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业秋
【摘要】体育大课间活动是近几年在传统课间操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体育活动项目。这也是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保障,是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参与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来,可以锻炼身体,练习技能,愉悦身心,放松心情,消除疲劳等,可以说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益处。
【关键词】体育大课间;实效性;安全性;创新性
与传统体育课相比,体育大课间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形式活,练习强度大,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着明显的实效。实践证明,体育大课间活动是实现新的体育教育目标的有效载体,它在全面实施健康、快乐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正显现出重要而特有的功效。但不可否认,目前的体育课程资源已难以适应各校的需要,导致学生身体素质及运动成绩逐年下降。要使大课间体育活动能更好地开展,本人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上下要达成共识,重视大课间体育活动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面向广大学生而开展的,我们要把为什么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向广大师生说明,使学校上至校长下至普通教师和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作用。这样,在开展活动时就能做到有目标,而且学校必须在每天的学校课程作息时间表上体现出来,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开展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否则这一项活动是无法正常开展的。只有把大课间体育活动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内,全校上下达成一个共识,才能把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得更好。
二、明确大课间体育活动目标,增强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效性
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应该根据季节特点、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学生身体素质、学校场地、器材等进行科学安排设计。例如秋、冬季节可安排学生在上午练习,春、夏季节可以让学生在下午放学后半个小时进行练习。班次多的学校可以交换练习时间。总之,我们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时,必须向学生做好宣传,明确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目标和意义。
(一)在指导思想上,将学生心理健康、生理健康、身体健康、学校文化和社会以及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需要结合起来。在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时,能体现人文精神,能体现集体精神、凝聚力和一所学校的学风、校风。
(二)在活动目标上,要围绕新時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学校的特点,加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用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组织、研究,努力创造一种人性化、和谐化、民主化、宽松的教学活动环境,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活动的乐趣,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使学生逐步养成喜爱体育、培养兴趣的好习惯。
(三)充分利用本校教育资源,与时俱进,寻求新突破。教师应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抓住活动内容与学生实际锻炼的关系,分析活动内容与学校实际情况的关系,分析内容与教师教学方法的关系。从实践和练习效果的结合点出发,层层设计活动内容,积极营造本地域文化氛围,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来选择活动项目,灵活应对,因材施教,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在充分利用本校教育资源的同时,努力开发一些适应于本地区而有特色的项目,尽量做到活动项目新颖,丰富多彩,增强体育活动的吸引力,真正达到人人积极参与、人人得到锻炼的目的,从根本上改变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全民动员,共同发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要关心自身的身体健康。如果教师每天都和学生一起锻炼一个小时,相信教师的健康会得到根本有效的保障,再不会出现亚健康现象,从而更好地投身到教育工作中去。“每天锻炼一个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不是光说就行,而是要靠身体力行才能实现。
三 、不断创新,全员参与
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要有创新,转变观念,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组织方法、活动内容和形式,创编出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大课间活动课,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创造美、欣赏美,学会在集体活动中如何与人相处,团结协作,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现自身价值。避免活动内容单一,变化少,缺乏趣味性,提倡学生自制活动器材,自编活动内容,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成就感。在我校,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对教师和学生做些调查,接受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对活动内容、活动形式、背景音乐等进行不断的调整、完善、创新,以及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提高活动质量。
四、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大课间活动是一项全校师生每天在同一时间内开展的大型集体活动,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所以要特别重视安全管理、安全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制定安全保障制度。每位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要检查好场地、器材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做好活动前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活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尽职尽责,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安全活动教育,并做到有效管理,以减少和避免校园运动事故的发生。
五、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还需要有资金、场地、器材的保证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户外活动,必然要受场地、器材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大课间体育活动不能要求统一的模式,一切应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资金和场地是直接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因素之一。要克服以上困难,我们可以从活动内容上想办法。除了各种球类、田径、团体操外,还能开展跳橡皮筋、跳绳、踢毽子、转呼啦圈等这一类并不需要太多资金和占有大面积运动场地的项目,这些项目的活动器材也不贵,一般学校都有能力提供,也可以让学生自备。这样学生回家时还能进行自我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总之,不要一味追求高档次的场地、器材,要根据本校的实际科学、合理地安排活动内容。
六、家校互动,无限延伸
校园体育活动氛围的创设,社会是环境,学校是主体,家庭是基础。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其彰显出最大的整体效益。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们邀请家长观摩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一同参与。联系社区,充分利用社区的体育资源,为学生在节假日创设一片运动的天地,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的体育文化氛围中。可以根据大课间的活动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体育家庭作业,如跳绳、踢毽子、自制小器材等。
大课间活动开展至今已成为全校师生最受欢迎的一门课程。大力推进大课间活动,切实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是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点工程。如何增强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