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建设制造强国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2017-06-12 15:30高翰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

高翰

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加大力度培养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各界共识。作为技能人才培养摇篮的职业教育理应在此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但囿于长久以来的社会偏见及职业教育本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弊端,目前还不能在“中国制造”中发挥更大作用。

长久以来,本科文凭受到公众的热捧,人们普遍存在着“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认为只有考大学、读本科才是王道。大多数人对职业教育和一线技术工人的认识有偏差,认为职教毕业生“低人一等”。当然,这一现状与我国职业教育观念陈旧、定位模糊等不无关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转型升级,“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人才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从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史中我们不难看出,任何一个走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都以大量高技能人才为依托。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亦应如此。因此,以培养技能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教育若能消除弊端,良性发展,将对我国的制造业升级大有裨益。而其最根本的路径就在于从自身出发,提升职业教育地位、贯通中高职教育体系、产教深度融合。

首先,提升职业教育地位。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有意无意地被置于教育末端,只有无法进入高中、大学的学生才会将其作为选项,长此以往,职业教育所培养出的毕业生也无疑处于人才金字塔的底层,这对于我国制造业升级转型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要使职业教育健康良性发展,须提升其教育地位,将其与普通教育平等看待,从社会舆论、社会氛围、国家意志等层面为职业教育“鼓与呼”。如设立职业技能人才奖,承认工匠的劳动价值和在社会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并在工资福利、职务晋升等层面体现其价值,在整个社会营造尊重工匠的氛围。增加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影响力、公信力和含金量,加大对“大国工匠”的精神物质表彰力度,弘扬“大国工匠”英雄典型,形成全民重视技能人才的社会风气,给予高技能人才以实际的入户、购房等政策奖励,提升其职业荣誉感。

其次,贯通中高职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化。贯通中高职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点。要实现职业教育体系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应打通向上的交流渠道,与高等职业院校及普通本科院校对接,探索分段培养模式,从顶层设计明确中高职各自的权责利益,明确各自的教学目标及计划,使得学生既能在完成各自阶段的学习任务后顺利毕业,又能使得一部分有条件的学生完成升学深造。此外,实现职业教育体系化,还应优化职业教育布局,与现代新型城镇化建设相适应,以撤销、兼并、划转、托管等方式,对职业院校进行整合,促进职业教育集约式发展,同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优化专业设置,优胜劣汰,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对接。

最后,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职业教育因其本身的特殊性,只有一边对接教育,一边对接产业,校企紧密合作,才能让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才能发挥职业教育的本质作用。职业教育发展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就应与市场需求结合,探索“职业学校—企业—基地”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更应从法律制度层面规范办学主体及权责利益。具体而言,产教融合,要立足区域产业发展要求,开设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专业及专业群,为本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此外,产教融合还应以地区产业为依托,邀请本地区领头企业参与办学,通过“外脑”将行业前沿资讯、市场热点引入课堂教学,参照行业标准,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端技能人才。同时,职业教育最不能或缺的环节就是实践教学,产教融合,更应该促进职教园区与产业园区的融合,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教师培养等方面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業车间等。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职业教育只有不断跟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探索新型发展模式,才能保持良性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人才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刚柔并济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破次元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融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