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春玲
摘要 为进一步提高南陵县水稻的质量和产量,推動粮食生产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阐述了南陵县发展水稻绿色生产的优势,总结了南陵县水稻绿色高产高效集成栽培技术,包括优质品种选用、播栽方式、配方施肥、水浆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及时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水稻的绿色高产栽培提供指导。
关键词 水稻;绿色;高产;高效;集成栽培技术;安徽南陵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020-03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数量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国内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的趋势,稳定粮食生产、保障有效供给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但是,在粮食生产发展过程中,过量使用农业投入品、农业面源污染、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问题日益突出,导致资源约束持续加剧、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直接影响主粮安全;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成本“地板”与价格“天花板”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双重压力,粮食效益偏低问题突出,农业竞争力减弱;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灌溉水资源和农业投入品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全面启动粮食绿色增产攻关示范行动,既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粮食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推动粮食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 南陵县发展水稻绿色生产的优势
南陵县是国家优质稻基地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安徽省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全国新增5 000万t粮食生产能力重点县、安徽省新增粮食生产能力水稻核心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也是农业部万亩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县、水稻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县。
1.1 自然条件优越
南陵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全县平均气温15.8 ℃,≥10 ℃以上的有效积温5 024 ℃,年平均日照时数1 935.4 h,日照率约为43.7%。年平均无霜期236 d,年平均降水量1 404.1 mm,常年平均湿度为82%,非常适合水稻生产。
1.2 农业资源丰富
南陵县地处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西部边缘以低山、丘陵地貌组合为主,中部以丘陵、台地和平原地貌结构占主导地位,东部则以圩区平原和洼地平原为主。境内主要河流有青弋江、漳河及其30余条支流。河湖交织,港汊密布,水体流向多变,为纵横交错的水网地带。全县水资源平均总量62.79亿m3,有小型水库55座,总库容量约2 411万m3,水稻灌溉水充足,是全国双季稻生产最北缘。
1.3 “三品”认证数量多
南陵县素有“芜湖米市,南陵粮仓”之美誉。全年种植水稻约5.1万hm2,产量36万t,水稻商品率80%,粮食生产水平和商品率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有全国绿色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1.33万hm2、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2万hm2。“南陵大米”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中国驰名商标。截至2015年,全县有15个稻米生产企业30个产品通过绿色产品认证、有8个企业21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有6个企业12个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
2 绿色优质高产集成栽培技术
虽然南陵县有得天独厚生产优质水稻的优势,但目前生产上存在品种多而杂乱、良种良法不配套、产业发展不平衡、生产模式单一等突出问题,严重阻碍了南陵县绿色优质稻米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为充分发挥南陵县自然、生态等优势,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达到绿色生态、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目标,应该大力推广优质高产专用品牌粮食品种、稻田综合种养和精准定量栽培等节本增效新技术。
2.1 大力推广选用优质水稻品种
