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
2017年2月13日,正月十七,刚刚过完元宵节,当记者来到地处武陵山区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镇铜锣村时,村民已经开始忙碌地里的庄稼了。
人勤春来早,奋蹄赶秋实。
“我们村搞甘薯种植基地,很多村民已经受益。我搞晚了,今年再不使把劲,就要落后一大截了。”正在整理土地备耕的村民王光华对记者说,今年必须多种點,也不辜负小张一片帮扶之情。
王大爷口中的小张,正是黔江区天禹人农业发展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张楀,一位放弃大都市生活回到农村带领村民一起致富的当代大学生,一位执著为农村发展、村民致富建言的全国人大代表。
2014年全国人代会上,张楀提交了2件建议:“关于立草为业,发展草食畜牧业优化武陵山区农业产业结构的建议”、“关于调整相关政策,重视和支持甘薯产业发展的建议”,希望将甘薯纳入到主要农作物范畴,制定相关政策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现象进行治理,调整优化山区农业产业结构。
在向村民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村民都认为张楀准备的建议切合实际,與大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尤其是发展甘薯产业,铜锣村村民王建特别有感触。2015年开始种植甘薯,当年10亩地就纯收入3万多元,2016年种植面积达60多亩,今年更是把附近的荒山野岭都流转过来,种植面积预计达200余亩。
“按照供给侧改革要求,如果将一些损耗上的利润让利农民,只要产品质量保证,农民的受惠就更大。”张楀说。
2015年全国人代会上,张楀代表又提出“关于武陵山区旅游联动开发的建议”“关于把甘薯作为武陵山区扶贫支柱产业的建议”,建议延伸农业产业链,让农民享受到全产业链的增值。
张楀认为,要让农民更富,关键是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新型农产品加工业和餐饮业,开发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为农民致富寻找更多渠道。
“传统农业主要是‘生产思维,而现代农业重在‘销售思维,‘互联网+和传统农业的融合为创业者们引来了春天。”2016年3月6日,张楀又把“销售思维”带到北京,就传统农业产业依托“互联网+”加快自身发展提出建议。
重庆渝东南地区由于受地理区位制约,一直以来农业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更谈不上农产品商品化。但近年来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电子商务如火如荼发展,张楀建议根据地方特色整合当地农产品,培育龙头电商企业;加强传统农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搭建县、乡、镇三级服务网点,因地制宜解决好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要想富先修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直也是张楀关注的重点。她说,武陵山片区各种建设历史欠账多,资金需求很大,一些规划在实施中存在有规划缺支撑、有项目缺资金的问题。要真正让项目落地,村民也才能真正享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