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蓓
步枪项目基本功训练的研究
程 蓓
四川省陆上运动学校射击队,四川成都,610081。
步枪射击是一项要求精准性和稳定性极高的运动,基本功是步枪射击持久稳定提高的基础,通过系统的训练掌握基本功,就可将步枪射击运动的精准性更稳定有效的提高,只有深入的认知和科学的训练才能迅速提高步枪射击基本功技能。本文就针对步枪射击运动的基本功及其训练方法作出阐述。
步枪项目;基本功;训练
基本功是提高步枪项目精准射击技术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一个合格的射击运动员,不仅仅要拥有超强的体力、精力和耐力,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思想境界,既能行常人所不能行,还要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射击运动员,就要从基础抓起,只有在基础阶段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才能为以后成就更高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安排好射击运动员基本功训练工作是本文重要探讨的问题。
射击运动员要想拥有精湛的射击技术,就必须对所训练的步枪项目技术特点具有全面深刻的认识。结合自身体态特征,规范出合理协调的基础动作,通过进行长期规范动作训练,将自身的基本技能、体力、心理结合在一起,再结合枪支性能和自身综合能力的把控,就能稳定发挥出更高的射击水平。
步枪射击运动的基本功体现在运动员据枪的稳定性、持久性、一致性、据枪过程技术熟练操控能力及稳、瞄、扣环节协调的配合能力。只有在明确基本功的概念,深刻认识基本功的要领,才能更好的掌握步枪射击运动的基本功。
2.1 据枪的稳定性
步枪射击运动项目中,稳定性是射击运动员持枪射击的前提,是精准射击的基础,也是射击技能掌握的基础条件。即指步枪射击运动员在据枪之后,枪支瞄准目标到射击结束过程中,枪支晃动的幅度以及对减小晃动幅度的把控能力,在运动中求稳定,在相对稳定中求精准。
步枪有3种射击方式:卧姿、立姿、跪姿。3种方式的姿势结构、人枪结合重心及枪支稳定程度各不相同。高水平运动员的据枪稳定性表现:(1)稳定期出现早且有规律,一般都在1s左右;(2)稳定时间长,第一稳定期一般都能保持5s以上;(3)稳定期间晃动幅度小,射击成绩一般都能保持在9环以内;(4)稳定期晃动频率少,据枪时心理稳定,能保持枪支稳定性;(5)据枪时保持平正始终不变,能有效把控人枪结合重心;(6)突然晃动少,恢复平稳快。要达到这一标准就必须要求运动员据枪时姿势结构合理,身体各部位用力协调并始终保持一致,自动调控能力强,在晃动幅度把控的相对稳定时,才能精准地完成射击的整个过程。据枪的稳定性体现了射击运动员身体动作的协调程度和身体的稳定程度,从中体现射击运动员综合的基本功能力。
2.2 姿势动作的协调性
步枪运动员姿势的合理性、协调性是基本功能力的基本体现。初学者在射击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有符合规则标准的合理姿势,如卧姿左手夹角离地面不能低于30º角,右手不能触碰左手枪皮带;立姿托枪的两手不能触碰一起,立射枪支握把最低点不能贴合服装;跪姿两腿的开度不能大于45º角,右手不能触碰左手枪皮带等。正确的、符合运动员身体结构的合理动作,能使运动员每种姿势都能清晰、明确的感受到整体动作关键的受力重心点,使运动员更能掌控自己动作的变化。
不规范的姿势必然会导致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动作的不协调性,使其完成射击动作过程中缺乏连贯性、持久性,容易产生犯规、扣环等现象。因此,只有正确掌握射击动作,才能确保运动员射击动作的规范、稳定、精准性,协调、规范的射击动作也是基本功力的体现。
2.3 动作一致的持久性
据枪动作的一致持久性是运动员体力、耐力及协调力的综合能力表现,也是长时间维持稳定射击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即运动员在承受枪自身重力的情况下,同时保证长时间自身稳定和动作精准的耐久能力。在建立正确姿势动作的前提下,要保证高强度的持久训练有效时间。
持久训练重点是提高运动员人枪结合的清晰内感,正确的内感越清晰、越持久,运动员才能建立起自身技术动作规范的程序、自信的心态,这种能力是在有意识的长期重复据枪练习下形成的,继而成为运动员的专业素质能力的体现。迅速准确、持久高度一致的据枪动作质量更加能展现出运动员技术动作内感清晰、规范、自信的良好素质。
表1 四川省射击队冬训期持久能力训练成绩对比
由表1可知,四川省射击队冬训期间5名队员在进行了3个月基本功持久能力训练后实弹考核总成绩都有了明显提升。因此,加强运动员的基本功持久能力训练是提高射击水平的有效途径。
2.4 瞄准、击发的连贯性
步枪射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瞄准、击发保持。运动员随着基本功水平的提升,思想上会更加认可自我掌控技术的能力,也更明确自身10环整体技术内感的状态。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思想、技术动作、自信心理才能协调连贯紧密配合,最终实现精准有效地射击。三个环节操作的有机配合是运动员有效射击的基础,但需要射击运动员长期刻苦努力的训练才能达到高水准要求,。
2.5 对步枪的认识感知能力