选用优质水稻品种(专用粮应选择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种子质量达到国家标准(GB 4404.1—2008)二级以上、经过审定和办理过引种手续、符合本县生态区的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县域南方和西南方丘陵地区,宜选择优质杂交稻深两优5814、两优688、Y两优896、徽两优898等及当地特色优质稻马坝小占、优质籼糯品种。县域东部和东北部圩畈区选用优质粳稻、粳糯品种,如皖稻90、天粳2号、镇稻18、宣粳糯1号、镇糯19号等。
2.2 选择合适的播栽方式
南陵县主要栽培方式有人工直播、机插、机穴直播和人工栽插。人工直播简单、省工,但是杂草难防除、易倒伏,一般不推广。
2.2.1 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水稻机插秧可提高劳动效率、确保种植密度、降低种植成本、提高水稻生产效益,实现高产高效。一是营养土准备。营养土宜选择菜园土、熟化的旱田土、稻田土或淤泥土,采用破碎机进行碎土、过筛、拌肥,形成酸碱度适宜(pH值5~6)的营养土。培育1 hm2大田用秧需备足营养土1 500 kg,集中堆闷。二是种子处理。种子需经选种、晒种、脱芒、药剂浸种、清洗、催芽、药剂拌种等。机械播种的破胸露白即可,手工播种的芽长不超过2 mm。三是苗床准备。选择排灌、运秧方便、便于管理的田块作秧田(或大棚苗床)。按照秧田∶大田=1∶80~100的比例备足秧田。苗床规格为畦面宽140~150 cm,秧沟宽约25 cm、深约15 cm,四周沟宽约30 cm以上、深约25 cm。苗床板面达到“实、平、光、直”。四是播种。根据适宜机插的秧龄,参照当地常规栽插时间倒推适宜播种期。秧盘先装土再播种、浇水、覆土。杂交稻每盘播干籽50~60 g、常规稻播干籽90~120 g。育秧管理同常规方法。五是机插。适宜机械化插秧的秧苗应根系发达、苗高适宜、茎部粗壮、叶挺色绿、均匀整齐。参考标准:叶龄3叶1心,苗高12~20 cm,茎基宽不小于2 mm,根数12~15条/株。一般机插需用30 cm×60 cm秧盘345~375片/hm2或25 cm×60 cm秧盘270~300片/hm2。机插密度根据插秧机可调。六是田间管理。机插秧同于植伤,缓苗期较手工移栽长,其他肥水管理措施参考手工移栽。
2.2.2 水稻定量穴直播技术。一是水稻种芽质量要求。稻种净度要高,若有稻枝梗或比稻种大的异物,种子必须通过风筛除去异物,否则会阻碍稻种通道,出现播种量不均匀。稻种根芽伸出0.2~0.5 cm之间最为适宜,过长将影响播种质量[1]。二是大田平整質量要求。做到沟沟相通:不论大小田块,一定要开围沟和“十”字沟,做到排灌方便,其标准为宽33 cm、深大于20 cm(见犁底层)。田面无明水:播种前1~2 d放水,播种时田面不得有积水凼,放水后若有明显的积水凼,应立即拖沟放水。田面泥土可塑形:应根据土壤性质确定,砂性重的土壤放水时间要短,一般在1 d左右;黏性重的土壤,时间在2 d左右。三是播种。用种量60~75 kg/hm2。播种机下田前首先要确定好播种行走路线,做到进出与播种田块顺序衔接有序,下田播种时一般是选择最长的那条田埂边为始播趟。四是田管。机直播田间管理与人工撒播管理一致。
2.2.3 杂交稻单本密植机插技术(“三一”技术)。“杂交稻单本密植机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由湖南农业大学邹应斌教授科研团队攻关完成。可使种子成本下降75%,秧龄延长10 d,产量增加10%左右。该研究成果获得了袁隆平院士的肯定,为国际先进水平。主要技术:通过光电比色机精选种子、再进行种子包衣,最后通过印刷播种机单粒定位播种(可使机插杂交稻种子用量减少3/4)在纸上(注:以上由种子供应商完成)。育秧时,先将秧田耖平、起垄(同一般机插秧秧田),将秧盘平铺在垄上(一排2片)。将秧盘装上泥浆(可用打浆机,不能有碎石),再铺上带种子的纸。在纸上盖干营养土(为了让种子不移动,不能用泥浆),最后盖上遮阳网防雨。后期育秧管理同一般机插秧。
2.3 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用量
水稻高产施肥必须有机肥、无机肥相结合。做到N、P、K配合,控N、少P、增K、配微,实行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尽量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2]。
2.3.1 增施有机肥。有机肥的作用是培肥地力,避免过度依赖化肥。一是开展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时,应施尿素150 kg/hm2或碳铵375 kg/hm2,以调节C/N比,加快腐烂。二是推广种植绿肥。9月中旬,稻田开好“三沟”,9月下旬播种紫云英22.5~30.0 kg/hm2。10月中下旬施45%复合肥225~300 kg/hm2,并防除杂草。翌年4月,紫云英开花时翻耕。
2.3.2 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不同的测土化验结果和水稻的需肥规律,按照土壤养分的亏缺状况进行科学配方。综合考虑土壤的供肥能力、肥料利用率和产量水平、水稻品种、肥料种类、气候条件,每生产100 kg水稻籽粒,需纯N 1.7~2.5 kg、P2O5 0.8~1.0 kg、K2O 2.2~3.1 kg。每100 kg稻谷吸收的纯N、P2O5、K2O的比例为1.000∶0.400~0.550∶1.246~1.385。水稻高产需要提高磷钾比例,目前一些产量10 500 kg/hm2以上的高产田,纯N、P2O5、K2O的比例为1.00∶0.42~0.46∶1.16~1.24。一般将总N的50%~60%、总K的60%~70%和全部P、Zn、B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N肥的30%~40%作分蘖追肥,其余10%~20%的N肥、30%~40%的K肥作穗肥。后期看苗喷施叶面肥,以提高结实率和增加粒重。
