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旭,韦洪雷,杨 辉,辜盈盈
五大理念下的群众体育发展对策探索
刘 旭,韦洪雷,杨 辉,辜盈盈
西南交通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1756。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全民健身所面临的机遇、全民健身对体育其他领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结论:我国群众体质状况虽有所改善但依然呈下滑趋势;不同区域的群众体育开展、体育消费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体育场地设施分布不均衡;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健康中国的提出对推动群众体育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与活力;全民健身推动体育产业、高校体育的发展、加强了对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建议:在“十三五”时期我国群众体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充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探索“十三五”时期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对策。
五大理念;群众体育;发展对策
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出台到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施行,再到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将是我国体育发展的主旋律。虽然我国群众体育的锻炼形式多样化、健身设施的不断完善、体育组织不断健全、体育文化的不断丰富,但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群众体育的发展问题逐渐凸显。如体育资源配套、体育经费投入、城乡群众体育发展不协调等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因此,认真分析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现状,准确把握“十三五”带给群众体育的机遇,探索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新思路。
1.1 国民体质不断下降
2011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发布的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我国学生体质总体状况令人担忧,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增高并出现低龄化倾向:根据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20~59岁各年龄组人群握力、背力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成年人群的最大力量下降,尤为突出的是成年男性的握力、背力等指标下降明显,结合2000年以来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成年人的力量呈持续下滑趋势[1]。2015年6月,北京市卫计委、体育局根据2014年北京市18-79岁常住居民5个人中就有1个肥胖,中心性肥胖更是高达38.1%的现状,联合启动“阳光长城计划—城市减重行动”[2]。2013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参加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代表时指出:“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3]。”
1.2 体育消费投入
(1)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城镇、乡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如(表1所示)按照不同地域划分东部地区城镇、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的收入分别为33 905.4元和13 144.6元,远高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 390.6元和8 295元,其城镇与农村之间的经济收入存在很大的差距。缩小城镇、乡村居民的经济水平的差距,对提高国民的可支配收入将对群众体育开展起到促进作用。(2)从体育消费项目来看,体育消费和体育意识的逐步提高,人们在体育所投入的经费也逐渐增多,不同的体育消费项目在经费的投入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据调查显示:93.6%的居民更多是体育服装的购买;38.8%的居民用于购买健身器材,其次才是订阅体育书刊、支付锻炼的场租和聘请教练以及观看体育比赛费用等(如图1)。(3)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提升,国民逐步加大对体育消费体育健身等经费的投入,通过对2007年和2014年两次全民健身活动调查相比较,国民对于体育健身和体育消费的金额都有很大的提高。其中2007年20~29岁年龄组的人均消费793上升至2014年的1 162元。随年龄增大消费水平下降,70岁及以上年龄组,人均消费由2007年的261元提高到2014年的422元。
图1 体育消费项目人数比例
数据来源:国家体育总局 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
图2 数据来源:国家体育总局 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
表1 不同区域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数据 http://www.stats.gov.cn/
1.3 区域发展不平衡
体育场地设施是全民健身开展的基础,虽然总体上我国全民健身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不同的区域不管是场地数量和场地面积都存在差异,(如表2所示)通过对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场地数量和场地面积进行统计整理发现,东部地区的场地数量和场地面积分别达到71.0万个和9.38亿m2明显高于中部、西部、东北部地区。从参与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上看,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特点,东部、中部、西部参与锻炼人数比例分别为39.2%、30.1%、25.8%。再次对于体育健身设施需求层面,中、西部体育健身需求明显要高于东部,调查显示中部15.4%和西部14.7%的人强调“体育场地缺乏”是不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表2 不同区域体育场地设施比较分析
数据来源:国家体育总局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
1.4 体育场地设施方面
