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露江 陈功
摘 要:《钢筋混凝土结构》为高职高专3年制土建类专业核心课程。首先介绍该门课程培养目标,其次分析该门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然后提出针对该门课程相应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建议措施,最后得出相關结论。
关键词:结构受力;计算分析;配筋设计;施工工艺;课程改革
一、课程概述
《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授课学时为64学时,适应高职高专3年制土建类专业课程教学。
该门课程的知识目标为要求学生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力计算分析,并根据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力计算分析结果进行配筋设计和受力验算,通过结构设计最终确定结构尺寸和钢筋布置。
该门课程的能力目标为要求学生掌握框架梁的正截面受弯设计和斜截面受剪设计,掌握楼板正截面受弯设计,掌握框架柱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结构设计,掌握轴心受拉和偏心受拉构件结构设计,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及构造详图(平法施工图集)识读,熟悉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工艺,了解结构裂缝和变形计算及影响因素。
该门课程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专业素养、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二、原有课程体系不足
《钢筋混凝土结构》涉及大量公式计算、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和结构施工图识读等内容,其专业性强、计算步骤和公式繁杂,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而言相对较为枯燥乏味,且学生普遍在前期学习阶段兴趣浓厚,然而一旦转入结构设计理论阶段即逐渐丧失学习动力、兴趣和信心。该门课程在后期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不好,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的学生甚少。
高职高专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普遍在施工工地从事现场施工管理工作,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这一专业技能应被较好掌握并熟练应用于工程实践中,亟待加强和重视《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
三、课程建设与改革建议措施
(一)强化现场教学手段
该门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授课的常规教学手段,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有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视频和图片,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钢筋实体、结构内部配筋构造等内容,但该门课程主要以结构设计、结构规范要求、结构施工图识读为主,且授课对象为3年制高职高专学生,故在课程后期阶段不免枯燥乏味。
针对以上教学手段,建议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根据教学进度将常规理论课堂搬至课堂以外的建筑物、施工工地,通过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性学习和感性把握。
例如在前言绪论阶段,可带学生参观学校建筑物,掌握框架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的特点和区别;又如在施工图识读阶段,可带学生到房屋建筑施工工地,利用结构施工图纸对照现场钢筋绑扎进行授课和讲解。
(二)不断创新情景教学方法
在结构设计阶段,重点要求学生针对某一简单构件的受力情况,进行结构内力计算和结构配筋设计,本阶段内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核心知识要点。
针对具体计算案例,其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均较为枯燥,但若根据实际建筑结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例如按照结构荷载设计规范要求,计算教学楼教室的楼板、框架梁、框架柱配筋,虽然一开始向学生布置具体结构设计任务较为抽象,且多数学生无法完成,可由授课教师在讲解完相关结构传力分配(单向板受力、双向板受力)、结构受力计算等知识后,再布置相关结构设计任务,不断提高情景教学的授课能力,增强学生对结构受力计算分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三)大力提高实训教学条件
《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以结构受力计算分析为主,其钢筋构造与建筑结构施工工艺密切相关,且该门课程应适当穿插数值软件操作理论。例如在梁、板、柱、基础配筋学习阶段,可安排学生以小组团队的形式,结合结构施工图,绑扎具体梁、板、柱、基础钢筋,加深对结构钢筋布置和施工工艺等知识的掌握;同时,可适当穿插讲解结构受力计算分析软件,如清华大学开发的结构力学求解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发的PKPM,数值计算分析软件学习以会操作、会后处理、会利用计算分析结果为宜,不宜过深探究。
四、结语
《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授课学时。《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建设与改革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重点为现场教学手段、情景教学方法、实训教学条件的不断创新与提高,其本质在于课程建设资源投入、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专业教师责任心和专业技能素养。
在该门课程教学中,教学团队和主讲教师应不断创新和积累教学、工程实践经验,且加大对该门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投入,灵活运用和掌握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努力做好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积极得到学生和外界同行认可。
作者简介:
杨露江(1962-),男,汉族,四川广安人,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本科,教授,研究方向:结构工程、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