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怀
摘 要:“戏曲”是民族声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族艺术。我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历经六百多年,具有三百多个地方剧种。各地方剧种具有极强的地域特点,多数以唱见长,以各地方语言的声、韵、调为准,特色鮮明。其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亲切,吐字清晰,行腔酣畅,韵味独特,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戏曲;演唱;特点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4-0110-01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戏曲受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抒情特征,而戏曲演唱则是戏曲抒情性特征的最集中的体现。
一、咬字吐字清晰
戏曲讲究唱、念、做、打“四功”,而“唱”排在“四功”之首,可见“唱”在戏曲艺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咬字吐字又是演唱技巧中的一项基本功。戏曲演唱非常讲究“字正腔圆”,关于字与腔的关系也有:“字领腔行”、“按字行腔”、“字引腔行”、“腔随字走”、“字重腔轻”等提法。可以看出咬字在戏曲演唱中的重要作用。故无论任何剧种字音清晰是其主要特色。而这一特色的体现又是靠各剧种咬字、吐字、归韵的方法和演唱技巧来实现的。
戏曲咬字、吐字的清晰、准确,是通过汉语的字头、字腹、字尾,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呼(开、齐、撮、合,即口形)、五音(唇、齿、舌、牙、喉,即发音器官)和吐字归韵十三辙(发花辙、江阳辙、梭波辙、耶斜辙、一七辙、姑苏辙、怀来辙、灰堆辙、遥条辙、由求辙、言前辙、人辰辙、中东辙)来实现的。按一般的演唱规律字头、字尾唱得短,字腹唱得长,不要过分强调字头和字尾,字尾要归韵。戏曲演唱会根据人物感情的需要,根据唱词内容和唱腔旋律的特点做适当的调节,使字音通过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唱词中不同的情绪、色彩、语调、语气、风格,细腻地表达出来,把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出来,使演唱充满激情,从而达到动听、感人的艺术效果。同时戏曲吐字还有一个特殊的方法叫“喷口”。就是使气息通过声母发音部位的阻力'一下子把字喷放出来,多用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蛔: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所唱的“狱警传,似狼嚎,我迈步出监”。按常规“传”(ch - u - an) 和“嚎”(h - a - o) 的字头、字尾,唱得很短,而这里要强调并把字腹夸张延长,字尾准确归“言前”和“遥条”辙。同时“步”字用的就是喷口的吐字方法。
通过这样的咬字吐字方法突出了李玉和对日本宪兵的愤恨及遍体鳞伤、举步艰难的感情色彩。
二、风格、韵味浓郁
中国地大物博,各个民族和地区语言、风格、感情、表演、气质等方面都各有差异,各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因此浓郁的地方风格与韵味成为戏曲演唱的又一特色。“味”来自于旋律。
我们观察各剧种唱段的谱面会发现,有擞音、颤音、顿音、波浪音、上滑音、下滑音、前后倚音、后坠音、疙瘩音等等众多的装饰音记号,这些装饰音的运用使每个字的声调与旋律的音调和谐一致,起到正字的作用,还能增强语言情感的表达作用。这正是各剧种风格的具体体现,把这些装饰音唱准确,掌握其润腔技巧和各剧种的语言特点,戏曲的风格、韵味才易表现出来。
三、板眼及换气
戏曲中的板眼指节奏和速度,“板”为强拍,“眼”为弱拍和次强拍。其中包括【快板】、【慢板】、【原板】、[垛板】、[流水】等等。不同板式表现不同的情感变化。如:现代京剧《沙家浜》里阿庆嫂唱的:“风声紧雨意浓,天低云暗。不由人一阵阵坐立不安。”运用[慢板1唱腔来表现阿庆嫂对芦苇荡里的伤病员的担忧之情。传统京剧《锁五龙》里单雄信唱的“见罗成把我牙咬坏……”一段运用【快板】唱腔来表现单雄信的愤怒情绪。
戏曲演唱中的换气(或叫气口),不像歌曲演唱一般按照谱面上的换气记号,或每个乐句之间换气。戏曲演唱除了按谱面上的换气记号换气之外,常常在一个长的拖腔或快板唱腔中不露痕迹地运用偷气、抢气的方法,不影响唱腔的完整和人物感情的表达。如:传统京剧《望江亭》里谭记儿唱的“三年来我不曾动过此念”中的“三年来”三个字之间,按照一般规范唱法不换气,而这里在“三”字后面抢了一口气,为后面“来”字长的拖腔的发挥赢得了足够的气息,同时也更好地表现了人物见到意中人后春心萌动的羞涩之情,增强了唱腔的美感。
四、结语
戏曲的唱,从来不是穿插在戏里的独立的声乐表演,而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些优秀剧目,安排唱段是根据剧情的需要,人物性格、思想、情绪发展的需要。因而戏曲的唱,演员的技巧和修养都是决定艺术创造得失、高下的重要因素。由于唱腔唱法不同,逐渐形成了演唱上各种意趣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曹秋.浅谈戏曲表演的基本功[J].魅力中国,2010(25).
[2]胡素静.浅谈戏曲的“综合性”特征[J].魅力中国,2009(09).
[3]张美寅,刘克定.秋日私语“千斤说白四两唱”[J].北方音乐,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