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辉 王保云 王婷 杨昆
摘 要:近年来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和大型活动经常化,在世界范围内拥挤踩踏事故发生频繁,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公共安全问题,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恶劣的社会影响。本人通过搜集并分析以往发生的拥挤踩踏事故,總结出引发拥挤踩踏事故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通过统计及分析发现宗教场所、体育场所为拥挤踩踏事故的高发地,管理因素和人群密度过大为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拥挤踩踏事故;原因分析;场所类型
拥挤踩踏事故是指在人员密集场所中,由于现场秩序失去控制,发生拥挤、混乱,导致大量人员被挤伤、窒息或踩踏致死的事故。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和各种大型活动的经常举办,拥挤踩踏事故在世界范围内发生频繁,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搜集已经发生的拥挤踩踏事故,加以分析这些事故从中探索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特征和规律是十分必要的。本人为了探讨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对1896~2015以来世界范围内141起国内外发生的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场所和原因进行了分析。
1 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场所统计分析
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场所主要分类为:学校、宗教场所、体育场所、娱乐场所、交通工具、其他公共聚集场所。学校是指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这些场所的人员一般为学生和教职工人员,活动范围一般在学校,这些人在逃生自救方面的能力较弱,是拥挤踩踏事故的多发场所。宗教场所主要是指寺院、道观、清真寺、教堂和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这些场所人员组成复杂,参加人数众多,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概率很高。体育场所是指室内全封闭的体育馆和室外露天或设有伸展顶棚的体育场,这些场所人员聚集具有一定的时间性(骤聚骤散),在场人员的数量众多且情绪较难控制,现场人员控制难度大,在某些突发因素的刺激下,极易发生拥挤踩踏事故。娱乐场所是指影剧院、录像厅、卡拉OK厅、桑拿浴室、娱乐厅、保龄球馆、夜总会、舞厅等,这些场所人员众多且集中,场所的照明、背景音乐、出口数量、通道的畅通性等客观因素大为增加了其危险性。交通工具主要是指地铁、公共汽车、轮船、飞机等,这些场所人员众多,人员组成复杂,也是极易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场所之一。其他公共聚集场所是指旅馆、宾馆、饭店、大中型营业性餐馆、大中型商场、超市和室内市场、大中型医院、礼堂、大型展览馆、20层以上的写字楼、摄影棚、演播室等,这些场所使用功能复杂、人员众多且集中,并且人员的组成结构更为复杂,人群组成结构中老人、妇女、小孩这些弱势群体占有比较大的比例。这些人不仅容易成为拥挤踩踏事故的受害者,还可能由于一些生理上的弱势,比如行动缓慢、抗挤压能力弱,使得他们成为拥挤踩踏事故的原点。
通过图1可以看出发生拥挤踩踏事故发生次数最多的场所是其他公共聚集场所,其后依次为宗教场所、体育场所、学校、娱乐场所、交通工具。其他公共聚集场所、宗教场所、体育场所这三个场所为发生次数较多的场所,这些场所往往人员众多且集中,人员组成复杂,所以发生次数较多。在这些场所中如果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往往比较惨重。
通过对141起国内外拥挤踩踏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上述6类场所拥挤踩踏事故的高发区:
1.1 湿滑的路面
雨、雪天会造成路面积雨、积雪或者由于意外事故造成的路面积油,就会导致路面的摩擦系数减小,从而增大了人走在路面上摔倒的概率。在人群密度较大的情况下,人走在湿滑的路面上,如果滑倒要么就会很难站起来,要么就会撞向前面的人,这样会使前后的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摔倒,导致不断有人摔倒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踩踏事故的发生。
1.2 台阶或陡坡
