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英国浪漫主义小说的意识形态

2017-06-12 13:31赵国龙
出版广角 2017年9期
关键词:哥特奥斯汀浪漫主义

【摘 要】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文学领域表现出色,而对于浪漫主义小说的研究却相对薄弱。苏耕欣主编的《英国小说与浪漫主义》对于研究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有很高的学术信息价值,它深入揭示了浪漫主义小说家在过渡时期经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更迭所带来的不稳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从而造成小说主人公地位的互换或命运的逆转。该书是一部结构清晰、内容独特新颖、学术价值高、可读性强的学术专著。

【关 键 词】英国浪漫主义小说;意识形态;学术性强

【作者单位】赵国龙,信阳师范学院跨文化语言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河南省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系列成果(项目编号:2016BWX021)。

浪漫主义作为一场文化运动兴盛于18世纪末而在19世纪30年代基本寿终正寝。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曾一度被誉为诗歌的“黄金时代”,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被公认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形式,涌现了以华兹华斯、格林律治、骚塞、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在诗歌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術成就。而实际上,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体裁和样式丰富多彩,除浪漫传奇、民谣、颂歌和十四行诗之外,还有哥特小说、历史小说等,浪漫主义的余波一直回荡于整个维多利亚时期。

哥特小说流行于英国18世纪末,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殊流派,哥特小说作家无论是在宗教信仰上还是在传统的家庭伦理上都对传统的信仰予以了颠覆。浪漫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对工业革命及科学技术的反感、对自然风光的美化与歌颂、对城市的避而不谈及贬抑,在哥特小说中均得到了体现。由此可见,浪漫主义的意识形态对哥特文学创作的影响不可谓不大。经过仔细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些施害者与被害者之间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也就是说曾经残酷关押、折磨甚至杀戮他人的角色最终也遭遇多舛命运。究其原因,这一情节模式或许与哥特小说特殊的时代背景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反映了过渡时期作家们在跨越两个时代和两种秩序过程中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英国小说与浪漫主义》是由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苏耕欣主编的一部学术专著,它深入揭示了浪漫主义小说家在过渡时期经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更迭所带来的不稳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从而造成小说主人公地位的互换或命运的逆转。该书对于研究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有很高的学术信息价值,其出版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术性强,学术价值高

一方面,该书是一部典型的学术专著。一般来说,学术专著在内容上具有科学性强的特点。作为科学研究的成果,学术专著所论述的问题往往遵循严谨的演绎体系或推理逻辑,具有较强的可信度。《英国小说与浪漫主义》是由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苏耕欣在长期从事英国文学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英国浪漫主义小说背后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是由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申丹作为总主编的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之欧美文学研究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和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等基金的资助。

另一方面,该书是前期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一部专著的出版往往凝聚了作者多年的研究心血,《英国小说与浪漫主义》便是作者过去五年从事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结出的丰硕成果。众所周知,哥特小说诞生并发展于英国浪漫主义的沃土,属于浪漫主义特殊的流派,与浪漫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在第一部专著《哥特小说: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文学》(2010)中从高低文化、阶级矛盾和男女关系等角度分析哥特小说及中产阶级作者所处的种种矛盾,从矛盾的由来以及作者处理矛盾的方式中窥探处于世纪之交的英国中产阶级如何看待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作者正是在研究英国哥特小说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小说家在创作过程中存在隐秘的不稳定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问题。而实际上,该书部分章节便是前期成果的展示与总结,比如该书第四章之第四部分“《爱玛》中的爱情与惩罚”和第六部分“奥斯汀小说的礼仪批评与秩序拯救”分别发表在2013年《外国文学》和2014年《外国文学评论》;第五章之第二部分“《呼啸山庄》中的地位互换与历史进程”发表在2010年《国外文学》。

二、选题独特新颖,创新性强

众所周知,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诗歌领域,浪漫主义诗人自然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批评和研究,与诗歌相关的专著更是不胜枚举,而英国浪漫主义小说处于浪漫主义文学的次要地位,往往被纳入其他主题的研究范围,甚至被人忽视。而实际上,浪漫主义虽然作为一场文化运动于19世纪30年代逐渐终结,但其影响并未烟消云散,维多利亚时期依然可见浪漫主义的影子。同时期研究英国浪漫主义小说的学者除了苏耕欣,还有金城,他们分别著有《英国小说与浪漫主义》(2016)和《构筑想象的城堡——四部浪漫主义小说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2)。笔者将两者进行比较并非要厚此薄彼,只是将金城的博士论文作为一种参照而已,毕竟两位学者在研究英国浪漫主义小说时所选取的内容和视角都不尽相同。

