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
摘 要:从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状况来看,要想公共文化事务处理中推动“共同治理”的建设理念,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势在必行,为充分体现社会力量在公共文化权益保障方面的关键作用,本文对公共文化服务中社会力量主体构成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途径进行了全面分析,希望为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奠定一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社会力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5-0219-02
一、前言
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构建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为全面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改革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省的公共文化建设事业繁荣发展。
新时期,在积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必须给予社会力量以高度的关注,将其基础性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并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设备力量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坚持从主体特征的角度出发,为我省公共文化无法体系的完善做出重要贡献。
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社会力量主体
(一)社区组织
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显性社会力量参与形式为社区组织。社区作为重要社会实体,是由拥有较强归属感的人们共同组成的,其在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在特定的区域中创建更加优质的娱乐生活条件,并能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对相关文化进行传播、对社区内的群众实施文化宣传教育。
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产生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公共文化服务由社区组织群体进行提供时,可以促使社区文化建设拥有更多个体的参加。
所以,当地在积极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同时,应充分意识到社区组织的重要性。
(二)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是公共文化建设社会力量中的另一种重要组织形式为,长久以来,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都忽略了非营利性组织的主体功能,仅挖掘了补充性作用,而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非营利性组织却早已发现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意识到该组织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其必将成为建设主力,不断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三)营利组织
作为特殊的补充形式,营利性组织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其他参与主体相比,其所做出的贡献是有限的,但是,营利性组织可生产更多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群众自由选择,这也是它的突出优势,所以新时期,我省在这一建设工作中,也应当提升对营利组织的重视。
通常,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有营利性组织的参与,有助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有助于赞助、扶持和捐赠等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营利性组织以多种形式实现对自身社会职责的履行,促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更大的成效。
(四)公民个人
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最常见的社会力量为公民,其可以作为直接消费者来对公共文化产品进行购买,同时也可以将独特的文化产品提供给这一体系。
一般来说,公民个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从三个渠道进行:
其一,作为公共文化产品的直接消费者参与,例如,公民可“零门槛”参与各地区的文化广场活动项目,也可免费进入社区文化活动场馆并免费使用馆内各种文娱设施;
其二,作为文化产品的提供人员参与,公民个人可以主动的将支持和赞助提供到社区文化服务体系中去,除经济方面的支持外,公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供其余社区群众娱乐也是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代表形式,并且公民的这种参与形式能够促使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
其三,作为文化体系建设工作的监督者参与,公民可积极参与评估以及考核文化体系建设水平的过程中去,并从自身需求角度出发,大胆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科学性的相关建议,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出谋划策,真正成为公共文化建设的主人。
三、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规范社区文化体系运行,对社区公共文化建设载体进行科学设计
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公民可以自主的选择是否参与其中,而在购买或享受一定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通常都是以社区为基础的。
因此要想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并在这一建设过程中保证社区参与主体的力量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应该重视社区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在对建设、管理社区文化相关措施进行充分应用的过程中,对社区文化的应用和运行进行一定程度的规范,这样能够促使更多非政府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中去。
通常,提升运作体系的规范性是积极建设社区文化过程中的关键点所在,要想对这一运作体系进行构建,必须得到多方主体的认可,文化机构、政府以及社团组织等都是典型的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各个主体通过有效配合,可以规范各种社区文化服务,社会化程度在社区文化服务中也将有效提升,为精细化和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努力健全供给多元化格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速度
在对这一措施进行充分应用的背景下,综合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将向着良性竞争和多元互补的方向前进,而社会力量的全面参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所以在特定的体制关系影響下,还应该重视对能够承担一定公共文化资源社会力量的培育工作,通过加强培育,构建供给多元格局,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相应的保障。
基于此,在培育多元化供给的过程中,民政部门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登记门槛,制定科学的扶持政策,促使文化中介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强化。同时还应当注重民间机构在资源供给方面的关键作用,促使民间机构能够在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对民间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真正承担起举办重大文化活动的重要任务。实现多元供给格局,不仅可以有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传播以集成的功能,而且能为提升全民素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创造更多条件、更多空间,为百姓的文化生活提供多样选择,给百姓创作更优质的文化生活环境。
(三)积极构建激励机制
借助良性激励工作的开展,营利性的企业也能够逐步发展成为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的重要参与者,进而促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会化建设进程得到进一步加快。如当前在社会上得到广泛应用的新浪网,就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公开和传播政府信息、公共信息等。
虽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讲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并且相对高雅的文化也无法与市场运作形式相适应、与企业的商业运作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一般不会影响企业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因此创建相应的激励机制,会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经济主体的参与热情,社会经济主体在运行中将明确自身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任务,并主动开展高峰论坛以及学术论坛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其对公共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企业在参与过程中不仅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还能够促使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也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中来,无疑是为当地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质量的提升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有效提升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尝试通过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来引导公民主动参与到此项建设工作中来,促使其产生深刻的认知,逐渐提高公民个人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为该体系的全面健康发展做准备;同时,大众媒体应发挥出自身在文化宣传、引导公民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借助一系列的宣传和教育活动促使公民在生活中接受相应的教育和引导,从而有效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度。
公众唯有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相应的教育和指导,才能对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最初的认知过渡到认同,进而主动投身到建设工作中,为公共文化建设事业贡献相应的力量。
而大众媒体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重视宣传教育的可操作性,只有保证大众媒体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公民中产生切实的影响,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公民的功能才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并凸显出社会力量的重要性。
四、结语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三馆一站”创新性发展的又一全新考验,面对建设过程中的新任务、新要求,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力量的参與度,根据当地实际发展情况鼓励号召社会力量全员参与,努力创建多种途径,为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平台,发挥其关键作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才能逐步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
参考文献:
[1]张若冰,申晓娟,李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简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04).
[2]阮可.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力量参与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3(03).
[3]黄粤.吴川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4]荆晓燕,赵立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05).
[5]程玉贤,李海艳,石月清.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5(01).
[6]任竞,王祝康.公共图书馆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