人群在台阶或陡坡上行走时,如果发生突发情况,在场人员会由于恐慌想迅速逃离现场,都迫不及待的冲向下方导致拥挤碰撞,在这种情况下现场人员极易在台阶或陡坡上失去平衡而摔倒,后面人群较大的拥挤力会迫使摔倒人员后方的人向前行走,踩踏到前方摔倒的遇难者。这种致命的多米诺骨牌式的前踩后跌,恶性伤亡在所难免。
1.3 照明差的地方
外界的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来获取,照明差直接影响了视觉获得外界信息的能力。人群密度较大时,照明差直接影响了人对周围情况的判断能力,如果发生摔倒直接会引起致命的多米洛骨牌式的前踩后跌,引起严重的后果。在照明很差的地方,如果发生紧急状况,人们判断力受影响,恐慌的情绪会在人群中迅速蔓延,这样会造成人群中的人们做出过激的行为,最终造成拥挤踩踏事故。
1.4 桥梁
桥梁是双向通行的,在人流过大的情况下,两个方向的人流互不相让,形成了对流,在人群中部的人群无路可退,后面的人群由于急于到达桥梁的中间,不断向前推挤,给中部的人群巨大的拥挤力,造成中部的人群身体受伤,甚至由于窒息而死亡。双向人流中如果有人摔倒,由于人流过大无路可退,也会引发拥挤踩踏事故。
2 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原因统计分析
造成拥挤踩踏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2.1 人的因素
2.1.1人群密度
导致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群密度过大。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表明,人群的行进速度是与人群密度有关的,而并不是取决于个体的平均行进速度。当人群密度越大,群体的行进速度越慢,当人群密度达到一定极限时,就由于滞留导致拥挤过度而不能前进。日本学者[ 1 ]通过对神户霓虹灯展观测记录得出人群密度达到8人/m2时,人群开始出现波动情况,危险界限为10人/m2。英国的研究者则认为4人/m2是保证人员安全的最高人群密度[ 2 ]。国内学者通过分析不同民族个体生理尺寸的差异,认为9人/m2是拥挤场景发生事故的判断标准[ 3 ]。
2.1.2异向群集
异向群集是指来自不同方向的人群相遇时产生的群集现象。在危险情况下人群为了到达自己认为最安全的地方总是选择最短的路径去行走,当人群的行走路线相互重叠时,来自各个方向的人群将会发生冲突并阻挡彼此的行进路线。在严重的情况下,两股相反方向的人流會互不相让,相互对抗,在这种情况下容易由于拥挤和碰撞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2.1.3异质群集
人群中由于每个个体的身体素质不同,造成每个个体的行走速度和抗挤压能力各有区别。在紧急情况下,人们为了到达自己的目的地总是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行走,急于赶超那些由于行走速度慢而阻挡自己行进路线的人。行进速度明显低于人群平均行进速度的人就成为群体中的“异质”。此外,人群中抗挤压能力明显低于人群的平均水平的人也称为群体中的“异质”[ 4 ]。拥挤踩踏事故中的“异质”往往是妇女、小孩、老人,这些人往往是引发拥挤踩踏事故原点,且伤亡人数众多伤势较严重。
2.1.4成拱现象
当人群从宽敞的空间涌入狭窄的入口或楼梯时,许多人会从两侧挤压正在正常通过的人流,造成人群流动不畅。 由于人群密度的不断增加而造成出入口处形成拱形的人群,所有人拥挤在一起不能通过。这种拱形人群是一种不稳定的平衡,各个方向的人群相互推挤,很快就会破坏这个暂时的平衡,发生“拱崩溃”,此时大多数人由于突然失去平衡被挤倒, 并被后面急于出去或不明真相的个体踩踏致死。
2.2 物的因素
物的因素是指拥挤踩踏事故并不会由于物的本身而引起,而是由于这些物的因素造成的事故往往会引起人的恐慌,使得人群不稳定,从而引发拥挤踩踏事故。比如火灾、爆炸、坍塌等事故都属于物的因素。
2.3 环境因素
2.3.1自然环境
人群躲避突变的天气和地质灾害以及天气条件和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利条件都可能引发拥挤踩踏事故。例如雨天造成的路滑以及躲避地震等。
2.3.2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涉及诸多因素,比如场所的选址、场所的设计和布局、场所的照明等。人群聚集场所的楼梯、疏散通道、出入口等都是拥挤踩踏事故的易发地段。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场所设计布局不合理,如疏散通道狭窄、出入口数量不足及宽度不够、楼梯宽度不够等;另一方面易发事故地段没有照明或照明强度不足。
