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莉
摘 要:文章以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为背景,以“卓越计划”高校为研究对象,对电气信息类教材情况进行调查、评估,找出教材存在的不足,探索对此类教材的新需求,提出面向“卓越计划”的电气信息类高质量教材的开发策略。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材开发;工程教育;教材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7-0194-03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engineer eduction reformation, this paper evaluates and analyzed the teaching material for electrical information majors in the universities which participate in the the 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to find out its deficiencies and then satisfy demands. At last, new methods for developing teaching material with high quality is given.
Keywords: 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teaching material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education; quality evaluc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一、概述
新中國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支撑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二是工程教育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生人数及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三是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对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目前进入“卓越计划”的高校,已经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但在“卓越计划”的落实过程中,大部分高校的重点在于增强学生的实践环节,如用一年时间到企业实习、在企业做毕业设计等,但课堂上的教学仍然沿用以前的教材。那么传统的电气信息类教材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上质量如何、“卓越计划”对教材又会有哪些新的需求、如何开发出满足这些需求的高质量教材等,这些都是在“卓越计划”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探究的问题。
判断教材是否适合,对教材的质量进行评价是必要的。没有评价,不了解教材质量的好坏,肯定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不了既定的教育目标。本文就是以此为出发点,首先构建面向“卓越计划”的电气信息类教材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对“卓越计划”高校所用电气信息类教材进行调研,依据建立的评价体系,分析卓越工程师计划教材存在的问题,探索“卓越计划”对教材的新需求。在此基础上,研究合适“卓越计划”需要的高质量教材,并最终形成有效的电气信息类教材的开发策略。这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工程教育及教材的现状
国外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华盛顿协议》成员模式:大学生在校期间着重进行工科基础教育,毕业以后由社会提供职业方面的教育,并通过专门的考试和职业资格认证后成为工程师。二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模式: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时获得一个文凭工程师学位,同时也是职业资格。
这两种模式下的电气信息类教材体系结构灵活、内容多样化,没有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且体系结构都不完全相同。但共同的特点是突出实践,注意实践技能的培养,并将这种培养贯穿于教材始终;注重计算机技术在教材中的应用,这些教材一般选用MATLAB、Multisim、PSpice等软件作为教材的辅助软件;注重教材的编写方法,易读,便于自学。
我国高校课程教学的主要现状是——教学上追求学科知识的连贯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反映在教材的建设中就是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所以教材基本上按照教学的基本要求作为编写的依据。因为有了固定的框架,所以不同的教材都反映了同一知识系统的逻辑性、学科体系的基本原理,这虽然有利于学生对学科体系的掌握,但是由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基本雷同,除在论述的深浅、课程内容安排的先后及图例取舍略有不同外,同一课程的教材使人有千人一面之感,缺乏特色。
由于我国企业总体上还不能像美国企业那样为毕业生提供系统的工程师职业训练,而学校由于设施、师资等的限制也无法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所以“卓越计划”既无法效仿美国模式也不可能做到德国工程师的培养模式。显然,“卓越计划”的教材开发过程中我们也不可能完全照抄照搬国外教材建设的经验。
(二)教材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
对教材的质量进行评价是必要的。实施评价,就必须要有评价的指标和指标体系,評价的指标体系是评价工作的操作规定,主要是研究“评什么”。国内外有关人士对教材质量评价已经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对提高教材评价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判断教材的质量如何,对教材的质量进行评价是必要的。没有评价,不了解教材质量的好坏,肯定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不了既定的教育目标。没有评估肯定无法揭示教育系统的状态,但如果评估失真、失准,不仅无法揭示教育的真实状态,而且可能误导对教材内容的改进方向,使得教材内容越来越偏离实际的需要,形成恶性循环。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角度看,工程教育是一个复杂巨系统。教材质量的评价是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状态反馈过程[1]。舍此,不足以达到控制系统的期望输出,也就实现不了教育的目标,这是教育规律,完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拉尔夫·泰勒对于评价的定义为“查明已编制的和已组织的学习经验在实际上将带来多少预期结果的过程,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2],教材质量评价是教育评价在高等教育教材方面的具体化、行为化。建立一套科学适用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对指导教材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材评价等工作具有较迫切的现实意义。实施评价,就必须要有评价的指标和指标体系,评价的指标体系是评价工作的操作规定,主要是研究“評什么”。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人士对教材质量评价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对提高教材评价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可供广泛应用的高等教育教材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已有的对教材质量的评价多是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内容比较宏观,如思想性、教学适用性、学术性等。2002年教育部组织的教材质量评估研究提出了高等教育教材评价指标体系[3],该指标体系中增加了某些印刷方面的指标,又太过于专业。后来的一些研究中又加入了教材使用者如教师师和学生第一手的反馈信息作为补充[4][5],相比之前的研究,就更为全面。但是这些评价仍然是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并且这些研究都只包含二级指标,研究不够明确和具体化。我们认为,教材评估重点在于教育系统外部的评估。这种外部评估是站在社会的角度和产业职场的角度,通过对毕业生在工作中对各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调查,来评价教材内容质量的高低。
国外对教材的质量评价也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如文献[6]中研究了对多媒体教材评价的一个基本框架、文献[7]根据Garvin的质量产品的8个方面来构建质量评价的