首先,研究对象代表性强。一方面,苏耕欣与金城的不同之处在于对代表作家的选取。金城在研究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时关注的作家有安·拉德克利夫、马修·刘易斯、简·奥斯汀和玛丽·雪莱,而苏耕欣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是高德文、简·奥斯汀、玛丽·雪莱、司各特、斯蒂文森和斯托克,后者关注的作家显然更广泛一些,比如,他认为高德文家族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知识分子家庭,出现了多位重量级的代表人物——威廉·高德文、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以及玛丽·雪莱,而勃朗特姐妹更是过渡时期的杰出代表作家,简·奥斯汀也无疑是他重点关注的作家,因为在整部著作中他对简·奥斯汀倾注了更多的心思与笔墨。另一方面,苏耕欣与金城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对作品的选取。金城选取安·拉德克利夫的《奥多芙的神秘》、马修·刘易斯的《僧侣》、简·奥斯汀《诺桑觉寺》和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进行研究。苏耕欣的研究意图是要探索英国浪漫主义小说作家创作深层次的意识形态问题,对作品的选择方面显得更加丰富和广泛,比如他选取了高德文家族的《凯利伯·威廉斯》和《弗兰肯斯坦》,简·奥斯汀的代表作《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劝导》,勃朗特姐妹的《简·爱》与《呼啸山庄》等。这些作品除了其浪漫主义色彩或浪漫主义文化背景,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主人公大多经历了耐人寻味的地位互换或命运逆转。小说人物地位与角色发生突变,在社会变动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并不鲜见,这种现象往往反映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正经历更迭,或反映了互不相容的价值观势均力敌,难分高下。在创作层面,这种情节安排为小说作者开辟出一块难得的空间,使其得以在不利的政治与文化条件下表达某些难以兼容于时代的思想与价值观。

总之,无论是在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小说家的选择方面,还是在作品的选取方面,苏耕欣所选取的研究对象相对广泛一些、作品相对丰富一些,当然,正如前所述,两位学者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苏耕欣是基于想要弄清楚作为过渡时期的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存在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给作家带来了哪些困惑,造成了他们在作品中通过情节的独特设计来宣泄和排解内心的矛盾和纠结,故而选择的范围更广泛一些,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

其次,研究视角新颖、独特。金城的博士论文主要从创造和想象方面集中展示了作家对浪漫主义思想的理解与援引,它打破了现代小说关注现实生活的常规主题,并试图探入人类的灵魂之渊,从而构建出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想象世界。而苏耕欣则显得更加独到而深刻,他试图窥探浪漫主义小说作家创作背后深层次的意识形态的冲突、妥协于包装的问题。尽管西方批评界并不提倡揣测作者的创作意图或用心,然而作者的观点或思想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并非总是保持一致的,探討如何通过小说情节反映两者之间的差距是我们研究小说所处时代的一条有效途径。苏耕欣关注小说作者如何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即将或者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通过情节上的某些特殊安排,表达尚未被主流社会接受的价值观或捍卫正在被其抛弃的思想。一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呈现人物地位陡然变化甚至出现高下互换之势,并且模式相似,无疑值得关注甚至专门研究。可以肯定的是,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头四十年,英国社会经历了某种深刻的思想冲击与变化,社会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价值体系,而是多元的、可能互相排斥并且在当时看似难分伯仲的意识形态。

最后,内容翔实、重点突出。英国浪漫主义小说中主人公地位与角色的起伏与逆转是作者讨论的关键问题之一。作者在梳理以高德文父女、勃朗特姐妹、简·奥斯汀以及司各特为代表的英国浪漫主义小说过程中发现他们的作品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主人公在情节中的地位与角色发生巨大的起伏与逆转。经过深入分析和解剖,作者进一步指出这些作品发生变化的两个原因:1.小说作者在新旧价值过渡时期缺乏稳定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立场,面对两个互相竞争的秩序与体系时使用了两种截然对立的价值体系去裁量人物,表现出犹豫不定的态度,其创作效果自然不可能前后一致;2.小说作者无法直接批评于己不利的政治和文化环境,只能通过改变小说的人物命运来宣泄对主流秩序与价值体系的不满情绪。无论是高德文父女的作品,还是勃朗特姐妹的作品,作者均或明显或隐晦地对现行秩序提出批评或质疑。

