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赣东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生态性整合

2017-06-12 13:32胡水华高亮亮
党史文苑 2017年10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

胡水华 高亮亮

[摘要]江西省横峰县葛源镇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红色省会,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弘扬革命传统,必须对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生态性整合。在旧址群的保护、修缮、整理、挖掘中要体现历史的原生态,并以生态发展的理念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生态旅游,让旧址与文物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延伸,为党员、干部和高校学习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史奉献一本“活”的历史教科书,赋予红色文化资源以永恒的生命力,助推赣东北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赣东北苏区 红色文化资源 生态性整合 葛源

赣东北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六大苏区之一,“为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提出和形成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例证”[1],被毛泽东赞扬为“方志敏式”根据地、赣东北“模范工作者”。从弋横暴动到方志敏北上抗日失败,在赣东北苏区这块红色土地上,处处孕育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处处蕴藏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动人故事。但如今赣东北老区的影响力与它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原有地位极不相称,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相对滞后。以赣东北苏区省会葛源为例,红色文化资源遗存保护意识相对淡薄,情形堪忧,红色文化资源缺乏深度开发,形式单一,与其他资源的协同发展不够,与当地的绿色文化、古色文化、民俗文化整合力度有限,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难以形成综合竞争力。有一批旧址虽已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推介乏力,吸引力不强。为了使我们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更好地学习党史,了解国情、区情,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发扬革命传统,本文试从生态视阈阐述红色省会葛源文化资源的整合。

一、赣东北省府红色文化资源遗存旧址保护和挖掘中的价值整合

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独特的资源,“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2]p75。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精髓在于将所有的历史遗存原状性保存、维护起来,最终形成历史与现代价值的整体。

(一)保护和修缮各种红色文化资源遗存必须体现其历史性和完整性。“小小横峰县,大大葛源镇。”在全红县横峰,葛源是一个历史文化古镇。1931年,方志敏把赣东北苏维埃首府由弋阳县迁往横峰县葛源镇枫林村,在后来的四年时间里,根据地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地跨赣东北、闽北、浙西和皖南,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种机构设施完善,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仅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省会所在地葛源镇,至今仍保留了遗址、遗迹共40余处。新中国成立后,闽浙赣苏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司令部、红军操场、红军第五分校5处旧址,先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旧址与葛源的自然环境已融为一体,宛如在葛源绿水青山中镶嵌了几颗璀灿的明珠,增添了葛源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成为赣东北地区党政机关、学校和群众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然而遗憾的是,还有更多的旧址分散在葛源镇境内各个村落和山林中,部分旧址被村民占用,所有权属于村民。虽然近几年有的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因资金所限,保护和修缮进展缓慢。例如:闽浙赣省苏维埃政治保卫局、省财政部、共青团省委、省苏维埃银行、省苏维埃消费合作总社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旧址,历经70多年的风雨侵蚀,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中共赣东北省委党校,闽浙赣工农俱乐部、裁判部、列宁师范附属小学、闽浙赣省邮政管理局等旧址,没有进行有效的修缮,基本上处在危房状态,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位于上坑源村的省苏维埃兵工厂,以及在当时全国各根据地具有独创性的密坑村省苏维埃劳动感化院,现已全部被损坏;各旧战场充其量只能说是遗迹;已经被列为保护对象的旧址内,大多数空无一物。此种现状不能完整地体现当年被称之为模范的赣东北省的革命全貌和魅力。作为一个体系,散布在葛源各地的旧址、遗存和遗物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是赣东北根据地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生各方面的建设,体现了根据地活生生、火热热的革命斗争画面,清晰地描述闽浙赣苏维埃省的行政运行轨迹,彰显着它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毛泽东曾称赞赣东北苏区:“他们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了,他们把革命的工作方法问题和革命的工作任务问题同时解决了。他们是认真地在那里进行工作,他们是仔细地在那里解决问题,他们在革命面前是真正负起了责任,他们是革命战争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又是群众生活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3]p140如果不能完整地保护、恢复各级各类的旧址、文物和遗物,挖掘第一手原始史料,还原历史面貌,体现生态意蕴,就难以将当年方志敏、黄道等共产党人在艰苦条件下建立根据地、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创造精神和斗争精神一一提炼出来,对当代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的红色文化教育就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整理和扩容红色文化资源,注重红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生命力的延伸。保护、修缮革命旧址,重在原有旧址和遗物的历史风貌还原,主要给人以红色文化的感性认知;而整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更加注重的是红色文化的内涵,彰显其生命力。参照中央苏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展红色旅游的成功做法,根据历史的逻辑性,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葛源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理、挖掘、扩容,就是要历史地记录赣东北革命斗争史,编制、完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活”的历史教科书,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旅游和历史爱好者奉献丰盛的精神食粮。

