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林
摘 要: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对大学发展具有价值引领、群体凝聚、激励熏陶等功能,是一所大学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主要体现。本研究从对大学精神的内涵功能出发,结合西安科技大学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分析了西安科技大学精神中的民族精神、地域精神、联大精神、行业精神等要素,探讨了西安科技大学精神中创业精神、精彩精神、胡杨精神等构成。
关键词:西安科技大学;大学精神;思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7-0045-03
Abstract: University spirit, the soul of university culture, owns a value lead, group cohesion, inspiration and other func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It manifests the vitality, cohesion and appeal of this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function of university spirit, combined wit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of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lements of national spirit, regional spirit, spirit of association, industry spirit and so on in the spirit of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discusses the composition of entrepreneurial spirit, wonderful spirit, populus spirit and other spirit of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words: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spirit; thought; research
大學精神,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一系列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大学最富有典型意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主要体现。大学精神是大学灵魂之所在,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的核心价值取向和信仰,对于一个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办学特色、大学文化具有重要影响,是大学立德树人的终极追求。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功能
大学精神是大学治理者根据本校历史传统、办学特色、科学和文明发展趋势,对自身建设目标提出的最高要求。大学精神实际上是一种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其一旦形成,就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滋养着人格、理想、孕育着超越的精神文化,并以此为社会设立精神价值尺度,从文化思想上引导着社会进步。[1]
1. 价值引领功能。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办学理念的基础上经过凝练、升华而形成的,大学理念指导着大学的发展,因而大学精神也就对大学的发展乃至社会起着一定的引导定向作用。蔡元培主政北京大学时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陈寅恪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不仅造就了北京大学的精神特质和文化标志,也使北京大学成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催生了近代中国社会自由民主社会的形成。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大学精神的存在意义也就不仅仅局限于大学本身使命和功能的阐释,大学精神中蕴涵着自由、科学、民主、创新等精神,赋予大学从学理和思想上的关注与思考、讨论和批判现实社会的权利。[2]大学精神不仅要遵从大学存在和发展的自身逻辑,对大学本身进行论证、规约和指引,同时也要遵从社会发展的現实逻辑,不断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回应时代提出的种种论题。
2. 群体凝聚功能。大学精神是对大学历史文化沉淀的凝练,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引导着当前的办学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无疑对全体大学人有着巨大的感染和约束作用,尤其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实践,它逐渐会内化为学校师生的心理暗示和共同认知,赋予他们一种文化精神,主导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全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育人行为起导向和规范作用。[3]基于育人之根本,大学精神要求大学能够守望人文精神,守护道德根本,守卫学校传统,始终保持独立地位和道德高地。基于学术之根本,大学所独具的精神气质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吸引了一大批学者人物,交流思想,探讨学术,但不同学者的思想认知常常不一致甚至出现对立情况,很多大学之所以能够保持经久不衰的盛名和层出不穷的大家和学者,就是因为大学精神以其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维系着大学的发展目标,协调着专家学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学术差别,使得他们依据一定的规范进行有序的教学与研究,从而推进大学目标的实现[4]。
3. 激励熏陶功能。大学的权威来自于它能以先进的文化和高尚的精神品质塑造人的心灵,大学精神品格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这种熏陶的结果会在师生的价值观、精神状态、行为方式中反映出来。在大学的历史悠久当中,都有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在推动学校发展进步中,其必然先后涌现出一批批的学者和办学名家,这些先贤的故事和学校发展的成绩,都激励着后来的学子不断的努力奋斗,做出更加杰出的成绩和贡献,这种激励和氛围,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形成学校的传统精神力量。[5]后来学子在这种科学而又温馨的学术氛围中熏陶,进行自由对话,平等交流,发挥特长,彰显个性,将大学精神内化成个人品质的一部分,从而赋予学人坚定的智性追求和价值观念。大学精神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通过媒体、学术交流或其他方式,广泛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对整个社会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二、西安科技大学精神的要素
一所学校大学精神的形成,必然和其民族精神、办学历史、办学地域、服务面向有着重要而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学校的历史、发展和服务面向来看,西安科技大学精神应包含着以下要素:
1. 中华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之地,也是先进文化肇始和发轫的重要源头,建设和发扬大学文化,既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精神的根基和源泉,从中汲取养分、获取支撑,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标准和价值追求,使得大学精神充分体现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精神基因、精神追求和精神标识。[6]西安科技大学精神的发展进步,必须要弘扬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学校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建设的丰厚资源来源。学校“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训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对生动体现,也是是对爱国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发扬。
