1.5kg,乙材料为1kg,需耗费5小时;假如生产一件B产品,则需甲材料共为0.5kg,乙材料为0.3kg,需耗费3小时。经计算得知生产一件A产品的利润是2100元,而生产一件B产品利润则是900元。现此企业有甲材料共计150kg,乙材料共计90kg,那么在不得超过600工时的前提下,该企业生产A、B产品的利润总和最大值为( )元。
教材中的应用题:一工厂采用A、B两种配件用来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已知每生产一件甲产品将耗用A配件4个,同时耗费一个工时;而若每生产一件乙产品则将耗用B配件4个,同时耗费2个工时。该工厂每天最多能够从配件厂获得A、B两种配件总数为16个和12个,如果按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那么该厂所有可能的生产安排是什么?如果每生产一件甲产品将会获利2万元,而每生产一件乙产品将会获利3万元,那么采用何种生产安排获取的利润最大?
这两题都是线性规划模型的应用题,都是工厂如何安排生产,可获得利润最大的应用题。对比发现两题同出一门,由此可见,教材是高考命题之本,高考应用题的备考必须“立足教材”。
2.有效备考教材中应用题
教材中的应用题凝聚了专家们的心血,无疑是精选之题。如果教师简单地讲解教材中应用题,教学课堂必然枯燥无味。此时此刻师生互动,寓教于乐,课堂气氛自然活跃。
下面案例说明如何有效备考教材中应用题(必修5《等差数列》活期存款问题):
教师:“我有一个邻居叫小明,他今年春节收了1000元压岁钱。如果把这1000元按活期存入银行,那么第20年末的本利和为多少元?”
设计意图:讲故事呈现教材中的应用题,把问题换成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教师:我国当今的储蓄制度明确规定:银行以单利计算支付存款所得利息,依照单利的特定公式: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如果以活期存入金额1000元,年利率为0.5%。
教师:依照单利公式计算,请列表说明到5年末的本利和金额?
设计意图:教学生如何审应用题、分析应用题,通过列表弄清题意,分清条件和结论,理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学生:那么按照单利,5年末的本利和分别是:
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了数列:1005、1010、1015、1020、1025。
教师:这5个数组成的数列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初步确定数学模型。
学生: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5(同一个常数)。
教师:借助计算机excel软件,如何求出第20年末的本利和?
设计意图: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求模。
教师:在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条件下,如何求出第20年末的本利和?
设计意图: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计算方法的有机结合,探究传统求模方法。
以上便是解决应用题的有效模式——“审题”“建模”“求模”,只要掌握好解题模式,教材中应用题自然迎刃而解。
二、跳出教材
教材例题、习题多数具有可变性和可研究性,如果仅就题论题,无疑会浪费寶贵的课程资源。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是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这就要求我们要跳出教材,以教材中的多个例题、习题为原型,巧妙改编,形成有一定综合性的试题。改编例题、习题可以从如下两方面着手:
1.把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改编为应用题
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大部分为数学化问题,只考查学生运用相应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未能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思维抽象化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由于数学很多时候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大部分教材中的例题、习题都可以巧妙改编,服务于应用题教学。
下面是笔者对教材中例题的改编案例:
2.对教材中的应用题进行改编拓展
教材中应用题虽然都是编写者精心设计而成,由于受篇幅与精华性等各个因素的影响,学生有时并不认同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出现这一“事实”。虽然一些应用题的确具备现实背景,但在学生们眼中依然是“冰冷”的,是不具备“人文气息”的。教材中的很多应用题服务于它们所在章节,所考查的知识面较狭隘,为了较好服务于高考备考,可以对它们进行改编拓展。
下面是笔者对教材中应用题的改编案例:
教材中的应用题:体育场的某一角看台座位排列布局如下:第一排为15个座位,自第二排开始每一排均比前一排多出2个座位。你能用 表示第n排的座位数吗?第10排能坐多少个人?
改编1:小明同学去电影院看电影,发现电影院的座位为如下排列:第一排只设15个座位,自第二排开始每一排均比前排多2个座位。
(1)小明买的电影票是第10排,这一排能坐多少人?
(2)小明买的电影票是第n排,这一排能坐多少人?
(3)如果电影院共有20排,这个电影院最多能坐多少人?
改编2:小明同学去电影院看电影,发现电影院的座位为如下排列:自第二排开始每一排都比前排多的座位数相同,第三排只有12个座位,第八排有32个座位。
(1)若小明所坐的这一排有120个座位,请问这是第几排?
(2)如果电影院共有30排,这个电影院最多能坐多少人?
事实上,纵观历年全国各地高考应用题,都与教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笔者提出备考建议:回归教材,跳出教材。教师在备考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巧妙加工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利用例题、习题进行自主或合作探究,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备考热情。
参考文献:
[1]罗亮,彭轩娣.熟悉课本,轻松应对广东高考[J].中学数学研究,2011,(03).
[2]江华.立足课本 对接高考——以课标卷为例分析高考题源[J].教学考试,2015,(06).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