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杨的偶像是扎克伯格。
大三开学,他就开始了创业,设计一款名为“米盒”的大学生资料在线分享工具。不幸的是,成功融资300万元后,他却失败了:因签协议时不够了解条款的内涵,投资人很容易就夺走了公司的控制权。
这让高杨陷入了沮丧。时间到了2017年2月,是加入春招大军尝试进大公司还是继续创业?他在这个十字路口徘徊了一周,就决定跟着学长接着创业了—做一款幼儿教育的线上平台。目前他们已拿到天使轮融资。
“进职场能让你更好地学会已有的东西、适应社会规则。但创业能让你从另一个角度去接触新东西。”高杨说,以他的专业,进大公司就是做程序员,可以设想的未来无非是代码写得越来越好。这不是他在大学创业几年后想要的发展方向。
刚进大学时,高杨看到一位学长创业做校园直播,成为福布斯30岁以下青年才俊上榜人物,他第一次感觉到“身边也有人通过创业项目去改变生活”。
“我很想像他一样做一些改变生活的东西。”高杨说。此后,他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几乎所有创业大赛。但参与一轮后,他就发现只是参加比赛不再能满足他对创业的“憧憬”。因为和创业实战相比,大学举办所谓创业大赛只看重选手递交的创业计划书在理论上的可行性,以及上台演说的能力,没有人会要求参赛者真的把想法落实。
“米盒”项目虽然失败了,但高杨认为重要的是他从中获得了成长。最初,这款“改变(校园)生活”的产品,其实是试图改变大学教学系统的课件分发方法。但他犯了一个错误,拿到投资迅速开发了这款课件分发工具的微信版、网页版和App版后,他才发现,他很难说服体制化的大学机构更换它们既有的课件系统。
推广不顺导致团队成员离开,加上商业化的压力,作为创业者要体验的煎熬,高楊都体会到了。“我看了很多创业类的书,但书上能搬下来的东西太少了。很多事情只有亲自去做才知道。”高杨说。他被逼着重新思考产品定位、找出路,最后把产品的目标消费者由教育机构转向大学生,变成做一款针对大学生的资料共享工具,才扭转局面。
高杨也想过“进大公司学一段时间再出来”,但他认为工作需要缘分,而他现在最有激情的“刚好是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