2.3.3 施用微量元素肥。水稻生长不仅需要N、P、K等大量元素肥料,还需要Zn、Si、B、Mg等微量元素,特别是Zn、Si。水稻是吸收硅较多的作物,水稻缺硅,容易导致茎秆细长软弱,易倒伏和感染病害。锌是一种微量元素,但对水稻作用很大,增产效果明显,水稻对锌元素非常敏感,缺锌会导致植株出叶缓慢,新叶短而窄小,叶色淡,基部中脉附近褪成黄白色,严重的植株明显矮化丛生,分蘖少,田间常表现参差不齐,根系老朽,呈褐色,抽穗期出现“扬花不收”。合理施锌后,水稻株高、有效分蘖数、穗粒数、千粒重都有增加,空秕率有所降低,特别是在酸性土壤、石灰性土壤以及冷浸田、新改水田施用锌肥作用则更为明显。
2.4 干湿交替,搞好水浆管理
2.4.1 科学管水。主要是采用好气灌溉技术。水稻大田应做到浅水插秧、深水活棵、寸水促蘖、够苗晒田,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田间应保持浅水层,其他时间干干湿湿,保持土壤的通透,养根保叶。一般于收获前7 d排水落干。山区冷浸田水冷土凉,发苗缓慢,要采取干干湿湿的方法,提高水温、泥温,促进水稻发育[3]。
2.4.2 合理晒田。根据“苗够不等时、时到不等苗”的原则,当总茎蘖数达到目标穗数的80%时,或大田秧苗已达拔节期,要及时退水晒田,控上促下,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够苗田、烂泥田、冷浸田要重晒,高塝田则要轻晒。
2.5 绿色防控,减灾保丰收
搞好水稻病虫害预测预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健身栽培等措施,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大力推广稻田种养技术生产绿色无公害稻米[4]。
2.5.1 秧田防治。秧田面积小,用药量少,虫龄低,防效好。一是推广药剂拌种技术防除秧田稻蓟马、稻飞虱。于水稻种子催芽后,用60%吡虫啉悬浮剂1包(12.5 g)拌种5 kg,晾干后播种。二是施好送嫁药。在水稻移栽前7 d,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225 mL/hm2兑水450 kg/hm2喷雾,15 d内不需要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
2.5.2 大田防治。一是农业防治。采取栽培措施提高抗病虫的能力,主要有选择耐虫抗病水稻品种、及时晒田、中耕除草、培育壮苗、科学施肥等。二是物理防治。利用简单工具和各种物理因素,如光、热、电、温度、湿度和放射能、声波等防治病虫害的措施。主要有徒手捕杀或清除、杀虫灯诱杀、晒种、热水浸种或高温处理杀灭病菌、害虫等。三是生物防治。即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①以虫治虫。利用捕食性天敌,如草蛉、瓢虫、步行虫、隐翅虫、蜘蛛、蛙、蟾蜍以及许多食虫益鸟等捕食害虫。利用寄生性生物,如赤眼蜂寄生减少稻纵卷叶螟危害。目前,南陵县利用稻田养鸭来应对草害、虫害,效果良好。②以菌治虫。利用病原微生物,如利用阿维菌素、多杀霉素、苏云金杆菌、白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夜蛾多角体病毒等防治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③以菌治菌。利用枯草芽孢杆菌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利用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利用农用链霉素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细菌性基腐病等。④以性信息素治虫。用同类昆虫的雌性激素来诱杀害虫的雄虫。如水稻二化螟性诱剂、稻纵卷叶螟性诱剂等。⑤以菌治草。如美国利用炭疽菌防治水田杂草,效果很好。⑥利用作物对病草害的抑制。如抑制稗草生长的化感稻能抑制稗草的生长发育。⑦植物性杀虫、杀菌等新兴的技术。如光活化素类是利用一些植物次生物质在光照下对害虫、病菌的毒效作用,这种物质叫光活化素,用它们制成的光活化农药,是一类新型的无公害农药。印楝素是一类高度氧化的柠檬酸,从印楝种子中分离出活性物质,具有杀虫成分,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理想的杀虫植物,对400余种昆虫具有拒食绝育等作用,我国已研制出0.3%印楝素乳油杀虫剂。精油就是植物组织中的水蒸气蒸馏成分,具有植物的特征气味、较高的折光率等特性,对昆虫具有引诱、杀卵、影响昆虫生长发育等作用,也是一种新型的无公害生物农药。⑧生化农药。以昆虫生长调节剂产品为主,如灭霜素、氟幼灵、杀铃脲等。四是化学防治。主要是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对病、虫、草害进行防治。主要有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大螟;吡蚜酮、肤虫胺、烯啶虫胺等防治稻飞虱;己唑醇、噻呋酰胺等防治纹枯病;三环唑、稻瘟酰胺等防治稻瘟病;氟环唑、戊唑醇等防治稻曲病。除草剂主要有氰氟草酯、五氟磺草胺、恶唑酰草胺、嘧啶肟草醚、双草醚、灭草松等(具体使用方法参照使用说明书)。
水稻病虫草害防治尽量以无公害防治为主,化学防治要采取一喷多防技术,喷水量要足,尽量减少施药次数,要注意农药的安全使用间隔期。
2.6 及时收获,防止霉变
2.6.1 适时收获。南陵县早稻收获期一般在7月中下旬、晚稻在11月上中旬,此时雨水较多,在90%黄熟时及时抢收,颗粒归仓。如遇雨水较多,也要避开下雨收割,及时进行烘干。
2.6.2 妥善贮存。收获的稻谷要分品种避光、常温、干燥存放,特别是优质稻要与普通稻分开贮存,防止混杂。出售时也要分品种,以便加工成不同品种的大米。
3 参考文献
[1] 罗兵,孙惠娟,盛蕾,等.太湖地区粳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24):45-46.
[2] 白杨.绿色高产水稻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5(2):5.
[3] 刘辉,仇长礼,曹永本,等.绿色水稻综合高产栽培技术[J].北方水稻,2013(3):52-54.
[4] 邓正春,吴仁明,吴平安,等.富硒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1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