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博
人物简介:智者大师(538年—597年),本名智顗,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创始者。他发明一念三千、圆融三谛的思想,被隋炀帝授予“智者”之号,后人尊称其为“东方释迦”。
美国佛教学者保罗?史万森认为,犹如“把理性引入神学”的托马斯?阿奎那之于基督教、提倡“超越教派立场”的安萨里之于伊斯兰教,创建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对汉传佛教的贡献,可谓举足轻重。
智者大师,本名智顗(音同“颐”)。他生活的时代,分裂、混乱的南北朝正渐渐趋向于统一、有序。智者大师以圆融的智慧,消弭了“南义北禅”(南方佛教重义理,北方佛教重禅法)的差异,建立了崭新的修行体系,创立了“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个宗派——天台宗,被尊称为“东土释迦”。
大苏受学
南朝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年),智顗出生于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一个官宦之家。小时候,他经常随母亲到寺院进香,“见像便礼,逢僧必敬”。
侯景之乱后,梁朝国势衰败,西魏军队乘机南侵。在战乱中,智顗的父母、亲属惨遭荼毒。悲痛中,他萌生了出家之心。在湘州(今湖南长沙)果愿寺,智顗剃度出家,在佛前发愿,将以“荷负正法”为己任。
佛法存于世间,其目的是让人明心见性,然而,智顗深研佛经义理,内心却依然困惑。他察觉到,一味读经不可取,还应修学止观之法(止观法门是禅修的法门,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止,一个是观)。
听说禅定功夫深厚的慧思禅师在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弘法传教,陈天嘉元年(560年),23岁的智顗走进光州大苏山中,师从慧思禅师,受学禅法。
师徒初次见面,慧思禅师便对智顗十分欣赏,随即为他“示普贤道场”“说四安乐行”。智顗也没有辜负慧思禅师的期望,他日夜勤奋,精进修学。
《智者大师别传》记载,一天,诵读《法华经》至“药王品”时,智顗“身心豁然,寂而入定”。心头的困惑顿时风吹云散,自此辩才无碍。慧思禅师认为他已经证入了“法华三昧”。此后,他让智顗继承法席,讲经弘法,传灯化物。
陈光大元年(567年),智顗在大苏山修学的第七年,慧思禅师见社会安定,准备南下衡山隐居。分别之际,他嘱咐智顗前往金陵(今江苏南京)弘传禅法,他说:“你与陈国有缘,往必利益。”
金陵传禅
陈光大元年(567年),智顗来到金陵。这一年,他30岁。
当时,佛教以长江为界,形成了“南义北禅”两种学风。南方的佛学,重视对佛经义理的探究,而忽视禅定的实践;北方则重视禅定的修习,而轻忽佛理的探讨。在金陵,智顗以佛学修养与禅法实践的双重优势,迅速赢得佛教界的认可。
金陵高僧法济禅师禅功深厚。智顗来拜访时,法济禅坐不动,问:“打坐时,能感知到远山震动。这是什么禅境?”智顗答:“这是坐禅走入歧途的现象。执着于此,已非正道,怎么可以说出来炫耀呢?”法济禅师连忙从禅床上起身谢罪。
随着法济等高僧的赞许,智顗“声驰道俗”,赞誉之声四起。朝廷重臣纷纷前来,“俱服戒香,同餐法味”。朝野上下一时震动,陈宣帝甚至特意停朝一日,与群臣一起来听他讲经。
陈太建元年(569年),智顗被迎请到瓦官寺,宣讲《法华经》和《大智度论》。讲《法华经》时,对一个“妙”字涵盖的境界,智顗讲了3个月。天台宗“九旬谈妙”的典故,说的就是这件事。
智顗在金陵弘法期间,北周武帝毁佛,大批北方僧侣南下。作为金陵佛教中心的瓦官寺,变得格外喧闹,智顗的禅法实践也难以开展。弘法8年后,智顗决定离开都城。他对弟子说:“我在瓦宫寺传禅定,第一年有四十人学禅,得法者有二十人;第二年一百人,得法者仍是二十人;第三年有二百人,得法者却只有十人。近来学法的人更多,得道的人却更少。看来,京城杂乱,与弘法不利。”
天台隐居
太建七年(575年),智顗谢绝陈宣帝的挽留,率弟子离开金陵,入天台山,结庐而隐,实修止观。入山之前,智顗做过一个奇怪的梦。在梦中,他看到一座山,岩崖万重,白云缭绕,红日高悬,云海翻腾。在山高处,有个僧人向他招手……智顗把这个梦告诉弟子,有人说他梦中所见的山,极像会稽郡的天台山。于是,天台山被智顗选定为修行之地。
