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萍
摘 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学校的各种活动,激发随班就读学生的兴趣,培养其自信及动手能力。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发挥其特长,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减少他们学习中的挫折,尽可能多给他们肯定和赞扬,从而使他们在不断地成功中培养自信,激起他们对成功的追求。
关键词:活动;随班就读学生;自信心
美国作家默森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而随班就读学生由于自身的殘疾,与健康学生往往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让随班就读学生与健康学生同步“赛跑”,不仅跑不出好的成绩,还会丧失自信心。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潜能,问题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通过活动训练随班就读学生的健康感官功能,从而增强随班就读学生战胜自我的信心,激励学生发展优势项目,弥补感官弱势的不足,使学生成为一个有一定特长、能够服务社会的有用之才。而且要通过活动培养随班就读学生的优势项目,使其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和决心,用毅力来克服困难,坚持弱势感官的训练,达到康复的效果,回归主流。
一、深入调查研究,细心观察,挖掘随班就读学生的“特长”
随班就读学生因生理缺陷,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性格变得孤僻,导致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成绩下降。如何培养随班就读学生的自信心呢?首先要深入调查,了解随班就读学生。在随班就读学生入学初,学校向学生家长了解孩子的残疾情况、学习情况和基本技能情况;班主任、教师和生活辅导教师与家长面谈,记录每个学生平时的情况、生活起居的规律、兴趣和爱好;学生到班后,老师主动接触学生,观察这些随班就读学生会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如:张×同学因语言障碍不愿开口说话,很少主动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性格孤僻。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发现这位同学对美术课很感兴趣,不仅线条流畅,而且构思新颖。还有刘×同学,因吐字不清,怕被他人笑话,很少开口说话,在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他几乎都想举手回答,但最终手不敢举高。经过和学生家长沟通,知道他平时在家中喜欢与成年人下棋。充分了解学生,这是接触学生、进行训练的前提。这些材料将成为老师制定训练目标的依据。
二、依“特长”搭“平台”,让随班就读学生充满自信
要想让随班就读学生自己充满自信心,还要让所在班级学生认可他,让他有一席之地。教师要注重发现学生的优势潜能,结合学生的特长科学地制订个别教育计划。特长培养要因人而异,结合日常观察和了解的情况,认真分析学生的相对优势,从而有针对地进行“特长”培养。而且要有目的地搭建竞争的平台,让随班就读学生大显身手,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如:上述张×同学来校不久,发现他在绘画方面有一定的特长,我及时让他参加班上的美术兴趣小组活动,给他提供学习和锻炼的良好环境,渐渐地他的作品得到班上同学的认可,在市美育节来临之际,学校将他的美术作品选送市里参赛,荣获一等奖。在荣誉面前,老师和同学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在学校师生的鼓励下,张×同学的信心更足,不仅喜欢画画,而且性格也开朗了许多,如今的张×用他的一技之长开了一家服装店。
刘×同学,四肢协调能力较差,说话吐字不清,开学初他参与健全学生的活动很吃力,加之个别学生的冷眼,他变成了一个不敢说、不愿动的孤僻的孩子。针对家长提供的他爱下象棋这一信息,班上利用课外活动增设一个象棋兴趣小组,这下子他活跃起来,时而与同学下棋,时而教同学走几招,他在象棋兴趣小组活动中变成了中心人物。活动开展以来,他不仅棋下得越来越棒,课堂上也敢举手回答问题了。
三、抓衔接,长标高,让随班就读学生信心常在
对随班就读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能一曝十寒,必须持之以恒。根据随班就读学生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不断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亲眼目睹自己的点滴进步,不断给学生上长标高,制订新的目标。上述刘×同学在下棋时,他常情不自禁、自言自语地发出让人听起来十分费力的声音,个别健全学生可能对他有意见,教师及时向个别学生发出不满意的信号(或是给个眼色,或是摇头),并找准机会对兴趣小组活动情况进行小结与评比,对刘×同学给予鼓励:“刘×同学能积极参与班上的兴趣小组活动,不仅棋下得棒,还乐于助人,值得大家学习,我觉得让刘×同学担任我班象棋兴趣小组组长挺合适,大家同意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同意。”就这样,一个十分自卑的残疾孩子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感受到了班集体的温暖,也充分地认识了自己,并给自己又上长了新的标高——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他每天坚持放声朗读,老师有意识地用录音机录下,记载他的点滴成绩,找时间将前后的录音放给他听,让他亲眼目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进步,从而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
可见,随班就读学生也有潜能,问题在于发掘。作为老师,要尽可能地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在各类活动中努力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其中,使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让随班就读学生也闪耀出不同的光环。
注:本文系省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学校主题月活动促进小学阶段随班就读学生自信心及动手能力策略的研究》的教育成果,批准文号:LZ2015_1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