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珏
[摘 要]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文教学离不开生活,我们应从观察生活和丰富生活入手,指导学生获取和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兴趣,抒发真情实感,学习如何从生活中写作。
[关键词]生活 观察 感受 积累 兴趣 真情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去接自己生活的“地气”,才能厚重起来。
现在很多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疼。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写什么呀?”可是,为了应付老师压下来的任务,也不得不写。于是,在学生作文中,盛行假话、空话风。想想也是,现在的学生每天两点一线,除了家就是学校。在学校里也无非是上课、写作业这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亮点,对很多大人来说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何况孩子们?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让孩子们有所发现、有所体会、有内容可写呢?
一、细观察,心感受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一草一木,观察身边不同类型人物的言谈举止;注视周围事物的千姿百态;感悟身边人的喜怒哀乐。要对接触到的人和事有浓厚的观察兴趣,学会观察的方法。观察,不只是用眼睛,还要用耳朵,用鼻子,不仅用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
生活中的嬉戏,大自然的奥妙,是滋润孩子习作灵感的甘泉。我们教师要打开学生习作的生活之源,给孩子多一点自主支配的时间,多一些快乐驰骋的空间。课余,让学生享受草地上的游戏,懒洋洋晒太阳的感觉;春游,让学生去吮吸油菜花的芬芳,躺在田间草丛里倾听蜜蜂的呢喃细语;大街上,让学生作为小小调查员去采访,去观察,去发现……自然万物,社会百象,都在向孩子悄悄传递成长的力量,渐渐地渗入血液和灵魂,但有多时候,他们虽然经历了多彩的个性化体验,却难以在心灵深处留下印记。所以,在学生享受生活的同时,我们教师要提醒他们时刻感受生活:欣赏冬天过后那一片嫩叶萌发,那一朵花蕾绽放的美丽姿态;聆听清晨鸟鸣、风过树梢的美妙声音;感受雪花滋味、心跳节奏的动感瞬间……
教师只有善于抓住契机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多方面诱发学生对生活的独特体验,让他们明白不管是校园的书声,城市的喧嚣,还是生活的酸甜苦辣,成长的平坦、坎坷都是习作的题材,让学生用言语来描述,在描述中深化感受。
生活是丰富无比的宝藏,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要从生活中有效地汲取活泼泼的写作材料,必须身入生活,心入生活,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使所接触到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入脑入心。
二、多实践,勤积累
尽管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不竭源泉,但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毕竟有限,要打开写好作文的广阔天地,教师就要有意识的丰富学生生活。当然,写作中的素材,单靠在生活中观察、搜寻是也是不够的,还要勤于积累。
1.参观访问
当学生对某些题材缺乏细致了解时,可指导学生到实地去参观访问。比如,我们地处江南水乡,班上很多学生都去过乌镇、同里之类,可一写有关古镇风光的作文时,却写不清楚,写不具体。写作文前,我就有目的地布置学生在国庆长假再次游览附近古镇,并布置学生回来写游记。我交代学生游览时,注意观赏园中的花草树木,逐个了解各种景点名称、由来、特点等,了解当地风土人情,重点观察几处并作好笔记。回来后,稍作指点,大多学生都能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
2.开展活动
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结合学校的专题教育,利用班队会、课外活动时间,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并努力使思想教育和作文训练同步。比如为配合学校开展以“三有三讲”为主题的教育,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读与感恩有关的书籍”,要求学生查找相关书籍,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阅读,并认真作好笔记;讲“有关文明礼仪的故事”,要求学生在班会上人人讲一个不同内容的故事,力求做到脱离书本,声情并茂; “学习优秀品质”,要求学生在学校尊师守纪,勤奋好学,关心集体,做学校的小主人;在家中尊老爱幼,勤俭朴素,学做家务,做家里的小主人……通过开展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增进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为学生作文“有话可说”作好了铺垫。
3.阅读积累
要提高写作能力,还须勤于从书刊阅读中采集,善于积累多种材料。在青春年少之际,更要广泛阅读,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以开阔视野,实实在在地下一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细功夫。
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一些方法积累,如:摘录式笔记、做卡片等,学生作文材料有来自直接的生活,也有来自间接渠道的生活。教师经常组织指导、鼓励学生阅读书报,收听广播,观看影视,从他人他地的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的报道与介绍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并触发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这样积累吸收得越多,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此外,良好的作文习惯除了养成阅读的习惯,。我们以日记随笔为载体,为学生搭建了语言练习和自主个性写作的平台,培养了学生以“我手写我心”、抒写真情实感的能力。在日记随笔写作中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思考生活,思考身边的人和事,养成表达真情实感的良好写作习惯。
三、激兴趣,抒真情
作文教学以个体感知为手段,以情感体验为灵肉。只有体现自己的思考、情感、态度的习作,才是有价值、有个性的魅力之作。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一个习作构思的支点,在支点上实施思维、题材的爆破,或一段鼓动人心的导语,或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或一个有意创设的情景,要在课堂上多营造亮点吸引学生的兴趣,引爆的学生的表达欲望。
记得有一次,我布置了一篇作文,叫《我的烦心事》,在切入正题前我先和孩子们聊起自己最近碰到的一些烦心事,慢慢的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他们个个踊跃发言,于是我赶紧趁热打铁,记得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近来,我没有一天是心情好的,上课无精打采,回家做作业精力总是集中不了。我被父母的吵架烦死了。爸爸没日没夜的打麻将,经常不回家,一向勤恳的妈妈也像着了魔似的沉迷于斗地主,几乎天天和爸爸争吵……”,小作者在文中真实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带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印记,班上其他学生,生活经历不同,写出来的作文也迥然有别。
古语说:“感人心者在乎真。”文章要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那就要说真话,抒真情。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不少学生作文胡编乱造,缺乏情感;或无病呻吟,文章情感苍白;或追求新颖奇特的构思,思想缺席。如写《我的老师》,很多学生会把生活中的老师塑造得光辉灿烂,把虚构的的经历写得曲折动人,他们笔下的老师形象不是带病坚持上课,就是冒雨送学生回家。殊不知,作文如做人,谁也不喜欢虚情假意的人,谁也不爱读言不由衷的文章。说了发自肺腑的真话、抒发了真情实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才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所以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重在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心里怎么想,筆下就怎么写,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认识,“以我手写我心,以我手抒我情”。只有写真人、叙真事、描真景、说真话、抒真情,作文才会血肉丰满,才能“以情动人”。
生活是作文植根的沃土,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写作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这样,我想学生写作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他们会自然地产生一种不可遏制的冲动,带着一份极力表现的渴望,去抒写自己的生活和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