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迁移能力的培养

2017-06-13 11:20张恩统
新课程·上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迁移能力情境课堂教学

张恩统

摘 要:学习的迁移也称“训练的迁移”或“学习的转迁”,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实现迁移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师能处处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原有知识等为前提,积极创设各种情境,便于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关键词:情境;课堂教学;迁移能力

教学改革为数学课堂带来了活力,把学生推到了课堂前沿,成为课堂的主体。新教材很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那么什么是迁移呢?所谓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下将所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运用到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等活动中去,它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平时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即是典型的迁移形式。下面就迁移情境的设计,谈谈我的几种做法。

一、创设新旧知识联系的情境,实现学习迁移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挖掘教材,掌握前后知识新旧联系,积极创设各种便于学生思维的情境,则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时,我在教完例1后,引导学生归纳出:积=因数×因数,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这时可让学生回忆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推导。带着已有推导方法学习例1(2)、(3),就能使学生感到有章可循,毫不费力地总结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迁移,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创设解决问题情境需要,实现迁移

学习的目的在于能运用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而当学生解决各种问题感到困难时,则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此时,教师若能把握好教材,巧引迁移,就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迁移能力及创造能力。例如,在教五年级上册“商的近似数”例题时,让学生分析题意、列式计算。当学生算到19.4÷12,就会发现即使除到小数部分第三、四、五位数时还是除不尽,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要不要再除下去,为什么?”这样激发学生去探求解决问题办法的兴趣,而回头去看例题(例题用“元”作单位),知道了只要除到小数部分第三位保留两位小数或保留一位小数就可以了。这样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从而实现了求小数的近似数到求商的近似值的迁移,也能让学生体验到探索的喜悦和成功感。

三、创设“参与”条件,实现迁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各种教学环节,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有相互联系的各种感性材料,给学生以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条件和机会。例如,在教六年级下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这节时,我借助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杯子,要求学生四人为一组合作学习用圆锥杯子量满沙子或水,倒入圆柱杯子中,从实验过程能发现只要量三次就能刚好装满圆柱杯子。这样引出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的关系,巧妙迁移,让学生在圆柱体积中找到求圆锥体积的条件和方法,实现了在参与中认识关系的迁移。

四、在讲解、练习习题过程中实现迁移

讲解例题、习题时,不要只讲答案,就题论题,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就知识的应用来说,练习的量大,见的类型多,迁移的可能性和范围就大。但是不重基础,追求偏题、怪题以及过多深难度的训练,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强调科学的训练方法,尽量做到解透,连类相比,举一反三。例如(1)一题多解;(2)一题多变;(3)一题多用。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时,这样设计选择题:已知圆的半径是1 cm,这个圆的面积是( )。A.2 cm B.6.28 cm C.3.14 cm ①如果要使答案是A.2 cm,这个圆的直径是多少?②如果要使答案是B.6.28 cm,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经过训练,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广阔性,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激活课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互动力度,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就能促进迁移的产生。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迁移,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才能实现“知识当堂学会、技能当堂掌握、问题当堂解决、训练当堂完成”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达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境界。

猜你喜欢
迁移能力情境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高中化学学生知识迁移学习力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大学生就业路径分析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