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内容整合的课例研究

2017-06-13 03:03邵静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城砖城墙南京

邵静

摘 要:南京被誉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文化丰富而厚重。在初中历史国家课程中融入地方史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地方史;国家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4-0061-04

从2015年开始,本校历史组就着手开发南京地方史校本课程,并成功申报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自此,历史组的教师以课题为引领,着手进行地方史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经过一系列深入的研究探索,本组教师已经编写了课程纲要和校本教材,并通过开设校本选修课的形式进行了整整一年的教学实践。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本组教师发现学生对于南京地方史的兴趣非常浓厚,他们渴望深入了解自己所在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那层层丰满而厚重的历史。然而地方史校本课程是以选修课形式实施的,人数有限额,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能从地方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受益,历史组的教师开始尝试进行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整合的实践研究,将地方史校本课程内容与国家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主要采取嵌入式教学形式,利用地方史资料丰富和延展国家课程,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此文将地方史校本课程部分内容整合进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尝试给历史课加点地方“料”。

一、嵌入地方史常识,普及南京历史文化,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对于七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师用城门和城墙进行激趣导入,介绍城墙文化,把地方史和国家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以叙旧的方式和学生说道:老南京人都把去市里叫“进城”,有同学知道进的“城”指的是什么吗?有的同学说“城墙以内的城区”,有的说“城门”,有的还具体说到“中华门以内”,有的说“集庆门以内”,这意味着同学们对城墙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但当教师问到“进城“是进哪一道城墙以内的区域,城墙一共有几重的时候,学生就傻了眼了,他们非常好奇:除了经常见到的城墙,难道还有其他的?教师接着出示了一副《南京明城墻图》,结合城墙图示给学生简单介绍了南京城墙的总体格局和地位:南京城墙的营造一改以往都城墙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在六朝建康城的基础上,根据南京山脉、水系的走向筑城,共分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城四重城垣格局。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主要是“京城”,“进城”也指的是进入“京城”之内。我们南京的城墙现完整保存25.1公里,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墙。南京明城墙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一直使用到近代抗日战争时期,南京保卫战最后就是以城墙为防御设施展开的。

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兴趣盎然。从学生吃惊的表情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从未如此全局纵观过四重城墙,对明城墙的认知仅限于日常穿梭南京各城门的一些小的点,他们也从未曾感受过南京城墙竟然如此大规模。一脸的惊叹背后,饶有兴致的随着明城墙图示寻找着自己的家位于当年明都南京的哪个区域,由此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学生不再是历史的“局外人”,历史教育的归属感油然而生。

二、嵌入地方史故事,宣传南京历史文化,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新课环节中讲述到明朝建立的子目时,在讲完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后,教师嵌入了定都修城的相关故事,宣传南京历史文化,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教师接着和同学们聊起了城墙:2012年11月,南京明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城市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南京明城墙可是我们南京的一个大宝贝,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于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动用全国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历时达27年,终于完成明朝国都应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南京城墙经历600多年的历史沧桑,它仍旧昂然屹立,忠诚的守护着这所城市。为什么明城墙可以修建的如此坚固?能说说你知道的有关明城墙的典故吗?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发现,学生对明城墙的故事还是略有所闻的,虽然不能完整的表达故事内容,但也能就典故的内容说出一二。比如有一位同学提到了明初建筑聚宝门时,砌起即塌,屡次修筑不成。有人说地下有水怪在作祟,于是向朱元璋献计,借用沈万三的“聚宝盆”填在城坍处,城门真的就此顺利建成,坚固异常,因而把此门称作“聚宝门”。教师就着这位同学的典故,又告诉大家聚宝门得名的又一出处,其实聚宝门一名的由来,是因为城门外有一座聚宝山(今称雨花台)而得名的。还有一位同学谈到了城墙验收制度的苛刻,派遣一名大力士用锤子捶打建好的城墙,如果城墙没有任何问题,说明大力士没使劲,该杀。如果城砖被大力士锤打后受损,说明城砖的烧制者、城砖的验收者及建筑城墙的负责人没有尽职尽责,该重罚。就着这位同学的叙述,教师接着介绍了地方史中明城砖烧制责任到人的故事。