在天台山,智顗先是在北峰创立伽蓝,栽植松栗,引入流泉。后又往寺北的华顶峰闭门静坐,深入禅观,念念在道,毁誉不起。
天台山山高林密,远离都城的喧嚣,确是修行的理想之地。山中生活清贫艰苦,智顗与僧众们“种苣拾橡,安贫无戚”。陈宣帝获知后,令“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蠲(音同“捐”)两户民,用供薪水”,为僧众们安心修行提供保障。
在天台山中,智顗用9年的时间进行止观实修。他以慧思禅师“定慧并重”的佛教思想为基础,梳理了数百年来佛教止观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智顗隐居天台的消息传开后,四方道俗又蜂拥而至。随着徒众的增加,智顗一边传授止观禅教之法,一边着手建立寺院生活制度。
早在智顗来之前,天臺山中有位名叫定光的僧人。一日,智顗在山中遇见定光,定光问:“善知识,还记得我两年前在山上对您招手的事吗?”智顗一听,顿时想到了那个梦。在感叹佛法不可思议的同时,更加坚定了自己与天台山有缘。
“智者大师”
太建十三年(581年),北周权臣杨坚接受禅让,登基自立,改国号为隋。两年后,陈宣帝去世,陈后主继位。此时,隋朝政权逐渐崛起,陈朝的存在受到威胁。
隋开皇九年(589年),行军元帅、晋王杨广(后来的隋炀帝)率军南下,攻克金陵,陈朝灭亡。金陵佛教遭遇沉重打击,智顗“策杖荆湘”,一路颠沛,来到庐山。
开皇十一年(591年),杨广出任江南总管,督守扬州。因仰慕智顗盛名,他多次致书累请,并遣使远赴庐山请智顗下山。
智顗几番推辞,无奈之下向杨广提出四个要求:一、“勿以禅法见期”(不谈禅);二、“不责其规矩”(不受世俗礼法约束);三、“许其为法,勿嫌轻动”(来去自由);四、“随心饮啄,以卒残年”(按自己的意愿生活)。
没想到,杨广全部答应。智顗再无理由推托,只好前往扬州。
为迎接智顗到来,杨广在金城殿设千僧会。斋会期间,杨广向智顗求授菩萨戒,并请赐法名。智顗对杨广说 :“大王纡遵圣禁,可名‘总持。”杨广说:“大师传佛法灯,宜称‘智者。”
从此,智顗被尊称为“智者大师”。
扬州授戒后,智者大师率徒众出居城外禅众寺。不久,他提出返回庐山。杨广苦苦挽留,智者大师不为所动,他自扬州乘船,溯流而上,回到庐山,之后取道北上,回到了故乡荆州。
开皇十三年(593年),为报答众生恩、国土恩,智者大师在荆州当阳县玉泉山筹建寺院。隋文帝杨坚闻知,敕赐寺额,寺名“玉泉”。
在玉泉寺,智者大师大张法筵。两年时间里,他完成了《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的讲述。至此,智者大师的“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宣告完成。
智者大师指出,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有止有观”,以契合佛道。仅依止而修禅定,无法见到佛性;仅依观而修慧,即便达到“一念三千”的观心与“圆融三谛”的境界,也可能只见到佛性而不明了。只有“教观并重”、“定慧同进”,才能认知万物的实相。
寺立国清
开皇十五年(595年),杨广遣使请智者大师再至扬州。次年春,智者大师辞别杨广,重回天台,准备兴建山寺,习静林泉。
一日,雅好泉石的智者大师在山中闲游时,忽见狂风骤起,吹折了不远处一座宝塔的塔刹(佛塔顶部的装饰),他预感到自己可能将不久于人世。
开皇十七年(597年)冬,杨广再次遣使入山迎请。临走前,智者大师给弟子一卷寺院草图,让他们在山中选址,依此建寺。图中寺院殿堂高耸,房屋上百,雄伟壮丽,弟子们心中疑惑,问:“大师,这样宏伟的寺院,何时才能建成?”
智顗说:“这事自有王家承担。”
智者大师随同使者出山,行至石城寺(今浙江新昌大佛寺),他一病不起,致书杨广,表达了“不见寺成,冥目为恨”的遗憾。十一月廿四日,智者大师入寂,享年60岁。
杨广遵照大师遗愿,出资在天台山南麓建造寺院。隋大業元年(605年),杨广即位,又遵大师“寺若成,国即清”的遗命,赐寺名“国清寺”。
国清寺,作为天台宗的祖庭,屹立世间已1000多年。在这1000多年间,智者大师创立的天台宗,作为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出现的第一个本土宗派,其影响超越了国界,流传到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
智者大师本人的影响,同样泽被千年。近代高僧印光大师云:智者大师,释迦之化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