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科学地揭示了个体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本文从人的本质的基本内涵出发,探讨人的本质理论与素质教育的逻辑关系,对高校素质教育及其改革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素质教育;启示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内涵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做出了科学界定,他以“现实的人”为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揭示了个体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
简单来说,我们不是我们自己,我们是一系列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复杂的关系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但是,马克思并不否认人的自然属性。马克思承认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因此,人的本质应当理应包括这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另一个方面是这种实践活动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这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
二、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与高校素质教育的关系
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与素质教育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高校素质教育是关于人的工作,而人的根本问题就是人的本质。高校要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把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为其理论指导,深刻把握人的本质的内涵。通过分析人的本质理论,进一步了解到人的本质与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素质、人的需要等之间的关系。因此,掌握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就为我们提高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素质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社会化,不断拓展人的本质力量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高校素质教育工作参与了人——大学生的个体本质的形成
人的个体本质是在实践中生成,是各种社会关系和实践活动的总和。高校素质教育工作是一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是把人引向更高的可能性的一个过程。教育不能止于技能知识的传递,教育的真谛是唤醒人,培养和提升人的本质,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正是夸美纽斯所谓的“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成为一个人”的深刻含义。因此,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正确引导大学生为了适应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而追求自己的发展,并且促进个体本质的形成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启示
高校素质教育是帮助每个学生不断地超越自己,实现从不成熟的状态向比较成熟状态的飞跃,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对于高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我们应该从一个新视角来看待高校的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作为提升人性和优化人的本质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素质教育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创造性
现实的个人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出发点。高校素质教育的对象是作为在当代大学生,教育要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的本质。当今,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软肋,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长期以来在教育中单方面的灌输普遍存在,学生普遍属于被动学习。
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人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人具有受动性,受动性使人成了可教育的人,并通过教育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同时,人并不仅仅具有受动性,更具有更重要的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本质意味着人作为实践主体具有主体性,他能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选择,能自主地进行创造。因此,素质教育再不能固守教师与学生的传统思维,素质教育不单是培养人的活动过程,而且是学生主动的自我建构过程。从教育者的角度,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过程;从学生的角度,教的目的是为了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自我建构的主体。因此,高校要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要实施“创造性教育”,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力,开展创造活动。因而这种素质教育,就要强调通过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主体性的提高,从而揭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主体性教育。
(二)高校素质教育要尊重人的个性
高校素质教育应尊重人的个性的独特性。根据马克思对人的个性的分析,独特性是指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经验。独特性与创新紧密相联,独特性是创新的基础,而创新则是独特性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在承认个体先天察赋差异的先决条件下开展的教育。学生的先天条件是迥异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育只能因材施教,因此素质教育必然是差异教育。而从当前教育现状来看,一些做法直接与差异教育相悖,严重地遏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落实。比如教育思想上只用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很多偏才往往因为考试成绩低而丧失信心等,这些都严重地干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效果往往事与愿违。而高校是一个小型社会,人际关系比中學要复杂得多,因此,高校素质教育只有致力于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大学生以形成不同的自我,反对来自外部的强制和灌输,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才能适应今后多样化的社会。
(三)高校素质教育要注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高校素质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目标。什么是自由全面地发展,这可谓是人言人殊。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从观出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性得以充分实现的状态”。也就是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能被合理地理解为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根据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的观点,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这三种关系上,这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等院校要落实素质教育,不可避免地要对学生开展实施“全面教育”。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
[2]侯洪烈.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4:3.
[3]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2.
作者简介:
李玉姣(1992.06—),女,重庆市江北区人,四川省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