教师晒出了一张明城垣史博物馆收藏的刻有“总甲方有余甲首天界寺小甲尹添俊造砖人户尹添俊天界寺窑匠陈智全”竖排两行砖文的“天界寺款”城墙砖图片,并讲述了这块砖文背后的故事:明初朝廷对城砖的烧造质量要求极其严格,上到府、州、县官员,下到造砖人夫和烧砖窑匠,都要在砖上留下姓名,以便验收时对不合格的城砖“问责”,严重的甚至要被杀头。这块城砖上的“天界寺”落款,说明明代佛教寺院也参与南京城墙砖的烧造。当年,朱元璋当上了皇帝,赏赐给了南京天界寺田地105顷,天界寺住持一开始很高兴,不久就犯难了,因为即便是受皇家赏赐田地的京师寺院,该寺也要为建造南京城墙烧制城砖。明朝严格按照“计田出夫”的规定烧制城砖,寺院被编为甲首1名,下辖小甲10名,共有105人得服役参与烧造城砖。有意思的是,尽管天界寺拥有百顷良田,但却经常拿不到应收的租粮,一些田地还受到各方侵占。一边钱粮吃紧,一边还要承担烧造城砖的沉重徭役,天界寺的僧人因此苦不堪言。洪武十六年(1383年),天界寺住持行椿跪在朱元璋面前,以“每顷一夫,常住盘费艰难”为由,恳请将寺院获赐的田地归还朝廷,以免除烧砖的徭役。接着教师问同学们:透过这个故事,你能看出些什么?通过小讨论,大家一致佩服朱元璋如此有智慧的通过严密的制度保证了城砖的质量和数量,从而给我们留下了这笔“巨额财产”,但烧制城砖的任务也给百姓添加了沉重的负担。当大家由城砖转而对明太祖的统治开始发生兴趣的时候,教师顺势切入到了本课的重点内容——朱元璋强化皇权。endprint

通过城墙地方史故事的介绍,从此学生看到的不再是冰冷的城墙,而是蕴含无数丰富故事的城墙,这些就曾在身边发生过的历史细节,使已经逝去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不仅深化了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嵌入对地方史遗址遗迹的探究,增强学生宣传和保护南京历史文化的意识

在布置作业的环节,教师布置给学生一项游历作业:行走城墙,找找“它”的故事。让学生在周末时间,行走城墙,可从两个方面寻找“它”的故事。一则可以继续寻找与城墙修建有关的故事,并由此探究背后透露出的历史文化;一则可以寻找城墙近几十年在文保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以史为鉴,为现在城墙的保护和宣传支支招。

作业布置下去后,没想到学生们上交了很多的优秀作业。学生们对南京的城墙真的很关注,他们利用周末时间走进了城墙,参观了明城垣史博物馆,自主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细致探究,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上交了探究成果。有一位同学仔细研究了砖文,发现有两块来自江西南昌府新建县烧造的城砖,铭文上分别印着“窑匠黄五 人夫福东海”、“窑匠黄五 人夫寿南山”。这两名烧砖工匠“福东海”、“寿南山”的名字引起了他的兴趣。他觉得这两名工匠很可能使用了吉语作为化名,表达“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寓意。而明城墙修筑时采用严格的生产责任制,按理说,在这样管理森严的问责制度下,各级造砖人员都要采用“实名制”。那为什么一些参与造砖的基层人员却敢冒着可能被杀头的风险,将一些吉祥语用作自己的化名呢?就这个问题这位同学又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探究姓名背后透露出的历史文化。他的论文结论是:砖文上的人名,恰好反映了元末明初姓氏文化的变革。元朝时,由于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汉人是不许取名字的,只有姓,老百姓只能用数字替代名,汉人只有做了官才可以取名字。比如朱元璋原来叫朱重八,他的父亲叫朱五四。明朝初年,身为汉族人的朱元璋重新统一了全国,汉人可以取名字了,许多地区的姓氏文化出现了一个大解放的现象,于是出现了像福东海、寿南山这样的名字。但更多的人还是延用了元朝时起的名字,所以城砖上还能看到一大批老百姓的数字名,如刘黑一、朱六四、黄三等。中国姓氏文化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就被南京城墙一块块小小的城砖记载了下来。