在步枪射击运动中,运动员对枪的感知是十分重要。感知能力是事物通过对人体感觉器官和大脑皮层的刺激,使人对事物有潜在的意识,当事物对人体再次受到刺激时人对事物有客观和主观等方面的自我认知,这种能力称之为感知。感知能力取决人体机能对外界事物的敏感程度,同时经验在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足球运动员对足球的“脚感”,书法家对毛笔的“笔感”,摄影师对相机的“手感”等,这些都是感知能力的内在表现。同理射击运动员对枪的“枪感”也是如此,是射击运动员的结合自身条件和不断的学习训练过程中积累得到的。“意在先行”在射击运动员的意识和感知训练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意识是运动员对枪支操作的关键,也是运动员对射击技能的控制把握。“枪感”体现在运动员在操作过程中的身体和心理变化的特点做出的综合反应。射击运动员对枪的认识感知能力是掌握射击技能基本功的基石。
2.6 优良的技术风格
射击运动员优良技术风格的培养是需要通过长期训练才能实现的。但在一些要求高的省市级训练单位中,由于学业压力、训练时间及比赛需要,训练过程往往很急促,只盲目追求比赛成绩。没有系统的进行基本功、技术能力的培养引导,忽略了运动员的长期发展。具体体现在对运动员基本动作的系统化、程序化、规范化训练以及个人射击风格培养不够重视。在这样的训练方法下可能实现短时间内成绩的表面繁荣,可是对于运动员的长期发展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射击运动员在初期训练过程中总会出现动作生疏、动作程序混乱、步骤不清、动作在各个环节之间的位置关系做不到每枪一致且准确等问题。在动作规范化的前提下把握关键性射击动作,在对运动员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必须要采用合理的规范化体系,同时也要加强对运动员动作规范性的重视,从呼吸、起枪到击发结束,要有标准的操作程序模式,这个模式里面包括了时间规范,长此以往才会形成正确、标准的10环模式,为运动员夺取10环成绩技能的稳定和提高奠定基础。
2.7 强大的身体、心理素质
步枪射击运动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有极高的要求。因此,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成为一名优秀射击运动员的先决条件,也是运动员稳定发挥的基础。因为在长期高负荷的训练环境中,运动员既要承受负重给身体带来的巨大负担,也要承受来自外在和内在各种干扰下命中10环的考验,所以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高强度射击过程中的稳定性。此外,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决定其射击过程中的专注程度及精准性。目前,国内能达到世界级技术能力水平的运动员非常多,但是往往在重要比赛中关键发上,由于思想杂念过多,心理调控能力不强,导致发挥不正常,只有两者都具备,才能精准地击中目标,实现良好的射击效果。
在基础阶段,教练员应辅导运动员选择和定型一套适合运动员自身的且有利于射击精准和稳定的正确方案,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加强动作定位训练,动作一致性会有显著的进步和快速的提高。稳定性训练是基本功训练的核心,持久刻苦的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水平程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就步枪射击运动的基本功训练做简要的分析探讨:
3.1 据枪动作稳定性、协调性和体能的基本功训练
步枪射击运动研究项目中,大多是根据生理学和物理学原理进行研究,人体持步枪的支点距离心脏越近,使其重心保持一致,相对稳定性就越高,反之则稳定性越差。因此,运动员据枪时的稳定性和射击动作的协调性尤为重要。稳定性包括生理稳定性、心理稳定性,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心理稳定是基础,生理稳定和心理稳定相结合是精准射击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充分的了解这两方面才能客观的找到提高射击稳定性的方法和途径。
3.1.1 生理稳定性训练 运动员的生理稳定性除了先天条件还需要后天训练来获得,是射击运动中必不可少的专业素质。包括身体专项的平衡能力、专项核心力量能力,如运动员持久性举枪、燕式平衡、站平衡板等训练项目即可以提高注意力又能提高身体小肌肉群平衡能力训练,以此来增强举枪后人枪内感敏度,提高运动员自我调控能力,为保持连续射击10环打下基础。
3.1.2 体能训练 体能能够满足生活需要活动并且有充足的能量去完成某种任务活动的重要能力。他主要指的是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身体的肌肉进行有氧和无氧运动的能力。通过专业的体能训练,将会增加肌耐力和心肺功能、敏感度,专项的体能训练能提高射击运动员举枪稳定性及耐久力。持久性专项体能训练不仅能提高运动能力和提升运动成绩,同时也是避免运动伤害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环节。
3.1.3 心理稳定性训练 心理稳定性是指射击运动员射击时的心理情绪或者心理状态的变化程度。强大的心理素质是具备心理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心理素质对人的动作行为有着驱动和制约的作用,而且会直接影响和决定运动员的行为和效率。通过科学研究,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强心理素质:(1)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学习和总结,只有学会总结才会有经验,有了经验才能有提高和进步。(2)学会自我肯定也要保持坚定的信念,这往往是成功的关键。(3)抛弃自卑,勇于面对失败,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4)增强自信,怀着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实践中的任何挑战。(5)根据自身的情况加强自我培养和锻炼,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中积极有效的进行自我调节,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心理和情绪的变化,学会用敏捷的思维转换以适应各种外界条件的变化。
