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变迁逻辑与创新思考

2017-06-10 19:28王宇翔唐莉莉
关键词:路径依赖

王宇翔++唐莉莉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通过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梳理,发现其呈现渐进性改变和自我强化的趋势,进入路径依赖状态。综合权衡路径依赖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适度协调政策和社会意识变迁逻辑,充分借鉴社会科学各学科知识,尊重社会与个人发展的规律性,能够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

关键词:政策变迁;路径依赖;历史制度主义

中图分类号: G4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7)03008405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概念界定、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政策文本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是指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为巩固执政基础和实现社会稳定,通过高校职能部门和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制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政策制定的主体是党和政府的相关部门。时间主要限制在改革开放以后。政策目的主要有两层,对政党来说,是巩固执政地位;对政府来讲,是实现社会安定与团结,为良好的社会治理创造条件。政策实施的主体是高校职能部门及其教师队伍。政策实施的对象是高校在校学生。政策的形式主要是《通知》、《意见》和《決定》等形式。

现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肇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从农村转向城市、由民主革命转向社会建设,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治生活得以正常化,思想政治工作更是作为重心工作常抓不懈。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重要论断。之后,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的逐步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方兴未艾、日趋成熟,利用“中文发现”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进行检索可以得到2046691条记录,但对“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检索仅得到17013条记录,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研究相对薄弱。因此,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为主线,研究学科发展中带有基础性、导向性和战略性的重要问题”。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研究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容、方法等研究具有更为宏大的视角,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整体性和科学性,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与动力。

20世纪初,行为主义革命促使政治学研究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主张对政治行为进行“科学的研究”,特别是通过使用定量方法,创立以经验数据为基础的政治科学。70年代末,行为主义研究的局限性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1984年,马奇和奥尔森发表的《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分析了政治学研究中的5种错误倾向,宣告了新制度主义的诞生。然而,新制度主义内部学派也存在分化,霍尔和泰勒1996年发表的《政治科学和三个新制度主义》将新制度主义划分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三类[1]。历史制度主义是一种中观选择,它关注历史,试图通过放大历史视角来找出影响事件进程的结构性和历史性的因果关系;它考量制度,权衡制度的“变”(非理性向理性,工具价值向人本价值,刚性规定向主体自由,政治泛化向生活德育)与“不变”(路径依赖)。因此,本文选取历史制度主义作为研究视角。

在政策文本的选择上,2015年11月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出版面世,收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相关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228篇重要文献,为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研究提供了丰富详实的参考资料[2]。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总体概况

(一)政策层次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的政策层次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教育类宏观政策,是对国民教育的整体规划,仅部分条款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教育部关于讨论和试行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通知》等。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类宏观政策,主要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指导。如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的通知等。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政策,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学位授予、队伍建设等具体方面的政策。如《教育部关于开设自然辩证法方面课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等。

(二)政策类别

对228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献进行整理,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见表1):

(三)政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不断调整和优化,教材体系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方法不断凝练和提升。设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多次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规定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选聘和培训等具体内容,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等,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按照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等不同主题,通过学生组织、课堂、宿舍、网络 、党建、团建等载体,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招生、在校管理、毕业、就业等各个环节,涵盖了高职高专、本科生、研究生等各个层次。当前,全国已经有200多所高校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坚强阵地。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文本分析

(一)政策制定者

从政策制定者来看,主要有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等单位或部门(见表2)。

中共中央、国务院是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和政府最高行政机构,两者联合发文一般是针对某一领域进行的宏观性政策指导,该层面的发文效力强、分量重,因此可以通过其发文的密集度、发文主题的确定性和集中性来判断某个领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但是,由于其地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针对某一领域的发文又不宜过分密集。

中共中央宣传部是中共中央主管意识形态方面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一般由负责意识形态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分管,在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舆论宣传中发挥着战略性指导作用。

教育部(国家教委)作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教育部的司局机构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2006年撤销)具体负责,2006年1月,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撤销了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设置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科学司和直属高校工作司(2012年撤销),当前,思政司与社科司相互配合共同负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共青团中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眾组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主要配合教育部负责高校共青团建设、学生组织管理、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

由此可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制定中,起决定性和主导性作用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国家教委)。

(二)发文数量与发文时间

1.单位发文数

从单位发文数来看(见图1),一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有31篇,充分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二是教育部作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共发文197篇。三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共青团中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发文量分别为27篇和21篇。

2.发文总数

从发文总数来看(见图1),2004年以来,总的发文数量明显高于之前总的发文数量,说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治理向科学化和集约化转变,在中央文件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基于政策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要求,各部委在政策制定上更加科学、规范、稳定、细化。