1.4.1 平均体育场地数量明显不足 从第5次到第6次全国体育体育场地普查报告显示我国体育场地由85.01万个增至169.46万个,增长率达到99.34%,但就我国具体国情来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和每万人体育场数量分别为1.46m2和12.54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但对于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每万人体育场地占有量达到200多个,日本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惊人的19 m2,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这也是导致我们群众体育快速有序开展的阻碍,如何有效的解决体育场地的不足将是群众体育快速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
1.4.2 体育场地城乡分布不均衡 我国属于人口大国,农村人口的数量占据很大的比重,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城镇人口6.65亿占总人口的49.68%、农村人口6.77亿占总人口的50.32%,但农村居民占有体育设施不容乐观,据“六普”调查显示城镇和乡村的体育场地数量分布为96.27万个和67.97万个,其占据中国人口50%的农村人口在体育场地配置上落后于城镇体育设施的供给如表3所示。
表3 城镇、乡村体育场地数量对比分析
1.4.3 体育场地资源整体利用率不高 现目前中国拥有169.46万个体育场地,教育系统、行政及机关、事业、企业等占据这很大的份额,根据不同的部门所担当的责任和职能的不同导致众多体育场地设施不能够最大化的对群众开放,据调查得知如果按不同区域体育场地对全民开放程度来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西部最高,中部最低;各区域体育场地部分开放的比例均低于全天开放的比例,其中中部最低,东部最高。可见,东部地区体育场地的对外开放情况最好,中部地区最差。如何有效的将闲置的体育场地使用率提高,将会缓解其体育场地资源相对紧缺的状态(如图3所示)。
图3 不同区域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程度分析
数据来源于:王家力对我国区域体育场地发展研究
2.1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全民健身升级为国家战略要营造一个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并对全民健身的价值、功能、作用等方面进行很大程度上的转变从而使得全民健身价值定位从单纯强调强身健体,向全面强调全民健身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民生价值转变;全民健身资源配置方式从单纯的政府主导向政府主导加社会和市场转变;全民健身发展方式从体育系统独立开展向跨界整合、融合发展转变;全民健身领导机制从部门推动上升为政府推动。
2.2 “健康中国”为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重要目标
国民身体素质不断下滑,威胁着国民体质健康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党组书记刘鹏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把建设“健康中国”作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确定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重要目标和任务[4]。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从关注温饱向关注身心健康逐步转变,花钱买健康、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等一系列体育健身的流行语不断涌现,这都将是体育健身观念的重大转变。以体育作为一种获得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健身方式将逐步获得全民的青睐。“健康中国”理念将进一步推动国民对体育身体健康的关注,同时也会推动我国全民健身热潮持续升温。
2.3 信息化的发展为群众体育带来新的契机
科技时代的来到,信息化的发展将辐射社会各个领域,同时将快速推动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十三五”期间,科技与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以网络信息、生物、新材料为代表的领域会出现重大突破,推动生产力变革带来一系列的积极变化。比如生产工具加速革新、生产社会化深化发展、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等[5]。信息技术、互联网+、云计算与全民健身的相互融合发展,实现跨越式、颠覆式的发展。将对传统群众体育的管理方式、理念、模式产生强烈冲击,推动群众体育智能化建设。
3.1 全民健身推动着休闲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至2011年开始人民法定休息日达到115天,闲暇人口达30%以上;截止2014年我国居民可支配达到20 167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 844元和10 494元。闲暇时间的增多、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得国民生活方式和观念的逐步转变。致使休闲健身产业、体育旅游产业、体育服务产业、户外运动等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逐步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崛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般达到1%-3%,而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0.63%。按发达国家一般水平的2%计算,我国体育产业还有加两倍甚至翻两番的发展空间[6]。再此背景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要求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促进健身休闲项目的普及和提高;发展健身休闲项目。因此,我国要加大群众体育的休闲健身需求,建设多样化的体育场馆、健身跑步等健身场地和健身设施;积极开展社区之间的健身公益活动等举措,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3.2 全民健身推动高校体育发展
高校体育的发展将会对群众体育的发展产生影响,包括体育知识的传播、体育技能的传授、体育比赛的组织、运动训练的参与、体育需求的开发、体育项目的拓展、体育设施的完善、体育市场运营的研究与介入以及体育人才的培养等[7]。因此,高校要着力培养各种类型的体育人才。(1)要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体系,加强对发展体育产业人才、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逐步培养懂设计、会运营、能指导的新型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人才;(2)为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高校应加大这类型的体育人才培养,如: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指导员、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人才等满足全民健身队体育人才的亟需;(3)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培养体育与各个学科、领域相互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出一批不仅懂体育,还懂技术计算机、经济学、等复合型人才,满足于对于人才的需求。
