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银
一、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素质教育的提倡,到九十年代素质教育的强化,直到二十一世纪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成了跨世纪的命题。经过多年的努力,可以说语文课堂形式多样,热闹非凡,也可以说成绩斐然,生气勃勃。
但是,给我们留下的困惑也不少: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唯一形式吗?在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语文课究竟是以学生的接受学习为主还是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予以慎重的反思。
二、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构想
对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有助于我们明确努力的方向,采取相应的策略,推进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我们认为应当树立以阅读为主的观念,解决多媒体滥用的问题;以“接受式学习”引领“探究式学习”,把直接经验(经验阅读)和间接经验(体验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归纳或调整所需要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合情合理地思考,有目的、有步骤的合作探究,并及时地调控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三、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实践
1.“阅读”为“主”,“看图”为“宾”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方向,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正在形成:从科学主义的精细处理到和人文主义的机智探索相平衡,以人为本成为基本趋势。高中语文,正是从科学主义的精细肢解走向人文主义的机智感悟。
高中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积淀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才是目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从而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由文字阅读转向图像的一览无余,思维的直接势必挤兑了文字想象的空间,其操作性质是感性的、平面化的,学生脑海中的空间是直观的、僵化的,在这一过程中,图像左右了学生的思维,萎缩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图像反“宾”为“主”,久之,学生甚至沦为图像的“奴隶”。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本位,加强语言文字的阅读,激发想象力,以致练就欣赏和鉴赏能力,然后以图像课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也就是以学生的“阅读”为“主”,“看图”为“宾”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学生的主体本位就名副其实了。
2.直接经验(经验阅读)和间接经验(体验阅读)合一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学生接触一定规范的语文材料后,习得语言,学会用语言交流思想。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与语言文字相互作用、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结果。
可见,体验阅读获得的知识是学生发展的资源和起点,当学生体验某种特定性质的知识时,知识所内含的特定内容和掌握方式,就以改造了的形式转化为学生个性经验的一部分。学生的各种发展是在体验阅读(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引起的,是知识的内化,是知识的超越。那么,教师就是将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即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精神财富。
一切知识不需要,也没必要都让学生亲自探究,同样也不可能让学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就积累下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况且,高中阶段的读书,除了极少的“经验性阅读”以外,绝大部分属于“体验性阅读”,在有限的时间内,体悟前辈先哲的人生经验,以丰富自己的思想,优化自己的思维。只有把“经验性阅读”和“体验性阅读”结合起来,才能受到全面性的教育。不能为了有限的直接经验,而排除或轻视间接经验,人为地把“探究式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对立起来。以“接受式学习”引领“探究式学习”,把直接经验(经验阅读)和间接经验(体验阅读)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语文素养。
3.学生在教师的有效“调控”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由于新课程理论研究者援引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从其“文本”与“对话”的概念出发,认定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沟通”和“合作”,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促进个性的发展,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指导与自主的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又是“教师指导”。所以,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是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自主学习,協调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以接受性学习(体验性阅读)来指导探究性学习(经验性阅读),以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
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承受知识,知识传授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所以,我们在所有必修模块学习结束,进行总结时,要以中华民族精神的演进、传承、发展过程为脉络,重新调整教材体系,对学生进行有序的人文素养的基础铺垫,发挥教材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工具性用途。因此,教师在利用现有教材时,既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重视其工具性,以充分发挥高中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