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兰
正如书名所昭示的,19世纪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恋情的终结》,讲述了一个颇富悲剧性的爱情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间,莫里斯和萨拉是一对如胶似漆的婚外恋人。莫里斯在一次炮火袭击中受伤,危在旦夕,萨拉偷偷向天主祷告:若莫里斯化险为夷,她就投身天主,为这段不伦之恋画上句号。
莫里斯果真安然无恙,萨拉却不辞而别。不明就里的莫里斯无法走出情伤。他脑洞大开,幻想着萨拉离开的各种理由,怀疑她另有新欢,在妒恨交加中煎熬地度过了两年,甚至还聘请私人侦探对她暗中进行调查。直到有一天他看到萨拉的日记,才得知真相,悔恨交加。但此时萨拉却在一次风寒中故去。
这听起来老套又带点狗血的故事,何以被威廉·福克纳(美国作家,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认为是“那个时代最真实最感人的长篇小说”,又何以受到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顶礼膜拜?原因就在于格林的作品剖析人心的深度与力度。他将最难表现的情感跃然纸上,让读者为之心惊。
佛经说,困扰人的苦难主要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而《恋情的终结》主要写“爱别离”。
格林的文字像手术刀一样,展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猜疑和空虚,敏感地捕捉了那些一瞬即逝的情绪,刻画出人性中的狭隘、自私与偏执,男女关系中的错位,以及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宗教与人性的冲突。
格林没有平铺直叙地写这个故事。他打破了线性叙事,以莫里斯第一人称的口吻,在回忆的视角中,以散点交织的结构方式慢慢呈现冲突与真相。这种散乱多线条的结构又如同男主人公的心态——“我在一个奇怪的区域里迷失了方向:我没有地图”。在迷乱中,萨拉的日记又如同一股清冽的泉水。这样的写作令这个爱情故事读起来如同侦探小说一般悬念迭起,让读者急切地想一探究竟。
格林的一生非常传奇。他曾获21次诺贝尔奖提名,但终未得奖,被称为诺贝尔文学奖最大牌的陪跑者、最可惜的遗珠。他的人生颠沛流离、从未安定,大多时候都在羁旅中度过。他最擅长“穷游”,哪里最原始偏远,他就往哪里跑,非洲腹地、南美、中东等战乱之地都曾留下他的足迹。他还有个很独特的嗜好——当间谍,曾因亲戚介绍,在英国军情六处工作,二战期间被派往非洲的塞拉利昂潜伏。那些旅行中的所见所闻都成了他创作的素材,甚至间谍活动对他来说也与小说家的职业不无类似——同样是采取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分析人的行为动机,窥探隐秘的人性。
格林一生最大的花边新闻是与一位富有的人妻凯瑟琳长达16年的爱情纠葛。凯瑟琳是格林的忠实读者。两人的故事有点像《恋情的终结》中的情节,因此也有人说这是格林最具自传性质的一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