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爱花
何谓“语文味”?程少堂先生认为: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深厚的人文因素,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激发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实现语文课的本位价值。
《项脊轩志》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精美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在教学本课时,我的教学以朗读展开,以引导学生品味细节描写的精炼美、情感美为教学重点,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让师生在互学互享中获得一种阅读的心灵体验。
一、“读”出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读”也是理解文本,获取知识,体会情感最有效的方法。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自读,并勾画出最打动自己的语句。再请几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勾画的语句,让其他学生点评。经过反复多遍的朗读,让学生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而入境,渐渐地与作者的情感相近相通。如描写项脊轩环境的语句:“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些语句描写出修葺后的项脊轩明亮幽雅的特点。朗读时不仅仅要读出作者身居其间的欣喜眷恋之情,更要读出作者的生活情趣与环境融合的愉悦之情。
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朗读文本时,因与文本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受到最直接、最强烈的情感感染,能渐渐地从表层意思深入到对潜在情味的感悟理解。
二、“品”出语文味
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学生只有经过品味感悟的过程,才逐渐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的魅力,才能获得体验感悟语言文字的方法及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品味细节来把握作者情感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立足语文本味的重要内容。
《项脊轩志》没有复杂的情节,只是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貌似琐碎、实则经过精心提炼和严密构思的细节来表现人物风貌,寄托内心情感。在品味语言时,我设计如下:清代诗人姚鼐评价归有光散文说,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请细读文本,从文中找出几处进行品味,说说这些“不要紧之语”的深沉含义。如“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待诸父异爨,……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此语段中四个意象“鸡、犬、篱、墙”是平常生活中微小的不起眼的物象,你认为蕴含哪些内容呢?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归纳为:“厅”在封建社会中有着重要地位,是接待客人的重要场所,但现在成了鸡的栖息地,成了肮脏污秽之处,可见大家族的衰败和没落。篱和墙都能隔开距离,但墙的出现,意味着彼此的不沟通和永久的隔离。狗对叫,篱笆变为墙象征族人关系的微妙变化,表达出大家庭的混乱不堪和人情的隔阂。看似不经意的句末“矣”字,更透露出作者为家族衰败的痛惜和悲伤之情。
词语是构筑语言的材料,品词语是学语言的重要手段。让学生通过词语替换、辨析比较,推敲文本语言,既能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良好习惯,又能增强语文教学的意境美,深化课堂教学的“语文味”。在文字语言的品味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去揣摩感悟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怀,品味字里行间的深层意味,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語感和美感,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一定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悟”出语文昧
一篇文章的魅力缘何能经久不衰?我觉得文章的审美内涵是最主要的原因。《项脊轩志》之所以有感人的力量,就在于一个质朴的“情”字,文中处处关情,句句动情,滋养一代代读者的心灵世界。文中娓娓道来的亲情之美,责任之担,是文本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是激发学生心中美好情感,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的最好素材,也是实现语文德育功能、彰显语文味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当我与学生一遍遍地品读《项脊轩志》的时候,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文中朴素质简亲情的动人之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家庭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被过多关注,过分溺爱,很多孩子逐渐形成“惟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倾向。他们对父母的爱,长辈的关怀常常觉得理所当然,有时甚至觉得厌烦,而自小失去母爱的归有光的经历,是不是可以触动学生们心中那淡漠已久的亲情感知?在让学生品味本文的情感之美时,我把龙应台《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等经典语段与学生共享,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归有光十五岁于轩中专注读书,心中铭记着祖母的殷切希望,担负着振兴家族的责任。他忆及祖母时“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他深感辜负亲人尤其是祖母的期望。一位极具家庭责任感的男儿之泪,这些也是培养学生责任感、责任心的良好素材。
在教学《项脊轩志》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悟出,一堂真正的“好”语文课,应该有实实在在明确的目标。语文课应充分挖掘文本中深厚的人文内涵,既要以语言教学为基本,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环境中,培养学生语感,也要注重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提高语文教育陶冶人文情怀的能力,让师生在共学互享中感受智慧的撞击和心灵的涵养,让浓郁的“语文味”的香气弥漫课堂,令人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