一是在整合贛东北各个零散文物、遗物和旧址,保持红色文化资源自身生态性时,对于个别极有价值的关键性遗物、文物,可用仿制品替代。二是对赣东北历史发展中有影响力的人和事,或理论界、史学界对赣东北历史研究成果,借助一定的现代技术还原历史真实,演绎革命人物和革命故事,传播真理。这种整理、扩容可以不完全拘泥于历史,可将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融合在一起,重在体现红色文化资源的精髓,达到传承红色文化的目的。例如:根据整理、挖掘的史实,在已被保护的旧址内增设必要的景观雕塑,运用灯、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再现当年根据地军民英勇作战的情景,或者方志敏等共产党人的革命故事;在闽浙赣省委旧址,时任军区参谋长和红十军团参谋长粟裕的居室,增设介绍一代将星在赣东北苏区的斗争事迹和革命经历;在红军操场可组建一支由群众参与的演出队伍,演绎当年方志敏在司令台点将,率领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出发的情景;在红五分校可增列从该校毕业、后来成为我党著名高级将领的饶守坤和吴克华的生平事迹;等等。以杰出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来突出赣东北苏区在历史上的贡献和作用,并赋予红色文化现代气息,以扩大赣东北苏区精神在当代的感召力,求得教育效果的理想化,使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得到红色文化的教育熏陶。

二、赣东北省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挖掘中的生态和谐

保护、修缮和整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实现其当代价值,必然要求实现整合中的生态和谐,既不能侵犯人民群众当前利益,又要为地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服务。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修缮中,如果急功近利,搞形象工程,脱离历史与现实联系性,漠视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破坏区域人文与自然生态环境,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在对赣东北红色文化资源遗存的保护、修缮规划与实施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恢复、保存历史原貌的同时,使修缮、保护工作与葛源的人文、自然生态相适应。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要融入古镇人文生态。葛源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有三条古街,完整保留了清末民初集市商埠的特色;白石书院旧址、万年戏台则是古意盎然的历史文化景观,村社祠堂、瓦屋楼阁、板壁店铺、小桥流水、卵石巷道古韵犹存。展现的是浓郁的葛源民风民俗。1931年方志敏把赣东北省会由弋阳迁往葛源,就因为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秀文化传统。葛源的古文化和民俗文化早已嵌入到红色文化之中,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葛源的列宁公园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的人民公园,是当时赣东北根据地民生建设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苏区唯一兴建的利民惠民工程,方志敏选址于葛源镇三条古街处建人民公园,就因为这里民居巷弄互相连通,四通八达,闹市取静,是最好的地方。如果除去这些古文化的因素,列宁公园就体现不出方志敏为民、爱民和亲民的民本思想。因此,对葛源革命旧址、遗存保护、修缮工程一定要兼顾葛源的传统民俗文化与历史特点,修缮中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方面既要保持与旧址历史风貌基本协调,还要做到与葛源文明古镇的传统建筑、街巷的空间布局等相融合,保留红色资源赖以存在的文化底蕴,保护好修缮区域内的古井、古街、民居院落等古迹,达到红色文化资源在整合中与各个构成环境因素的一致性。

(二)保护、修缮、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兼顾群众个人利益。革命文物与革命家的遗物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革命情感,是民族的瑰宝,是人民共享的精神财富。但许多遗物、文物仍散落民间,在赣东北老区有许多热衷于革命文物或遗物个人收藏的爱好者和研究者。例如,横峰县左进亮同志曾专门举办过个人收藏赣东北根据地文物展,其女儿左玮2009年出版过专著《左进亮红色收藏》,其收藏的赣东北根据地的文物和遗物可与当地的博物馆馆藏文物与遗物相媲美。当年苏区发行的货币、第一张红色债券、徽章等大部分被个人收藏,而现有保护的旧址中遗物、文物的存量较少。因此,必须以时不待我的精神设法有偿性征收文物,同时鼓励人们无偿捐献,并进行系统性整理;针对部分旧址所有权归属居住的村民,也应在自愿的基础上,采取赎买的方式收回。在葛源红色文化遗物、文物的整理、挖掘中,一定要兼顾社会利益与群众个人利益。同时,在保护、修缮旧址时,要方便葛源群众的出行,适当让利于群众,不与民争地、争空间,但对违章建设必须坚决拆除。例如,闽浙赣省苏维埃“四部一会”(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内务部、土地部、劳动部)位于枫林村汪氏祠堂内,而汪姓是枫林村最大的姓氏,村民人数最多,祠堂有两户村民居住,四周均为民居,修缮时要妥善外迁和安置祠堂内的村民。新修的道路既要与原有通往省政府的路面相连接,又不对村民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做到修缮工程与周围环境、人民生活相协调。

