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永龙
季羡林娶了彭德华
◎ 卢永龙
民国时期,由于家里比较困难,在叔叔季嗣诚的安排下,19岁的季羡林与22岁的彭德华结了婚。季羡林听说彭德华文化水平较低,担心彼此缺乏共同语言,因此一直心存芥蒂。
结婚后,季羡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专修德文,毕业后回到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担任国文教员。参加工作的第二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的季羡林又赴德国哥廷根大学深造。此后,季羡林别妻离子外出求学、工作长达11年之久。那时,国内外到处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思想淳朴、勤劳肯干的彭德华既要耐心侍候年迈的公婆,又要精心照料年幼的子女。家里经济拮据,朝不保夕,她摆摊子做生意,想方设法赚钱解决全家人的吃饭问题。为了保家人性命,她还要带着公婆和孩子四处躲藏。
战争结束后,劫后余生的季羡林回到家中问彭德华:“你有没有想过,假如我回不来,你怎么办?”彭德华说:“不管你能否回来,只要我活着,我就会把这个家支撑下去。”
彭德华朴素的回答让季羡林的心灵受到触动——原来沉默寡言的妻子是家里真正的顶梁柱。他对彭德华的看法因此而彻底改变,认为她是值得尊重的女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季羡林遭受批斗,受尽侮辱,精神濒临崩溃,想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彭德华知道后却没有阻拦他,她坦诚:“在黑暗的社会里,活着比死还要痛苦。作为你的妻子,我愿意替你受苦,耐心照顾老人和孩子,让你解脱。”听了彭德华的话,季羡林顿时潸然泪下,彻底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并承诺:“你放心,不管在黑暗的日子里多么痛苦,我都要和你熬下去,不能把苦丢给你一个人。”
彭德华仅有小学文化,季羡林是大学教授,在文化方面,他们没有共同语言,但因为相知相惜,所以他们跨越障碍相伴到老。
(摘自《右江日报》 图/ z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