指标体系等,但这些研究仍然没有涉及毕业生和企业对教材质量的反馈。文献[8]及文献[9]中所采取的定量调查和研究的方法对于理解学生和职场的需求是有利的,也可克服学校教师们的惯性和闭塞,这种理念和方法,可以作为中国工程教育在教材质量评价方面改革的借鉴和参考。
教材开发过程是教材质量控制的源头,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教材内容的选择以及社会的需求等。教材的质量评价是教材开发过程中一项重要的依据,也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措施。从质量评价的角度来研究教材开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三、教材开发过程中的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及策略
本文以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为背景,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为调研对象,以提高高校电气信息类教材质量、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目标,构建科学的面向“卓越计划”的电气信息类教材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进一步了解“卓越计划”的电气信息类教材的新需要,探索“卓越计划”的高质量电气信息类教材,并最终形成面向“卓越计划”的电气信息类教材的开发策略。在整个过程中将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研究:
理论分析法:拟采用利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法、多层次分析法和Delphi法来建立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教材开发中,运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分析学生在学习动机、认知策略、兴趣和态度等方面的变化,使教材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
文献研究法:关于国内外教材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教材建设、开发的情况,利用报刊检索和网络搜索相关信息。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广泛调研第一线教师、学生、已工作毕业生及企业的需求,同时咨询专家和专业组织的意见,确立教材质量评价的指标、探索高校对教材的需求。
比较研究法:将我国的电气信息类教材与国外的经典教材在组织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我们的优势与不足,结合国内工程教育的现状,找出“卓越计划”教材的改进方向。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首批2010年加入61所,第二批2011年加入133所。在所有“卓越计划”参与高校中,既有“985工程”大学、部属高校,又有地方高校[10][11], 由于学生水平及培养目标不同,这些高校中所使用教材应分别予以考虑。过程中的实施步骤及策略如下:
(一)构建面向“卓越计划”的电气信息类教材质量评價的指标体系
1. 对一线教师、学生、已工作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征询专家意见,了解他们对课程教材内容重要性的评价,为教材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2.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教材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依据、评价与决策方法的选择、构建指标体系的确定过程等。
3. 将电气信息类教材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3类,通过研究“卓越计划”的特点,并结合上述(1)和(2)的调查和研究结果,确立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材质量评价的各种指标,分别构建这3类教材相应的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二)分析“卓越计划”高校当前所用电气信息类教材存在的问题
调研“卓越计划”高校所用教材的情况,依据上述教材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卓越计划”中的“985工程”高校、部属高校、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教材存在的问题。
(三)把握“卓越计划”高校对电气信息类教材的新需求
根据对卓越工程师在相关领域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跨学科研发能力及综合能力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把握“卓越计划”中不同类型高校各自对电气信息类教材的新需求。
(四)探索适合“卓越计划”的电气信息类教材
在对国外工程教育中高质量教材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卓越计划”高校的需求,探索适合“卓越计划”的电气信息类教材。
(五)形成面向“卓越计划”的高质量电气信息类教材开发策略
在数字化背景下,依据教学和学习方式、教育和出版技术变化及学生兴趣点的转移,调研并借鉴国外教材的成功经验,形成面向“卓越计划”的高质量电气信息类教材开发策略。
四、结束语
自2010年启动以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至今已经取得一些进展,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尤其是各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对参与高校实施“卓越計划”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进行全面的调查、总结,对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讨论和评价,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合“卓越计划”高校使用的教材,无疑对该计划的继续推进和深入实施、提高卓越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提高高校电气信息类教材质量为目标,改变以往只在教育系统内部对教材质量进行评价的传统,从社会的角度和职场的角度引入教育系统外部的评价,构建了面向“卓越计划”的电气信息类教材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探索“卓越计划”对教材的新需求,形成了高质量电气信息类教材的开发策略。
参考文献:
[1]查建中.工程教育宏观控制模型与培养目标和教育评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7-14.
[2]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5-86.
[3]高等教育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组.教材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02(12):19-22.
[4]申国新.教材质量评价引起的思考与探索[J].资治文摘,2009(4):57-65.
[5]张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多媒体教材评价体系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2):79-84.
[6]Mahmood K, Iabal M Z, Saeed M. Textbook Evaluation Through Quality Indicatiors: The Case of Pakistan. Bulletin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09, 2(31):1-27.
[7]Leacock L T, Nesbit J C.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Multimedia Learning Resourc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Society, 2007, 10(2):44-59.
[8]Roseman E, Kulm G, Susan. Putting Textbooks to the Test. Project 2061,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2008-08].http://www.project2061.org/publicat-ions/articles/articles/enc.htm.
[9]C Weiser. Put to the Test: iBook2 Textbooks. Technology & Learning, 2012(3).
[10]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12.
[11]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