(三)坚持葛源红色文化资源整理、挖掘和扩容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葛源地处盆地,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在葛源村有千年罗汉松、仙岩洞、狮子岩等自然景观,溪坂村有以红豆杉为代表的多种名贵古树,石桥村有大片的原生态梯田、千年香榧树以及到处可见的百年樟树和红枫树。正所谓“峰峦叠美屏,葛源绕沃野”,葛源红色文化旧址大多分布在山里,周围的古树名木繁多,这些千百年古树已经是文明古镇的一个重要标签,古树名木同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列宁公园内由方志敏亲手栽植的梭柁树就是历史的见证。在整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中,必须反对有悖于生态发展常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管理与发展模式。“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4]p230,在保护红色文化资源时对葛源生态加以保护。

历史与现实、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生命共同体。葛源红色文化资源点多面广,对其进行生态性整合,实现红、绿、古交相辉映,让“旧址和文物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向外扩展,充分表现红色资源所蕴含的地方特色和历史底蕴”[5]p91,以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整体质量和生命价值。

三、红色文化功能的有效发挥

对红色文化资源遗存的旧址和遗物的保护、整理、挖掘,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功能。在当代,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融合,既要注重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又要突出红色文化资源在点、线、面各层级上的辐射拓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发展红色旅游时结合生态游和人文游,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效应和聚集效应。旅游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人民生活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体系。但旅游业作为一个关联度高、产业链长的朝阳产业,仅单纯地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不与当地的生态和人文环境相融合、共同发展,难免让人感到单调乏味,无法使红色文化资源发挥整合效应,不能得到永续发展。在红色省会葛源,红色旅游景区开发起步较晚,以红色文化旅游与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拉动赣东北经济的发展要比其他根据地逊色得多。

发展现代旅游业,将葛源的红色旅游与生态、人文旅游的生态性融合,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葛源四面环山,山清水秀,河流水系蜿蜒曲折,空气清新,气候宜人。除了有多种名木古树,还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副、土特产品,例如葛根系列产品、野生猕猴桃、茶油、芋头糖、油榨果等。葛源被誉为“中国茶之乡”和“中国葛根原产地”。这一切使葛源具备了开发生态旅游的得天独厚条件。原南京军区司令员饶守坤曾来葛源视察,点名要吃芋头糖;大将粟裕之子粟戎生中将来葛源参观,在千年罗汉松前留影,感叹人类生命的短暂。除了把自然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葛源还具有较好的人文生態条件,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是江西省魅力乡镇,更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因此,必须以生态思维来谋划葛源旅游业的发展,以生态理念整合革命旧址群、传统文化、田园景观、特色产业等多种资源,统筹协调发展。在旅游中,人们通过参观红色文化,在历史的足迹中重温当年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感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革命道理,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又可突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山环水绕、绿色掩映、红色经典的总体风貌;还有利于拓展葛源农副、土特产品的生产发展渠道,促进老区经济发展。这种集思想教育与休闲娱乐一体化的旅游模式,以实现以红色游带动生态游,以生态、人文旅游充实和丰富红色旅游,满足人们精神、物质多方面需求。同时,其生态性整合还体现在红色旅游能“注重与当地区域文化的协调,以利于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在旅游资源承载力范围之内,保护绿色生态资源的自然系统的更新能力和红色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永续利用”[6]p85。文化与旅游两者相互促进,深度融合,实现社会持续进步。

(二)必须使红色文化元素融入老区人民的日常生活,红色资源由潜在的价值转化成现实物质力量。红色文化赋予人们的信息,往往是久远年代的人和事,似乎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尤其是像葛源这样的老区,大部分人民群众生活在山区,交通不是很便利,宣传媒体并不发达,许多青少年甚至不知红色文化为何物?为此,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平台,多渠道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层面,营造红色文化宣传、普及氛围,提高红色资源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例如:在文化下乡、农村群体性文体娱乐活动中注入红色文化元素,用红色文化陶冶情操;对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中的某些重大惠民工程、惠民活动,以红色文化命名,让老区人民群众分享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红利;等等。通过各种方式,让红色文化占领老区人民的思想阵地,提升当地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同感、保护意识和自豪感,让苏区群众成为导游员,形成“口口相传的口碑效应”,增强葛源红色旅游的竞争合力,在发展中使赣东北老区人民群众物质、精神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积极利用、挖掘葛源红色资源的优势和潜力,生态性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现代红色旅游业,弘扬革命精神,重塑精神道德,提高党员和群众的思想境界,可以实现老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国云.方志敏在中共党史上的四大贡献[N].北京日报:2012-12-07.

[2]韩建伟.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河北省乐亭县对李大钊故居保护和开发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5]王连芳.生态文明视角下闽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邯郸学院学报,2014(1).

[6]钟虎,吴国玺.红色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5).

责任编辑/彭月才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资源
应用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对少年儿童进行传承教育的思考
东北抗联资源专题数据库建设探讨
利用会宁本土红色资源开展班级德育工作
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的路径探讨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及法律保护对策
试析红色文化资源对青年大学生“三观”的影响及接受机制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SWOT理论视域下商洛市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战略研究
依托现场教学实现党性教育的“五个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