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慧
摘 要:工笔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之一,与写意花鸟画相对应的一个画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工笔花鸟画题材广泛,并具有精谨细腻、工细逼真的艺术特征,而备受人们的喜爱。田世光一生致力于中国花鸟画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对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其造诣深厚,艺术风格既精细入微又气势磅礴,画面往往体现出欣欣向荣之情,作品注重造型,讲究用色,重彩浓墨酣畅可人,视觉效果强烈。
关键词:田世光;工笔花鸟画;双勾;重彩;技法
中图分类号:G8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5-0024-01
田世光的工笔花鸟画是对传统工笔花鸟画的传承与发展。从现在审美观意义上讲,他的工笔花鸟画雅致、清新、富有装饰韵味、得古意而又出新意。比较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他的艺术成就对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及借鉴意义。
一、田世光工笔花鸟画双勾重彩技法分析
1.勾线特点分析。“双勾”就是将物象的外轮廓及结构的边缘线用线勾出。以线造型的传统手法一直是中国绘画造型表现手法之一,多用于工笔花鸟。工笔花鸟以白描线条为主,双勾墨线中的浓淡粗细、虚实刚柔要有层次变化,用线条来体现物体的不同质感和空间层次变化,发挥线条的独有的魅力。田世光对于线条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会,在用线方面,他对工笔画有很高的要求,要求造型准确,其线条得体现出“骨、柔、力的品味”,运用装饰性色彩语言使形象更加突出,使物象更加生动逼真,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代表作品《报春图》笔法工致,设色明艳,艺术风格精细入微,注重造型、构图、讲究用色,工致不觉板滞,线条曲折、天真、短促,有虚实、浓淡干湿等丰富的变化,作品从中体现出一种富贵向荣之感。
2.设色特点分析。田世光的工笔花鸟画在色调上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往往在画面中呈现出雅致的黄褐色调,寓写于工。能将山水与花鸟结合,善做全景花鸟,其作品极力追求唯美,表现静雅与欣欣向荣之美。他的绘画风格受西方绘画的影响,其花鸟画注重色相,光感与纯度的相互关系,在强烈的对比中求得调和,使之古艳而不俗,具有柔和淡远的装饰美感,符合现代审美意趣,从而体现出独到的个性与时代特征。例如代表作品《牡丹图》笔法工致,设色明快,酣畅可人。表现出了牡丹婀娜多姿,雍容华贵的风范,极具艺术价值,画面整体有重彩的感觉,突出主体,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强烈。他运用了“双勾”、“勾填”法强化牡丹,强调线条的使用,注重力的体现,在用色上其画以墨色、花青、胭脂,白粉、朱砂和藤黄等颜色,冷暖色调的协调搭配,色彩对比强烈,总体特征明显,艺术水平极高。
二、田世光工笔花鸟画双勾重彩技法对《又见美人蕉》的创作启示
1.对线条表现的启示。中国工笔花鸟画与线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讲究以线造型,线条语言在工笔花鸟画中有着独具特色的作用和地位。通过研究田世光工笔花鸟画的勾线特点,懂得线条要有曲折、流畅、天真、虚实、浓淡干湿等变化,色彩和线条的结合使形象更加完美。线条和色彩作为中国绘画艺术中形象塑造的基础,而线条又是中国绘画塑造形象的开始,是中国工笔画中最基础、最基本的形式要素之一,工笔画在《又见美人蕉》的创作中,以线造型为主来塑造形象,发挥线条的自身具有的魅力,画面的墨色线条从浓淡、疏密、干湿等方面进行勾勒,力求对象造型的精准,根据画面效果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强调画面的和谐统一及画面的视觉冲击感。
2.对色彩表现的启示。一幅优秀的作品中色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谐的色彩关系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中国的工笔花鸟画有明显的浓淡色彩变化,又与西方的绘画略有差别,它省略掉光对物象的影响,以追求物体来表达本身的固有颜色,又在色块之间区分彼此关系,力求到整体相互相应,最后要传达出个人的思想寄托。《又见美人蕉》在着色过程中运用层层渲染的技法,叶子以深绿色调,花卉以大红色调,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并借鉴田世光花鸟画注重色相,光度与纯度的相互关系,在强烈的对比中求得调和,使之古艳而不俗,具有柔和淡远的装饰美感。
三、结语
工笔花鸟画《又见美人蕉》创作中,以校园里的植物美人蕉作为创作素材,通过对素材的反复思考、了解和观察,确定借鉴田世光的双勾设色技法来表现创作。用传统工笔花鸟的表现方法来对美人蕉的姿态特征进行描绘。技法方面将运用传统的表现技法,如勾线、渲染等传统技法为主要的表现手段,讲究用线造型,强调线条在画面中的重要性,同时,注重色彩语言在画中的表现,如此才能达到薄而厚重的效果。
《又见美人蕉》是运用“线条语言加色彩语言”手法向大家展示出美人蕉的各种姿态。该作品的内容中融入了个人写生的审美体会,运用了传统的绘画技法,注重作品画面的构图,作品的情景及个人的情感表现,并把作品与传统工笔花鸟画相结合,使其作品生动而又富有情趣。
参考文献:
[1]李沙沙.论中国工笔花鸟画中线条的运用[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0.
[2]高名潞.中国当代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孙勇著.线条的表现[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徐復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苏百钧.苏百钧工笔画集[M].南京:南京林业大学荣宝斋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