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一系列大型的高水平的竞赛中,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相对稳定是竞技者获得成功的关键,这要求射击运动员加强自我心理临压能力、抗干扰能力的训练,例如,参加一些团队对抗赛、有排名的射击和一枪定胜负等训练来提高射击运动员心理素质。
3.2 瞄准技能注意力训练
技术动作要形成自动化,比赛中要形成心技结合,促使比赛有良好的表现,其中瞄准是注意力焦点的一个首要内容,他是盯平正、预压实、自然响、预报准的基础条件,必须作为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心技结合的核心环节。
环靶射击的靶子是静止的(除飞碟外)而且击发出的子弹是一个点,属于“点射击”,他要求运动员适当放大瞄区,需要做到视力回收,因此瞄准时注意力不应放在靶子上,而应是瞄准器上,即“靶虚具实”,反之则容易导致注意力前移,动作变形,击发质量下降,10环命中率降低。
在训练中对一名步枪运动健将进行“靶虚具实”(看实瞄准器,视力回收,心理定向与动作)与“靶实具虚”现场实弹实验研究,记录正确心技结合与否的环数成绩(共两次,每次两组,每组10发子弹,组间休息2min)且要求口语预报主观感受。
第1组第1次靶虚具实成绩97环,弹着散布0.59cm;第2次靶虚具实成绩100环,弹着散布0.50cm。第2组第1次靶实具虚成绩97环,弹着散布0.72cm;第2次95环,弹着散布0.80cm。
靶虚具实时运动员能精力集中于动作,预压实、自然击发、动作流畅、瞄扣协调,并且预报与实弹准确吻合率为98%。靶实具虚时运动员精力前移,动作不连贯,找不到精细的肌肉用力感,预报不准确。
可见,靶虚具实环数成绩高、弹着散布小,实际操控性强,更能建立及增强运动员10环的整个执行标准,连续命中率高。
3.3 对枪感知能力的基本功训练
具体训练手段就是加强实弹预报训练,预报弹着训练能提高运动员关注自身动作过程的注意力,会集中思想去感受及协调整个举枪中自身状态的细微变化,增强大脑及身体肌肉对举枪动作的记忆,会促使运动员通过对动作整体内感的记忆及调控来达到10环的质量,并且根据实际弹着点位置来评判及定位自身10环动作标准模式,加强好动作景况。长久以往随着预报弹着准确性概率的提高也预示着基本功能力的整体提高。
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对枪的结构、大小、以及重力等多种因素去感受,提高对枪的敏感程度,达到“人枪合一”的境界,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射击运动员。
步枪射击运动员应注意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重要性,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实践阶段的基本功训练必须要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要循序渐进,坚持持久性训练原则。
[1] 杨世勇,唐照华,李 遵.体能训练学[M]成都:四川利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张秀敏.对高水平射击运动员模拟实战训练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1(22):356.
[3] 张雪辉.浅析步枪运动员程序规范化训练[J]科教文汇,2010(11):154~157.
[4] 任云涛.浅谈心理训练对射击运动的意义及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1(17):346.
Research of Rifle Project Basic Training
CHENG Bei
Land of sichuan sports school shooting team Sichuan chengdu, Sichuan Chengdu, 610081, China.
Rifle shooting sports is one of the required precision and high stability of project, the basic skills is the basis of the rifle shooting a persistent increase, through the system of training to master the basic skills, rifle shooting motion precision can be more stable and effective, only in-depth cognition and scientific training can improve rifle shooting basic skills quickly.In this paper, in view of the rifle shooting sports and its basic training method is described.
Rifle project;Basic skills;Training
1007―6891(2017)03―086―03
10.13932/j.cnki.sctykx.2017.03.23
A
2016-12-07
2017-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