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防范移动支付的四大风险

2017-06-13 08:04陈晓华
财经界 2017年6期
关键词:密码客户

陈晓华

信息通信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传统金融产业的创新与变革,移动支付是信息通信技术与金融产业融合的重要成果。移动支付是用户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对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支付的一种方式,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移动支付具有“随时、随地、随身”,且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社会影响面广等特点。在我国,目前移动支付在技术标准、运行模式、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风险制约因素,亟须研究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确保消费者权益,以促进移动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

风险主要在四个方面

移动支付的风险主要集中在政策风险、技术风险、金融法律风险、信誉风险四个方面。

首先是政策风险。移动支付作为新兴业务,缺乏行业规范,尤其是准入政策和监管政策。行业中涉及的资源共享、服务质量保证、服务规范等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唯有如此业务才能健康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核心是支付,移动支付相关政策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移动支付处于电信增值业务与银行增值业务——中间业务的交叉地带,有着不同的业务类型。国内非银行机构推动移动支付的积极性比银行更高,但移动支付涉及的金融业务必须接受金融监管,这无疑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由此可以看出,政策风险是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无法回避的障碍。

其次,技术风险。移动支付技术风险主要是支付的技术安全风险和技术系统风险。技术安全风险包括两方面:一是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风险;二是用户信息的安全性风险。

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风险是客户对移动支付最为关注的问题,用户信息的安全性风险同样值得关注。短信支付密码被破译、实时短信无法保证、身份识别是移动支付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手机仅仅作为通信工具时,密码保护并不重要,但作为支付工具时,丢失手机、密码被攻破、病毒木马等问题都会给用户造成重大损失。

第三,金融法律风险。移动支付中容易引发的金融法律风险主要包括沉淀资金的法律风险和洗钱的法律风险。

第四,信誉风险。开展移动支付,可靠的服务平台至关重要。金融机构要能够持续提供安全、准确、及时的移动金融服务,通信运营商服务质量也要有保障。如果客户在移动支付过程中遇到严重的通信网络故障以及银行信息系统的不完善而造成客户资金的流失,将会造成客户对移动支付的不信任,引发信誉风险。

移动支付技术面临的安全风险

移动支付的整个系统主要包括客户端、网络通信、应用服务端三大部分,因此系统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主要也体现在这三个环节。

客户端风险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客户端应用程序自身的风险。由于智能手机尤其是Android手机的生态环境较为开放,权限控制灵活,应用分发渠道众多,而Android应用又是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具有易反编译、易修改等特点,所以Android应用自身可能面临诸多风险。

2.基于仿冒应用的钓鱼欺骗风险。不法分子仿造正版应用软件,诱骗用户安装,进而窃取用户输入的账号、密码、身份证号、交易内容等敏感信息。

3.基于短信、网站欺诈的钓鱼欺骗风险。不法分子通过伪造或者仿冒银行专用短信号码,向客户发送类似于程序升级、客户某些设置过期需要修改之类的短信,诱导客户前往钓鱼网站输入登录名、密码、卡密码、动态设备密码等信息,然后同步使用客户的账号、密码来登录应用,从而非法获利。

4.界面劫持风险。病毒或者木马程序在后台检测到客户启动金融类 APP 时,弹出一层透明的界面遮罩到其操作界面上层,当客户输入用户名密码时,以为是在金融机构发行的正版APP 界面上输入,实际上则是被非法软件截获。

5.暴力登录尝试风险。暴力登录的初级版本是利用攻击程序或者脚本,固定登录用户名,自动化尝试可能的密码组合,直到正确为止。但一般的应用都限制了登录密码连续输错的次数,当密码连续输错超过一定次数后,密码会被临时锁定。后来,暴力攻击演化出了一种新方式:固定一个常用密码,枚举所有可能的用户名,直到成功。

6.外联风险。开放是互联网的一大特性。很多移动金融应用为了充分整合外部资源,以APP集成或以 Web 接入的方式引进了不少第三方应用或者服务。当第三方应用出现安全漏洞时,对于集成它的移动金融应用及客户来说,也会带来直接风险,如信息泄露、资金转移等。

网络通信的安全风险往往有两个路径:第一是通信信道。从移动终端发出请求,经过运营商网络或互联网,到达防火墙,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信息在多个不同的组织和节点中传输,如接入点、ISP 的路由器、交换机、骨干网络