2.4 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是指管理者对人群疏导、分流和控制以及在公众聚集场所和各类大型活动举办前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的能力。许多拥挤踩踏事故都是由于管理者不能很好地对人群进行合理的疏导、分流和控制,导致人群失控,加之事先没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以及应急能力差,致使事故的损害后果扩大。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造成拥挤踩踏事故的原因次数从多到少依次为管理因素、人群密度、物的因素、人工环境、异向群集、自然环境、异质群集、成拱现象。从统计结果不难发现造成拥挤踩踏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因素和人群密度。 管理因素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人群的管理和人群之间信息的管理。人群的管理是指对发生拥挤踩踏事故场所聚集人群的管理和现场从业人员和活动组织人员的管理。人群之间信息的管理是指人群之间的信息能够及时传达,能够完整准确的传达。人群密度的问题是人群密度过大,导致人群严重滞留,一旦有突发事件,就很容易引起拥挤踩踏事故。
3 恐慌状态下聚集人群行为特征
统计分析141起国内外发生的拥挤踩踏事故发现人群恐慌发生在所有的拥挤踩踏事故之中,恐慌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也是导致事故后果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原因。
恐慌是指不适当的(或过度的)恐惧和(或)逃生的愿望,或者高度恐惧和(或)逃生行为[ 5 ]。这种情绪和自卫本能一样,是人们在遇到外部的危险和感知到威胁的时候的一种自然反应,增强了自我保护和逃生的能力。恐慌是拥挤踩踏事故中人群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出现恐慌情绪的原因多种多样,甚至没有明显的原因。
恐慌在聚集人群中的传播是十分迅速的,如同雪崩一般。一般在极短的时间内(几分钟),个人的恐慌情绪会迅速蔓延到整个群体中,造成整个群体的恐慌。在这种状态下,聚集人群的行为有如下特征:1)每个人都处在紧张的情绪中,并且行动失去理智趋向与盲目;2)每个人都试图以比正常行进速度高的多速度行走;3)个人之间开始推挤,个人之间的拥挤力和身体接触都大大增加;4)由于摔倒而受伤的人无法迅速站立,造成前进障碍,导致疏散速度变得十分缓慢;5)在出现危险情况时,恐慌情绪在人群中迅速蔓延,如同雪崩一般,造成人们失去理智,“从众”现象普遍在人群中出现,即盲目的模仿他人的行为;6)在有多个出口的情况下,恐慌的人群往往聚集在一个出口处,而其他出口则被少数人使用甚至被忽略。
4 结论
综上所述,拥挤踩踏事故的高发场所为其他公共聚集场所、宗教场所、体育场所。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因素和人群密度过大。因此在其他公共聚集场所、宗教场所、体育场所举行活动前应该在各方面做好预防措施,减小这些易发场所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概率。在管理因素方面应该提高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加强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并且加强日常演练和应急演练。人群密度过大方面,应及时对人群疏导、分流和控制,以免导致堵塞拥挤造成人群密度过大。
参考文献:
[1] 李焘,金龙哲,马英楠,朱伟.大型活动客流监测预警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04:75-80.
[2] Hostetler T R. Controlling steering behavior for small groups of pedestrians in virtual urban environments[M].The University of Iowa,2002.
[3] 冉丽君,刘茂.人群密度对人群拥挤事故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04:135-138.
[4] 谢振华,孙超,杨琳.大型活动密集人群的风险分析与管理[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6,04:40-43.
[5] Mawson A R.Understanding mass panic and other collective responses to threat and disaster[J]. Psychiatry-interpersonal & Biological Processes, 2005,68(2):95-113.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2014Y145),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QN2015067),
云师大博士启动基金(01000205020503064)。
作者简介:
欧阳辉(1986-),男,汉族,湖北武汉人,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仿真、人群拥挤踩踏。
通讯作者:王保云(1977-),男,汉族,云南玉溪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图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