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所学只是基础能力”

2017-06-14 00:54
第一财经 2017年22期
关键词:电子游戏策划媒介

“死之前,好歹做款游戏出来吧。”郭晓畅把这句话写在了自己的微信簽名栏里。

因为爱打游戏,他毕业后成了一名游戏策划。

4年前考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时,他没有想到以后的工作会是熬夜研究应该在一个游戏中设计几道关卡、主角应从哪边出门,以及敌人应该放在哪里。至少,父母预期的那些“风光”工作—进银行、进证券公司、进“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做咨询……都没有在郭晓畅身上实现。

听说儿子找了个做游戏的工作,郭晓畅父母的第一反应是:“听上去就不像什么好事。”

郭晓畅对他的选择很坚决。大四投简历时,别的同学都“广撒网”,他从头到尾只投了同一个行业的同一个职位:游戏策划。这么做当然跟他自己喜欢打游戏有关。基本上市面上出现的所有游戏郭晓畅都玩过。“我认为电子游戏是人类迄今为止创造的最有效的信息媒介,有潜力并且有实力真的成为所谓的‘第九艺术。”郭晓畅说。

他自称是伴随着“多媒体”长大的,在他看来,电子游戏才是“多媒体”的最终形态,受众在传统媒介中单方面地接收信息,电子游戏却能让受众跟媒介实现自主互动。而他认为,人在信息面前永远是贪婪的,“如果你喜欢一个虚构的角色,只看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的演绎,很快就会满足不了你的需求,而在游戏中,你可以与ta交谈、跟ta互动甚至随ta踏上冒险旅程,尽管这些过程可能仍然是受控制的、有台本的,但体验已经与阅读和观影有本质的区别。”他说。

游戏玩得越多,郭晓畅的“表达欲”越强。大三下学期,他开始找机会和做产品经理的朋友交流“如何才能进入这一领域”,说不定未来能有一款属于自己的游戏。

当郭晓畅试图把自己的爱好—打游戏发展成职业“游戏策划”时,曾受到劝阻:“爱好和职业是两回事”,但他想到能有一款自己的游戏就兴奋。而且他做了研究,国内即便已有腾讯、网易等大型公司开发游戏,但还没有一所大学开设对口的“游戏策划”或“游戏设计”专业。程序员和美术都不缺,就是没有游戏设计,国外大学才有,意味着这个领域的人才非常稀缺。

但是腾讯和网易并没有成为郭晓畅的首选项,他看中了规模不大的莉莉丝科技—一家做出了《刀塔传奇》的游戏公司。2016年7月的ChinaJoy游戏展会上,他专门请朋友带着去了解这家公司的产品。

“很多手游公司一开始喜欢模仿。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种做法,很多从业人员也因此很难真正喜欢自己做的游戏。”郭晓畅说,相较而言,他宁愿去一家更看重创新而非短期业绩的公司。他声称,他不是不考虑薪水,但“那不是主要的,因为在这个行业内,普通薪资意义不大,还要看发展空间和后续潜力”。

郭晓畅打算在这个领域长期发展下去,至于学了4年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他觉得专业所学的“基础思维逻辑和组织能力”哪里都可以用。他把志向写在微信签名里,父母也已经被他说服,理由当然是这个新兴领域的前途。“我很难想象未来的游戏会进化成多么伟大的产物,但这种几乎是必然的可能性让我无比激动,而我非常期待能在这个领域留下自己的印记。”郭晓畅说。

猜你喜欢
电子游戏策划媒介
沉迷电子游戏的小熊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
书,最优雅的媒介
从玩具到电子游戏“乐高”为何能如此“笼络人心” ?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本期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