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素养教育的实践

2017-06-12 20:34颜慧莹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渗透语文

颜慧莹

【摘 要】本文基于人格素养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學语文的人文学科特点,论述在教学中通过借助古典佳作、续写生活实例、依托课本名篇等策略,努力熏陶传统文化、传承孝道精神、塑造坚韧品格,对学生进行人格素养渗透教育。

【关键词】人格素养 语文 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110-02

人格素养、道德素养是人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条件,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未来就业,人格素养成为考验一个人道德水平、能力素质的一大关键标准,因此,人格素养教育应该在现代教育教学体统中得到重视。现阶段,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应渗透人格素养教育,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人格素养简单说就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人格魅力、人文精神以及在人际交往、为人处世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素质与涵养。人格素养是人的思想灵魂,它体现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素质能力,也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一切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必须围绕人格素养教育这一核心,因为只有人具备了崇高的品质与灵魂,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与支持,才能在一个社会群体中获得生存空间。本文分析开展人格素养教育的意义,探究如何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格素养教育。

一、中学语文渗透人格素养教育的意义

语文学科本身属于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浓郁的人文气息、厚重的素养熏陶。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中,有很多名篇名作,多数篇章都是在向学习者传达一种智慧、传递一种精神、传播一种灵魂。语文教育教学的一大目标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行、健全的人格、先进的素质,使他们具备一种文化气质、素养情怀、人格魅力,塑造他们崇高的灵魂,学生只有思想和灵魂都得到良好的熏陶,才能从思想、灵魂上改善自我、发展自身,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全面提升个人素质,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中华古典文学通常借助简单的事例来向读者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教育、感化读者。古典文学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其魅力还体现在文风雅韵、文句对仗等方面。正是因为古典文学的这些特点,才使得其独具魅力,我们充分利用中学语文的名篇名章来对学生进行人格素养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品格,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而且也可以充实并丰富语文科目教学,使语文科目教学更有意义。

当前,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极大充裕,然而,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与思想道德、人格素养落后等问题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官方教育机构、文化部门共同关注的话题。国学教育正在逐渐走向现代教育教学课堂,通过传递传统文化、教授古典文学文化知识来提升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的思想觉悟。中学语文科目作为人文素养教育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门科目,要想最大限度地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国民崇高的人格素养,就必须加快科目教育步伐,提高国民素养;就必须充分利用中学语文教育这一媒介,让人格素养教育充溢在中学语文课堂。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素养教育的策略

(一)巧借古典佳作,熏陶传统文化。中华古典文学中,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古代文言文都充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孔子的经典语录在向学习者传递儒家经典文化,让儒学精华深入他们的内心,融入他们的骨髓,学生在古典儒家文化的熏陶下,精神世界会得以塑造,灵魂得以净化,从内到外自然彰显出人格魅力、人文素养。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善于灵活变换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知古典文学、文化,让人格素养教育融入血液。

例如,《论语十则》中包含了很多经典语录,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句看似简单又简短的话语,实际上包含了深刻的道理与哲理,是一个人素质、修养的深层次揭露。为了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语录,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诠释其中的道理。学生开动脑筋搜索记忆,各自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其中一名学生的讲述发人深省,他讲述的是自己曾经非常鄙视身边某些人,但是,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才认识到原来被轻视的人其实在某些方面优于自己,从而从思想上彻底改变了以往随便贬低人的想法,也就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一句话的深刻。

教师可以要求广大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想法,讲述自己的故事,以此来激励并引导学生,用简单的生活诠释深刻的哲理,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人格素养教育。

(二)续写生活实例,传承孝道精神。“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素质素养的核心品质。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人格素养的培养必然少不了孝道精神的培育。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以“孝道”为核心的文学作品,这些都应该成为学生人格素养教育的参考文献,教师可以以此培养学生崇高的孝道品格,从思想根源上塑造他们良好的人格素养。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课文素材,将其作为孝道教育的素材资料,让学生将课文篇章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学习课内课文,触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想,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来抒发自身对“父爱”“母爱”等的理解,表达对父母情的感激与赞美。

例如,朱自清《背影》是一篇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作者以父亲的背影为主题切入,讲述了父亲对儿女无私的爱,也侧面传达出了作者对父爱的无限感激之情,在向读者昭示,父母爱是最伟大的爱,教育广大青少年要懂得父母爱、懂得感恩,要孝顺父母、理解父母,也是在间接地向人们传递孝道。

对此,教师可以从这一主题切入,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真实生活经历,同样以“背影”为主题来写一篇纪实性文章,记录父母对自己的爱。

在这一要求下,学生纷纷行动,结合自身的经历写出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文章,学生多数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切入,例如:父母雨天送伞的背影,父亲背起沉重的行囊外出打工的背影,母亲踉踉跄跄地推着货车卖货的背影。年纪尚小的学生用朴素却真挚的语言记录下了父母对自己的爱,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教师可以挑选最具真情实感的文章來向全体同学念诵,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父母爱的伟大,从而内心深处生出对父母的感恩,这种触动心灵的间接引导要远远胜过直言相劝的说教,因为这是对学生的心灵与情感的洗礼与触动,这样就达到了对学生孝道的教育,学生自身的孝道素养自然得以培养和提升。

(三)依托课本文章,塑造坚韧品格。人格素养的内涵相对丰富、完善,例如:坚强、隐忍的淡定性格,临危不惧、乐观、豁达的精神等,中学人格素养教育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坚强、坚韧、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思想,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在艰难和困苦面前坚强淡定,不焦躁、不退缩,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

例如,中学语文课本中最具代表性的青少年文学体裁文章当属冰心的《小橘灯》,一篇看似简单的故事却在向读者传递着一种精神般的力量,故事主人公“小女孩”生活在黑暗年代、面对黑暗困难和家庭压力所表现出来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教师可以以这篇文章为依托性素材来教育和引导学生,使之成为人格素养教育的正面教材。学完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先提出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表达感受。

问题一:你认为文章中的小女孩具备哪些品质,她值得你学习吗?

问题二: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兵荒马乱的黑暗年代,你会怎么样?

带着这两个问题,学生开始思考,很多学生用心体会到了文中小女孩身上的优秀品质,感悟到了坚强的人格魅力,用发自内心的话语阐述了对小女孩的无限敬佩之情。通过这样的感悟性发言,学生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与认知一种精神的魅力、一种思想的崇高、一种人格素养的伟大,这就是灵魂深处的共鸣,共鸣力量带给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学生能够从思想上接受一种精神,那就是文章中小女孩面临黑暗生活环境、面对巨大困难时所表现出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现代学生如果能够具备这样的精神,拥有如同文中小女孩一样的品格,势必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所收获、有所成功。

渗透人格素养教育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人格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宗旨,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崇高的道德素养、人格魅力才能得到社会、得到他人的认可,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环境。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格素养教育势在必行,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承担起人格素养教育的重任,善于灵活运用教学素材,塑造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品德,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赵 蕊.浅谈语文教育与人格素养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0(20)

[2]王建立.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格素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7)

[3]段泽运.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学语文,2016(3)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渗透语文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俱乐部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