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弢
他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过了不惑之年,在社会中沉沉浮浮,但依旧大谈理想、大谈文学的公众人物。
在最后一期《晓松奇谈》中,有个观众的问题我印象特別深刻:“晓松老师,你以后会去大学做演讲吗?”他说了个故事:有一次他在某个大学做演讲,讲音乐讲文学,讲得特别兴奋,快结束的时候有一个提问环节,他本以为会有同学接着他的话题聊两句或者谈谈生活感悟什么的,然而第一个提问的同学就问了:高老师,你说是去国企好还是去外企好?
现在的大学,一个企业的CEO远远比一个诗人、一个音乐人更受欢迎。
高晓松叹了一口气,说:“也许等我头发白了,我会考虑去大学做演讲。现在的大学和我读的大学完全不一样了。有的时候,别人说娱乐圈怎样怎样,我真想说,你们去看看现在的大学,追名逐利、拜金主义已经无处不在。我们娱乐圈做这些无可厚非,我们的工作就是为了博观众一笑。但是,大学不同,他们做这些事情对社会的伤害极大,因为社会对大学的期望,是另一种期望。”虽然他说得有些偏激,但是仔细想想也不是没有道理。
大学如此,更何况社会?在如此环境下,他依旧在节目中大肆扬起理想的旗帜。在说到二战时期美国的一群青年漂洋过海为了理想走上欧洲战场的事情时,他激动无比,说起文学的时候又那么慷慨激昂。这些显得弥足珍贵。
记得高晓松有一次在节目里说,准备拍一部电影,似乎叫作“满洲客栈”。他把看到这个剧本时的感受,这个剧本有哪些值得玩味的地方,打算如何拍,这样会有什么效果等等都说了出来。言语中的那种激动,就像小孩子在沙滩上找到贝壳那样兴奋。
很多人说他嘴上说一套:坚持做音乐的理想,坚持学习历史探讨文学,讨厌权利;行动上做一套:四处做节目,担任阿里音乐的高管……这不是典型的“嘴上说一套,实际做一套”吗?真是虚伪。
如果你将虚伪定义于此,那我甚至愿意承认这就是虚伪。可是,通过这种虚伪,我看到的是一颗挣扎的心。
在社会上这么多年,他从小接触的就是社会精英阶层,长大后又进入娱乐圈,接触的一个个都是人精。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中,冒着被人骂虚伪,被人骂幼稚,被人骂装的风险,还在节目中大肆宣扬理想,足以见其对初心的执着。
高晓松说:“有人说我好,有人说我坏。我并不为此感到难过或者遗憾。因为我觉得,凡是有争议的东西,大多都是有价值的东西。”
真是如此。一个事物,如果毁誉参半,那说明是有价值的。因为,只有引起了人们的争论,大家才会理智地去看待这个事物,才会三思而后行。
身边有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受所有人的欢迎和喜爱,可是往往事与愿违。
希望,心中理想的火焰没有被浇熄的人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