3.3 全民健身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文化是各民族体育的精髓。遗憾的是,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习惯、文化的熏陶以及外界种种影响,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正面临无法传承的危机。如何能够将这些悠久、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发展起来将会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十三五”为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带来新契机和活力。为推动各地区、民族的群众体育快速、稳定的发展,政府加大各种类型的健身活动、项目的开发,其中传统体育项目也被作为全民健身的形式之一,一方面,政府积极鼓励各地域发展带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组织社区与社区、乡镇与乡镇、跨地域的传统民族体育活动的交流活动、体育比赛等等;另一方面,各高校同时加大对各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人才的培养,完善对这方面体育人才的供给,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承。
4.1 拓展群众体育发展的新模式
促进以政府为主导,积极整合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吸收各方面推动全民健身发展建议,积极探索以BOT、PPP等公益性项目的建设,加快全民健身TOP计划探索、努力引导全民健身4+X模式的健身方式的推广;充分发挥信息化等技术上的优势,推进全民健身信息化模式的发展,构建以政府-社区-个人健身网络新体系,加快群众健身的规范化、网络化、规模化的发展;推进区域全民健身示范点的建设,积极引导各区域地方因地制宜的探索群众体育发展的新模式,最大限度结合当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体育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等相互融合探索出全新的发展新模式;努力抓住以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为契机,积极拓展全民健身与相关产业相互融合探索出及推动全民健身的体育消费有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4.2 坚持体育事业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4.2.1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 受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影响。就目前看来,我国竞技体育成绩举世瞩目,但群众体育的发展却停滞不前,竞技体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群众体育的发展。为更好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必须使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改变以往只管国家队的建设,而不管项目普及,不抓社会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在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还要加大群众体育的体制的完善、场地设施的供给、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配备以及群众体育组织的完善等。只有两者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全民健身的快速发展。
4.2.2 公益型体育服务与消费型体育服务相协调 全民健身理念不断深入,群众对于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更加显著,必须把公益性体育服务和消费型体育服务协调发展。以公益性体育服务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以消费型体育服务满足群众的个性化的消费需求。通过项目补助、奖励等政策和措施,大力倡导高校、各省市及县级的体育文化工作站以及各种类型的健身俱乐部在城镇、乡村以各种形式开展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以及全民健身的宣传和推广,促进群众体育消费理念的形成。借助公益性体育服务来提升消费型体育服务的意识推动消费型体育服务的发展,使得民众愿意投资健身、并积极开展健身休闲等体育运动项目。最终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
4.3 坚持“绿色”发展群众体育
4.3.1 充分发挥现有体育资源,最大化的加以利用 群众体育的发展以场地设施为基础,倡导坚持以“绿色”理念发展群众体育,各地区政府部门加大废墟区域的合理改造成临时的体育健身场所;体育健身场馆的构建要秉承科学、环保、绿色、节能等理念。充分挖掘现有体育场馆资源,据统计我国体育场地大多数集中于教育系统,其占总量的65.6%且对外开放率仍较低,仅为29.2%。通过六普调查显示体育场地总数量有85.01万个增至169.46万个增长达到99.34%其体育场地的数量、质量、种类等都逐步得到完善,但依然存在诸如体育场馆分布不均衡、规划不合理、利用率低下、不能够很好地服务于群众体育健身等问题。如何利用好现有体育资源将对群众体育的开展起到很好地推动作用。
4.3.2 坚持群众体育运动与自然和谐共处,倡导生态体育的大力开展 “生态体育”就是以自然的活动方式,在自然环境下,按照生物发育的规律来开展的一些身体活动。他是人文体育、绿色体育、环保体育,天然体育,更重视阳光、空气、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价值[14]。在全民健身场地实施规划和布局上,更多提供绿色的户外运动场所如登山步道、公园、绿地、自行车骑行道等健身设施;有计划地开辟适用于体育旅游、民族传统运动项目、郊野运动、休闲观光、户外探险等运动项目健身场所。减少各种类型的运动体育场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充分平衡体育运动需求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4.4 坚持群众体育的“开放”发展
(1)发展全民健身我们要秉承开放、合作的理念,加快相关领域与全民健身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发展。充分抓住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契机加强与文化、教育、旅游、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合作,带动这些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充分展现群众体育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功能。如四川都江堰、安徽黄山等开发以体育健身、运动康复为核心的体育养老。
(2)要加强各区域间群众体育发展的交流,“十三五”期间应加大各区域之间群众体育的交流与协作,拓展多种渠道融合各方资源,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体育活动比赛;积极派遣各区域的群众体育工作者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分享本地区的体育健身项目、经验的交流学习等。
(3)我们应遵循“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探索和学习国内群众体育发展较好的国家的发展模式和理念,以我国具体国情为依据,通过整理改善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地区差异的群众体育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理念来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并推广至国外提升我国在全民健身方面的影响力,打造出中国特色的群众体育发展。
