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荣书
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政法大学看望学校师生并鼓励大家,“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
在我国,从古至今,“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的典故很多。明朝时期一位平民思想家、“布衣哲人”王艮就是典型代表。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最得意的几个门生之一,王艮志存高远、知行合一,愿当天下的老师、万世的老师,并创建了泰州学派,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嘉靖十六年春,两淮盐政的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吴梯,早就听说江苏安丰场王艮有学名贤名,到任后多方了解,都说王艮有好学之志,行年六十,造诣日深。
一次,王艮循例去泰州安定书院讲学,对“良知”、“善政”予以肯定,将“格物致知”进一步地宣扬。
所谓“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文中只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各个时期的思想家,认知角度不周,说法不一。《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吴悌得知王艮到安定书院讲学,便去听课。吴悌听着王艮阐述的“格物”理论,看着王艮和学生之间互动就如当今新闻发言人在发布会上答记者问,王艮手不持书,信口解答,用语简捷,说理透彻,将孔子的圣学应用和阐述发挥到极致。吴悌体验了一次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王艮的格物论他前所未闻,并以布衣的身份独任圣道,世之拘儒曲士,断非可以比拟的了。
吴悌不仅佩服王艮精深的学识,而且非常赏识王艮的为人,内心期望自己能够成为王艮的伯乐。忙完公务后,他写了向朝廷荐辟王艮的奏疏。有朋友告诉吴悌,八年前,刑部右侍郎刘节推荐王艮时,被王艮辞谢。吴悌正发愁时,听说王艮的学生、吏部验封司员外郎林春告假离任,回泰州照应母病,于是就请林春把推荐的文稿转告王艮。
王艮接到学生林春的来信,对信中吴悌的荐疏提出了应对意见。
得书,见疏山公荐疏。书中云云亦理势之自然也。求之在我,必有一定之道,当量而后入,不可入而后量也。 若君相求,百执事荐之,然后出焉,此中节之和,吾之道可望其行矣,吾之出可谓明矣。《易》曰:“求而往,明也。”若君相不用,百执事虽荐之,不过尽彼职而已矣。在我者虽有行,亦不过敬君命而已矣。前此诸儒忽于此道,至于入而后量,是取辱者多矣。可不鉴哉!
《大学》曰“物有本末”是吾身为天地万物之本也。能立天下之本,然后能如天地之育化,夫焉有所倚?吾东城默而识之。
林春阅信,一击三叹。离开老师多年,老师的功底更厚了。论学,愈加大深大哲;论世,更是大悟大彻。官员推荐,或为尽职求功之利,或为察贤举能之名,被荐者务须冷静,多一些自知之明,剖世之识,切不可自若瑰宝,听到召唤任用,兴冲冲跑去叩头谢恩。不是量而后入,而是入而后量,入而后怨,位于值悖,事与愿违,像孔子当畜牧场长那样大才小用,韩信当哨兵那样弃金如泥,李白当摆设那么无所事事,不过自取其辱罢了。所荐贤云云,不必当真。因为老师嘱咐“默而识之”,林春就转告吴梯,心斋夫子那边没有动静,大概又同八年前一样,无意于仕途吧。
吴悌觉得王艮有学有名,但身为布衣,人微言轻,有个官职名声,荣宗耀祖,封妻荫子,于己于家都有利,于传学传道立言立功为亦有利,于格物于至善也不相悖,不也是安身立本么?当真身居海滨一隅“自成自道,自暴自弃”么?难道也像官员们封爵时心里高兴却上书辞封般地假情假意例行公事么?事涉同门不想轻易择手,且成人之美亦属孔孟之义,于是,让扬州知府刘爱山再次做王艮的工作。
刘爱山考虑半天,最后认为还是请林春出面最为合适,林春再次写信请老师王艮出山。
王艮接到信時,已是嘉靖十七年之春了,他再次复信林春,致意辞谢。
林春接信,觉得王阳明给老师起名为“艮”,非常正确,老师的性格确实艮得可以,“不往不仁”、“必往不智”,老师明知不仁,他要当智者,其情可谅,但“礼闻来学”、“未闻往教”,就过于争礼了,人家请你出山做官,以礼来召,有何不可,端着老师的架子要君王来请,除了刘皇叔三请诸葛外,历史上少有。老师“观道之精”,也精得有点那个了。于是仍按老师“默识”的嘱咐,以无意仕途转告刘知府,了结了这段荐贤与辞荐的人情官司。
王艮矢志传学,谢绝出仕做官,在学生们中间引起了不小反响。
大多数学生认为,像心斋先生这样才高德劭的夫子,应当做个大官,官方的推荐,应当接受。在家当老师固然不错,当官也可以当老师,而且那老师还当得更有影响。敬崇王艮的学生对他拒不出仕不大理解。指望老师当大官自己能沾到光的学生, 认为不出去做官不但他自己不合算,且误人子弟,其实很傻。不了解老师秉性的甚至认为王艮是矫情、假清高,艮得可以。于是,一些问题就提了出来。
董高问王艮道:“先生说‘出必为帝者师,处必为天下师,不怕被人怀疑‘好为人师吗?
王艮问:“你学过礼吗?”
董高说:“学过一些。”
王艮问:“你知道‘为人师的道理吗?”
董高说:“请先生指教。”
王艮说:“《礼》不是说过吗?学也者,学为人师也。学不足为人师,皆‘苟道也。所以必须以修身为本,然后师道才能立,善人才能多。身在一家,把修身立本作为一家的法则,就是一家的老师。身在一国,把修身立本作为一国的法则,就是一国的老师。身在天下,把修身立本作为天下的法则,就是天下的老师了。
王艮就是一位“要立志做大事,而不要做大官”的布衣哲学家、教育家,他始终贯彻王阳明传教的“知行合一”精神。
回顾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鼓励大家,“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
记者浅识,总书记希望全社会各界人士,能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勤勉敬业,精益求精,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有人说,“中日两国的差距就在于一个王阳明。”为何这么说呢?阳明心学对日本影响甚深,阳明心学后来竟成为战后日本崛起之重器。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三菱集团创始人岩崎弥太郎,日本国立银行创始人、实业巨擘涩泽荣一,早稻田大学创始人、日本首相大隈重信等等,众多的日本政治家、企业家,都将阳明心学奉若神明。
2016年,日本经济大学大学院特任教授后藤俊夫,在上海中日百年企业研讨会演讲时透露,日本拥有超过100历史的长寿企业25321家、超200年历史的企业3937家、超300年历史的企业1938家、超500年历史的企业147家、超1000年历史的企业21家。
据介绍,日本是世界上拥有百年企业最多的国家,在谈到日本百年企业对经济的贡献时,后藤俊夫说,日本3500家上市企业里,百年企业有641家。在日本无所不在的匠人精神。而匠人精神之核心,就是阳明心学。而中国有多少家百年企业?关键要看学校、企业、政府及全社会何时全面重视工匠精神,所有公民,视单位为生命,视岗位为三餐,视服务为血液,视职责为氧气。
王艮就是立志一心一意地传播老师王阳明的学问,当一名老师。他的学生大多为下层群众,计有农夫、樵夫、陶匠、盐丁等1000多人。
以工匠精神而文明的德国,同样说明只有立志做大事,肯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专研业务、敢于奉献,相互帮助,才能成大业,当人人事业发达,就是国家繁荣昌盛之时。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人、人在心志,志不正,则事不立,当务之急,应研究如何正人心志,正确有效地传播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