而话题转换是作者讨论的另一个关键问题。作者指出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爱玛》在意识形态层面的意义。在斯托克的《德库拉》中,话题转换涉及科学与巫术的混淆、科学家与巫师之间的角色对调。《德库拉》中的主人公凡·赫尔辛作为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在与吸血鬼德库拉的斗争过程中,其带有的现代通信工具与交通工具丝毫没有发挥应有的效能,科学家最后采用的却是迷信的手段来战胜与杀死吸血鬼德库拉,这着实令人困惑。斯托克暗中将科学家变成了巫师,将迷信假装成科学可谓煞费苦心,其深层次的原因或许同简·奥斯汀小说的创作手法如出一辙——科学如同简·奥斯汀笔下的礼仪一样变成了某种解释与衡量其他问题的总编码。

三、点线面结合,论证有力

作者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对英国浪漫主义小说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力的论证。作者以探究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小说中意识形态的冲突、妥协与包装为主题影像,以过渡时期作家思想受到了冲击与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而通过小说情节结构的设计来宣泄内心的矛盾与纠结为线索,深入分析了过渡时期几位比较重要的作家和代表作品。

首先,在“点”的方面,作者不仅兼顾到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高德文家族、司各特、简·奥斯汀和勃朗特姐妹等重要作家及其作品,而且对维多利亚时期小说的科学与巫术的情况也有所把控。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可谓面面俱到、详略得当,对重点研究对象简·奥斯汀花费了颇多笔墨,这成了该书的重中之重,尽管简·奥斯汀不属于浪漫主义小说家,然而她却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英国小说家,她所展现的是多数浪漫主义作家极力对抗的价值或社会生活中他们不愿意直面的许多问题。另外对于维多利亚时期斯托克的小说《德库拉》在人物刻画与情节安排方面表现出的理性与科学的对抗,作者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分析。

其次,在“线”的方面,作者围绕英国浪漫主义小说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于过渡时期思想的冲击与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所表现出的犹豫不决而通过情节结构的设计来解密其背后可能隐藏的意图或苦衷,进而对作家所面对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与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尤其是对这一时期作家所表现出的价值观的犹豫、彷徨等深层次的原因予以揭露,指出处于新旧世纪交替阶段社会秩序还未完全稳定,作家创作中小说情节的安排与设计都流露出这种矛盾心理。

最后,在“面”的方面,通过作者对这一时期重要代表作家作品的深度分析与总结,我们可以描画出整个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小说中意识形态的冲突、妥协于包装的主题影像。对于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小说中存在的意识形态的问题,作者有了相对清晰的轮廓与框架,从宏观上更加容易把控和掌握这一时期作家创作的艺术特点。

总之,《英国小说与浪漫主义》是一部学术性很强的著作,是作者在研究英国哥特小说基础上进一步窥探浪漫主义文学背后意识形态问题的一部力作,是作者一直致力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该书结构清晰,研究对象选取准确、代表性强且重点突出,学术价值高、可读性强。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可谓点线面结合,内容充实,详略得当,论证有力,非常适合英国文学尤其是英国浪漫主义小说研究者和外国文学专业研究生阅读与参考使用。

|参考文献|

[1]苏耕欣. 哥特小说——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文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苏耕欣. 英国小说与浪漫主义——意识形态的冲突、妥协与包装[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金城. 构筑想象的城堡——四部浪漫主义小说研究[D]. 吉林大学,2012.

[4]胡红亮. 学术著作可信度评价研究[D]. 武汉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哥特奥斯汀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节选自简·奥斯汀的Pride and Prejudice
哥特兰:不依赖空气
两百年后,依然奥斯汀
简·奥斯汀,为什么两百年后我们依然爱她
张悦然:哥特少女已成熟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
走偏锋 暗黑哥特妆容AB面
奥斯汀小说中的多角恋与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