3.发文时间

从发文时间来看(见图1),中央发文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曲线略早于发文总数,说明多数时候政策是由中央层面发动,各部委会在中央发文后积极做出具体部署,因此在曲线图上,发文总数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数呈正相关,且有所滞后。而2010年以来,发文总数增长量高于中央发文量增长量,这进一步说明了部委在政策制定上的规范化、主动性和常态化。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变迁逻辑

(一)政策的变迁逻辑

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变迁逻辑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就要考察政策变迁的动因。从各种研究范式对政策变迁动因的解释来看,有权力主体(政府、社会精英)因素、非权力主体(利益集团)因素、环境因素(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社会形势、民意与公共舆论)、政策子系统因素、政策效果反馈、政策方案的完善,等等[3]。结合上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教育内容的核心没有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教育的主要载体和途径没有改变;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作为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没有改变。这实质上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变迁呈现出渐进性和自我强化的趋势,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存在“路径依赖”现象。

(二)路径依赖的正面效应

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是道格拉斯·诺斯在经济学研究中为解释经济制度演进所使用的词语,“发展路径一旦被设定在一个特定的进程(course)上,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ies)、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得自于历史的主观模型,就将强化这一进程”[4],事实上,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各领域的制度变迁之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制定走向常规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学科建设不断加强;课程设置不断优化;政策内容在范围和层次上不断完善;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机构作为学校二级机构的独立性得到保障。从实效上来看,除20世纪80年代末期受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出现波动,90年代以来,高校学生思想状态相对稳定,并未出现大的波动。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稳定局面弥足珍贵,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功不可没。

(三)路径依赖的负面效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迁逻辑形成于建国初期,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前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家(政府)对社会(个人)的这种非对称性的强势地位没有改变,政策的变迁逻辑进路也没有实质性改变。当前,大量专家学者的调研结果显示,虽然高校学生中并未出现思想上大的波动和危机,但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并不令人满意。在社会意识层面,如果说“国家和社会”分别代表“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个人对“社会性事务”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于“政治性事务”。这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变迁逻辑存在差异。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创新思考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再确认

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通过建立政权,获得了国际上的政治地位,通过改革开放,获得了国际上的经济认可,现在正朝着伟大复兴迈进。近三十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达到令世界瞩目新的高度,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综合实力和制度的成熟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国际政治研究(亨廷顿)显示,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现代化进程最易滋生动荡。为了避免改革发展的成果遭受破坏,保证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社会稳定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因此,高校学生的思想稳定是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

(二)政策变迁逻辑与社会意识变迁逻辑的适度协调

目标确认后,达成目标的方式与方法成为努力的方向。由上文可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受路径依赖的影响,曾表现出渐进性改变和自我强化的特征,然而这种政策变迁的逻辑与社会意识变迁的逻辑出现了一定程度差异。要调节这种差异,有两个努力方向,一是调整当前政策变迁的逻辑,使其向社会意识变迁的逻辑靠拢;二是通过某种方式重塑社会意识结构,使其变迁逻辑向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逻辑靠拢。正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一样,这两个逻辑的适度调节也是一种辩的关系,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应以“政策变迁逻辑向社会意识变迁逻辑靠拢”为主导。如何达成这种“适度协调”也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学”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发展的创新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既要顶层设计又要个别突破,以下仅就教育方式进行探讨,以期探索出一个思考的方向。笔者曾担任过政治辅导员,也承担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为了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对两个年级12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定效果,但效果不大,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政治性教学内容认可度不高,对灌输式教学满意度不高,大班教学效果差,实践环节形同虚设等。以教育方式为例,当前的教学过多注重“价值引导”,强调“应当怎么做(ought to)”,而轻视了认知过程中的价值思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what-why-how),而 “價值思辨”和“主体选择”的过程正是处于自我意识觉醒中的大学生所强烈需求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创新发展,应当进一步吸收和借鉴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尊重社会与个人发展的规律性,更好地实现自身目标。

参考文献:

[1]Peter A. Hall.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J]. Political studies,1996,(44):936-957.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G].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11):1-8.

[3]韩丹.新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研究——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实践[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4] [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 杭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4):116.

猜你喜欢
路径依赖
闫群力:健全制度不能养成“路径依赖”
闫群力:健全制度不能养成“路径依赖”
企业动态能力倒U型作用的实证研究
路径依赖理论对高考升学决策的指导意义
政策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我国养老公平问题审视
报酬递增视角下信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管理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