4.5 坚持“共享”发展,完善群众体育共建共享
4.5.1 重视特殊群体体育需求 体育场地的建设和器材的购置不仅要满足于正常居民的健身需求,同时还要满足于弱势群体的健身需要。要加快完善弱势群体的体育健身器材设施地供给和配备,构建弱势群体(老年人、残疾人、妇女等)的体育活动保障体系,加强老年的体育经费的投入、并开展健身常识宣讲活动、对弱势群体科学的健身指导;通过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不断开展实施“助残健身工程”、“残疾人健身周”活动等公益组织活动;高校着力培养专门为残体人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师资、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加大对弱势群体断器械的研发并指导其使用和健身指导。
4.5.2 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信息化平台建设 科技的革新推动社会的变革,推动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信息化平台的构建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公众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分门别类的进行信息化平台构建,使得信息化平台能够对群众进行体育健身的指导、体育活动的组织、体质健康的监督、健身计划的制定等多方位信息资源的推送和多角度的健身监控,既利于群众快速获取体育健身知识、也教会群众如何健身?怎样健身?如何体质监测?充分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促使政府及时获取国民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制定具有普及性的健身方案;运动处方库建设,及时进行锻炼人数统计、各种类型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居民健身效果的及时评价等以此来提高对全民健身的科学合理指导以及全方位的监管效率促进全民健身快速蓬勃开展。
[1] http://www.sport.gov.cn/n315/n329/c216784/content.html.
[2] 北京人今天开始减肥[N].北京晚报,2015~6~10.
[3] 习近平:全民健身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N].大连晚报,2013~09~01.
[4] 刘国永.全面深化群众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5,35(8):3~7.
[5] 陶纪明“十三五”时期上海发展环境与阶段特征分析[J].科学发展,2015,75(2):59~67
[6] 2025年体育产业达7亿刘鹏对产业发展提新要求[N].新华社,2015~10~12.
[7] 钟秉枢.全民健身产业的提出与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J].体育科学,2015,35(11):19~23.
[8] 尚力沛.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5,31(5):45~49.
[9] 刘小俊.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10,31(03),69~72,103.
[10] 讲崇民,等.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分析[J].体育科学,2009,29(03),9~19,81.
[11] 刘梅英,田雨普.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困境和突破[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03):27~30.
[12] 刘国永.机遇和挑战: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5(03):1~6.
[13] 鲍明晓,等.论市场在群众体育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0):1~6.
[14] 龚建林.生态体育—现代体育的发展方向[C].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2009,65~71.
The Countermeasures Study on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
LIU Xu, WEI Honglei, YANG Hui, et al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756, China.
Using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and other methods, the study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in China, the opportunities for national fitness in the period of 13th Five-Year Plan, and national fitness’s effects on other sports fields. The study find that Chinese mass’s physique has improved, but still shows a trend of decline. Besides regional difference exists in the level of sports consump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ports facilities is unbalanced. What’s more, the national fitness has risen as national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the proposal of Healthy China promote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and br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vitality for mass sport. The study also find that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college sports, and strengthen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the end,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 under the situation, national fitness rising as national strategy in the period of 13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leading of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 open and share).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 Mass sport; Countermeasures
1007―6891(2017)03―0089―05
10.13932/j.cnki.sctykx.2017.03.24
G80-051
A
2016-10-25
2016-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