有一位曾经就住在城墙脚下的“老南京”,通过游历城墙、走访邻居老人,撰写了一份建国后城墙文保的简史:他从建国初期的拆城取砖建房之风,到围绕城墙的违章建筑、垃圾堆的损害城墙的历史到1988年南京明城墙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出台《南京古城墙保护法》对古城墙遗迹的保存、保护做出了一系列规定。2017年为进一步推进南京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积极打造世界级城市文化名片,南京市出台了《南京城墙保护和利用两年行动计划(2017~2018年)》,加大了对城墙的保护和开发。这位同学屡次强调,城墙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必须加固修复与防风化保护,对已损坏的区域要及时修缮以免带来更严重的后果。这位同学认为南京城墙已经成为南京的一张名片,今天业已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有着重要文物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每位南京市民都要以城墙为荣,以保护城墙为己任。

这些高质量的游历作业,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求知欲和主动性,从而能很好的达成作业预设的目标。

那么在对地方史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内容整合的课例研究中,发现在国家课程中嵌入地方史的内容,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一)处理好嵌入地方史内容“量”的问题

在国家课程中,地方史内容可以嵌入多少量非常讲究。学生的常规课堂有其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地方史的嵌入量不能影响常规课堂应完成的教学目标,不能影响常规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地位。本课例的授课过程中,导入新课及作业环节各嵌入了一次地方史内容,导入作业用时较少,新课环节相对用时较多,经过相应的教学设计,并没有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地方史嵌入的量的可控性,在保证正常教学目标完成的前提下,嵌入相应地方史内容,切记喧宾夺主。

(二)处理好嵌入地方史内容“质”的问题

在国家课程中,该嵌入哪些地方史内容,一方面能深化常规课堂,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及增强对南京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地方史内容的选择应该紧扣常规课堂的教学内容,服务于常规课堂又凸显地方特色。地方史内容的选择需要围绕惟一主旨选择相应的内容,从而使一节课后学生能对某一地方史内容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切忌散而乱。地方史内容的选择还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最好是“可触碰到的历史”,学生能亲眼看到,甚至亲手摸到,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本课例中,特意选择了明城墙,明城墙是南京的一张名片,其重要地位使得每位南京市民都应该了解它的历史文化。本课从开头的导入到中间嵌入的故事到课后作业的布置,全部围绕城墙展开,从城墙的布局到城墙的故事到对城墙的保护,使学生对南京城墙有了深入了解。同时,南京城墙就在大家身边,随时都能勾起对城墙认知的回忆及对城墙的宣传。而明城墙建筑语言中的设计思想,实际上满足了朱元璋秉承的封建帝王皇权“至高无上”、“永为人主”的欲望,体现了设计者的“天人合一”与“皇权神受”思想。修筑城墙严苛的制度也体现了他的集权统治。这些都是本课选择城墙作为嵌入内容的原因。

3.处理好嵌入地方史内容“时机”的问题

地方史内容的嵌入需根据常规课堂教学内容因势利导,自然过渡,不能过于牵强而使得课堂不流畅或者过于凸显了地方史内容而弱化了常规课堂的重点内容。通常应该以常规课堂中提到地方史内容的时候顺势嵌入,回归常规课堂时候,也要抓好时机,教师需设计好所有的过渡,以使得整个课堂收放自如,浑然天成。

当然,将地方史校本课程内容与国家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还有很多需要继续研究的地方,比如除了嵌入式教学方式,是否还有其他更合适的教学方式,这些都会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2,(05):18~22.

[2]余进利.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4,(01):34~37.

[3]郭 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J].课程教材教法,2014.

[4]鐘启泉,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刘正伟,李 品.论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发展研究,2006,(17):14~17.

[6]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类型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1999,(11):37~41.

[7]崔允漷.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个案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0,(02):22~26.

[8]周道生.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9]范 蔚,李宝庆.校本课程论发展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砖城墙南京
小微博物馆的探索与实践
城墙边做游戏
南京大闯关
长夜
砖头也能变粮食
南京博物馆18件“镇院之宝”
城墙外边
我轻轻地抚摸古老的城砖
残破的城墙
在城墙上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