等,如果采用普通的HTTP协议,当不怀好意的用户侵入这其中任何一个节点时,都有可能窃取、修改传输的数据。第二是https嗅探劫持。为保证网络通信信道安全,业界通用的做法是采用标准的 https 协议。但是,国内某机构网络安全中心在日常终端安全审计中发现,在Android平台中使用https通信的APP绝大多数都没有安全地使用Google提供的API,直接导致https通信中的敏感信息泄漏甚至远程代码执行。

究其原因,開发者在使用代码开发测试自己产品的https功能时,会因无法通过Google API的https证书合法性而发生多种类型的https异常。为解决上述异常,开发者通常会采用覆盖Google默认的证书检查机制的方式,为信息泄露埋下隐患。黑客可通过流量劫持,截获 https握手时下发的证书,替换为伪造的假证书。随后,全部的https数据都在监控之下,可随意篡改数据包的内容。

移动支付应用服务端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

移动支付技术安全风险的应对措施

对于上述列举的各类问题或攻击,互联网金融机构如果能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措施,是完全可以进行有效防范,大大降低风险的。

(一)客户端程序安全加固。针对移动金融客户端(尤其是Android应用)所面临的风险,如被破解、盗版、篡 改、动态调试、修改本地文件等,已有许多专业的安全公司具备了对移动应用进行安全加固的技术,通俗的说法就是“加壳”,通过对应用程序本身进行加密保护,来大幅增加上述一系列攻击行为的难度,从而有效降低风险。建议金融机构借鉴研究相关“加壳” 技术或者与专业安全机构合作,在移动 APP 发布前,进行有效的安全加固。

(二)钓鱼应用和钓鱼网站的防护。针对钓鱼类的风险,在运营层面上,互联网金融机构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客户的宣传教育,广泛告知客户下载客户端应用的正规方式,防止客户下载山寨版应用;提示客户谨慎进入不确信的网站,并不要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各类密码、动态码等)随意泄露,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在技术层面上,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考虑和专业的第三方安全公司合作,一方面,引入应用检测机制,当用户安装非官方应用时,警告客户不要安装甚至阻止安装;另一方面,对各分发渠道、论坛、网站等进行检索、分析,尝试自动发现山寨应用、钓鱼应用的来源,并会同工信部门、公安部门采取必要措施。同时,应用层面还要加强对用户身份认证的能力,如手机号绑定、终端绑定、USB Key硬件证书等,加大钓鱼成功的难度。

(三)应用“清场”机制。对于界面劫持之类的风险,当应用检测到自身被遮罩或者切换到后台时,建议给客户以警告提示。更进一步,应用在启动时或者进行关键性交易前,可以考虑引入“清场”机制,清除在后台运行的可疑程序。

(四)防自动化登录。“撞库”或者暴力登录类攻击,其本质是利用自动化程序进行频繁尝试,所以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应对措施就是加大自动化尝试的难度。例如,设置密码键盘、复杂的图形验证码,用户名与终端绑定等。

(五)https安全。网络通信层的信息安全,基于SSL的https协议一般就能满足安全传输要求。但是,正如上面所列举到的,在Android平台使用https通信时,如果没有安全地使用google提供的API,同样会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所以,在产品研发环节,一定要严格按照安全标准和规范来进行开发。

(六)网络入侵检测和应用监控。针对应用服务端可能面临的DDoS攻击,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在网络层尝试进行入侵检测和控制,如借助防火墙的访问控制,做到以下五点,如图2所示。

另一方面,应用层也可以增加监控和检测机制,当识别到某一用户名短时间内频繁登录系统,或者同一用户多笔业务操作间隔明显低于正常情况时,也可以采取适当的限制措施。

(七)对外接应用的审核、安全检测及应急切断。为了防范外联风险,在业务和运营上,互联网金融机构一定要制定严格的外部应用接入规范,增加规范审核、安全检测等机制,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一旦接入的外部应用出现安全漏洞,要及时对入口进行临时限制或屏蔽,并同步做好客户的引导支持。

(八)其他传统风险的防护。对于session重放、SQL注入以及其他等传统互联网应用同样面临的风险,成熟的解决方案有很多,这一方面要求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开发人员严格按照开发标准和安全规范来执行,如输入输出合法性检查、SQL编程规范等;另一方面要求开发人员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各环节风险的应对措施,如防session重放的随机数机制、基于安全信道的一次一密加密机制等。

随着新技术、新手段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风险也会不断出现,系统安全的加强是无止境的。尤其是在移动金融迅速发展、影响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移动金融应用的整体信息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要,互联网金融机构只有从制度、技术、业务、运营、维护等多个层面、多个环节加强重视,共同努力,防微杜渐,才能保障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安全,为移动金融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移动支付风险防范建议

我国移动支付行业的发展目前存在着多重风险,分析当前的风险因素,建议相关监管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移动支付发展环境,强化移动支付的风险控制。

(一)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的移动支付起步晚,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建设都不完善。为了使移动支付健康发展,央行、工信、公安等相关部门要结合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情况,进一步明确移动支付的准入监管政策,积极支持移动运营商接入公安部公民身份信息核查系统,促进账户实名制的落实,实现风险预防端口前移。

同时,应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移动支付服务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同时,加大对网络犯罪行为的打击,并且制定专门的法律,为依法严惩犯罪分子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确保移动支付业务的健康发展。

此外,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应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移动支付虚拟性、交易环节较多等特点,修订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建立健全移动支付交易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二)加快协同监管体系建设

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其市场参与者涵盖了商业银行、电信运营商、移动内容提供商、运营支持服务的技术供应商等。发达国家的移动支付一般都具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和清晰的职责分工。韩国对电子支付的监管侧重准入管理,要求所有从事支付业务的机构都要取得准入许可,接受金融监管委员会的监管;日本的信用卡、预付费卡以及移动支付业务均属经济产业省管轄。

在我国金融行业分业监管的格局下,移动支付急需建立协同监管机制,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首先,要按法定职权,梳理移动支付产业各监管当局的监管职责和分工;其次,尽快协调制定专门的移动支付管理办法,为移动支付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完整的管理框架;最后,在日常监管中积极探索建立由人民银行主导,银监会、工信部配合的移动支付联席工作会议机制,研究移动支付监管的最新问题和主要风险点,协调出台联合产业政策,形成监管合力。

(三)加强产业协作

我国的移动支付参与主体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2012年,在移动支付标准颁布后,跨行业的合作虽然有所展开,但合作的范围较窄,融合的程度也十分有限。三大电信运营商通过分别寻求金融系统合作伙伴,研发推出NFC产品,增加自身客户黏性,开始新一轮的排他性竞争。

中国银联和三大电信运营商均建立了各自的可信服务管理。商业银行的手机钱包、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产品、各机构拓展的行业应用等关联的银行卡账户一般都局限于自身或合作银行,这不仅会影响客户的使用体验,阻碍联网通用、共同发展,也制约了业务的发展壮大,造成重复建设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从国外经验来看,韩国电信运营商SKT与信用卡公司通力合作,降低移动业务费率,同时信用卡公司将收单收益返还给消费者和商户,推动移动支付的普及,共享市场发展成果,这一做法无疑对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各方协作共赢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1.协调各方利益,加强合作共赢。监管部门和行业联盟要协调参与各方的利益,加强产业链各环节间的协作配合,促进跨行业融合,积极推动产业合作试点,倡导合作共赢的移动支付发展模式。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已于2012年底成立移动支付专业委员会,并发布了移动支付行业的自律公约,要在此基础上扩大移动支付联盟参与者的范围,提高行业联盟的影响力,探索建立合理的近场支付商业模式,协调利益分配机制,加快近场支付商圈建设,整合各方商户资源,共同推动移动支付受理商户成片、成街、成圈,逐步优化移动支付客户 体验,引导参与各方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联合开发交通、教育、水电煤气领域的近场支付业务,真正实现便民惠民的目标。

2.积极培育开放共享的竞争环境。首先,要通过政策规范、业务监管等方式鼓励支付业务创新。我国移动支付尚处于起步阶段,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调动移动支付参与者的积极性,鼓励各家机构在大力营销适合基础设施完善地区的高端技术解决方案的同时,也要积极在金融网点缺乏、服务供给不足的农村地区推广低成本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实现百花齐放。

其次,要合理设置移动支付服务市场的准入门槛,允许多方参与主体提供服务,参与市场竞争;要保障产业资源共享,预防和防止垄断,保障移动网络通道开放共享。

移动支付的安全不仅涉及智能终端安全、通信安全、支付平台安全等技术安全,也涉及资金安全。我国移动支付面临的技术安全威胁正在不断增加,移動支付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为此,我们除了做好上述风险防范与管控,还要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健全移动支付律法体系,加强移动支付服务和监管,从多个方面促进移动支付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密码客户
五招教会你做好客户转介绍
机会
机会
谁泄露了密码
密码藏在何处
破译密码
找回密码
娃娃密码盒
请问您怎么称呼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