2. 西北联大精神。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作为抗战时期与设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南北呼应的高教界两颗璀璨明星之一,它不仅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收容流离失所的沦陷区广大师生,培养出一大批各行各业的建设者,而且奠定了抗战时期及战后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根基。1938年6月在西北联大的基础上组建了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工程学系是西北工学院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系之一,该系也是西安科技大学的重要历史渊源。西安矿业学院从建校伊始,就将西工院“公诚勇毅”的精神和西北联大“爱国奉献、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融入到办学过程中,形成一种刻苦探求、勇攀高峰,竞争求是、严谨治学,齐心协力、团结奋斗,有高度责任感、自觉为煤炭事业而献身的优良风尚,形成了“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
3. 煤炭行业精神。煤炭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和战略资源,煤炭工业是我国的基础支柱产业。煤炭行业高校因煤而生,与煤炭工业的兴衰息息相关。对于煤炭行业类高校而言,由于学校性质的特殊性,其大学文化除了具有综合性大学的共性之外,还融入了浓重的煤炭行业职业色彩,充分吸收了其直接服务的煤炭行业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其行业文化的特征。“忠厚吃苦,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卓越至上”煤炭精神,对西安科技大学精神具有重要的影响。“依托煤炭行业而生,服务煤炭行业发展”是学校办学使命,也是与生俱来的特点和禀赋,煤炭行业是特别艰苦、高风险、工作环境极为恶劣的行业,更需要在学校精神中融入踏实、奋斗、奉献,而煤炭行业所需要的这些品质,正与西安科技大学“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是一致的。
4. 陕西地域精神。陕西精神作为陕西人的基本行为规范,展示了陕西人的形象和美德,彰显着陕西人的追求和坚守,凝聚了三秦儿女的价值认同。植根于陕西悠久历史文明沃土的陕西精神,具有“爱国守信、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的内涵和价值追求。西安科技大学在陕西办学近六十载,其浸润在陕西精神中,很多的师生校友都是陕西人,主要的服务对象也是陕西,西安科技大学大学精神的形成和建构中,必然要把陕西精神作为重要的供给资源和参照向度,汲取其爱国、宽厚、务实、进取的精神要素,作为大学精神不断发展的重要资源。
三、西安科技大学精神的构成
西安科技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采矿冶金科。1938年7月迁并于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工程学系。1957年7月,矿冶工程学系调整到西安交通大学。1958年9月,以西安交通大学采矿系为基础成立了独立的西安矿业学院,隶属于煤炭工业部。1998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划归陕西省。1999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2003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在西安科技大学百余年的办学历史和50年独立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以服务西部和地矿安全行业为己任,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训和“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煤炭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西安科技大学“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是学校发展历史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总体上最本质的特征,是贯穿西安科技大学历史的不灭灵魂。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此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从学校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有着以下几种时代体现:
1. 创业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专门技术人才的大量需要,中央人民政府于五十年代对全国高校进行了大范围的院系调整。1957年9月13日,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西安地区高等工业学校以及西北大学问题的批复”。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学院的纺织、采矿(包括新成立的地质专业)两系调入西安交通大学。1958年7月,陕西省发文正式批准,成立“西安矿业学院”。1958年9月,西安矿业学院诞生,郭沫若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学校在建校初期,发扬创业精神,立足西部、扎根矿业,精耕细作,培养了一大批矿业学子和矿业专家,使西矿品牌在西部漸成燎原之势。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煤炭行业不景气和西部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使主要服务于西部和煤炭行业的西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7]1996至1997年,煤炭工业陷入最低谷。本来我校因服务于煤炭行业而形成的学科专业就比较单一,按照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要求,部分专业又被压缩和调整。1998年学校划转陕西省后,办学经费更加拮据。尽管困难重重,步履维艰,但西科人没有气馁、没有退缩,在全省率先建设新校区,拿到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1999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2003年定名为西安科技大学,实现了单科性學院到多科性大学的跨越,全体西科人义无返顾地进行“二次创业”,使学校的办学规模、层次和水平得到空前提升。创业精神是西安科技大学精神的时代体现,体现了西科人不畏困难、艰苦创业、昂扬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品质。
2. 精彩精神。先进典型人物是一所大学的精神代表和价值榜样。在西安科技大学近60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涌现出了徐文升、吴绍倩、徐精彩、肖瑞华等一个又一个先进典型,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出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他们闪耀着学校精神的光辉,铸筑了学校精神的高度。特别是教育部树立的当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我国煤矿防灭火专家、原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徐精彩教授,长年奔波于矿井火灾现场,直接参与指挥了全国63个矿区的142次灭火救灾工作,抢救了无数矿工兄弟的宝贵生命,从火灾中抢撤出6.9亿元设备,创煤炭安全经济效益49.7亿元。2005年6月14日,徐精彩教授在前往甘肃窑街煤电公司进行煤矿安全技术“会诊”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因公殉职。①“精彩精神”是西安科技大学师生爱国奉献的典型,教育部党组、陕西省教育厅党组要求高校教师向徐精彩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脚踏实地,扎根西部,为教育和科技工作无私奉献的人生追求;学习他始终心系国家煤矿安全和矿工安危的崇高品质,坚持面向生产搞科研,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最艰苦和最危险的地方建功立业;学习他追求真知、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辱使命,忘我工作,在科研岗位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教学,注重实践,力求创新,关心和爱护学生,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良师益友;学习他顽强拼搏、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知难而进、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我省教育系统的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精彩精神”激励感召了一批又一批西科学子投身西部,服务煤炭,铸就了毕业生乐于奉献,追求真理,勤奋工作,是学校爱国奉献品质的生动体现。
3. 胡杨精神。自1999年国家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进入了大发展时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更是进入发展战略机遇期。与行业有关高校和陕西省同等学校相比,学校底子薄、条件差、起点低,要抢抓好高等教育重大发展机遇,必须充分发扬大学精神,激励全体西科人众志成城、克难攻坚、改革创新,才能实现学校快速发展。2000年9月26日,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答辩会上,学校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带头人常心坦教授动情地谈到了“胡杨”:“在祖国大西北贫瘠的戈壁荒滩上生长着一种树,这是一种极不平凡的树!它抗御严寒、酷暑、暴风的能力特别强;它创造了一个‘三千年的奇迹——活了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在西科,有一批像胡杨一样的人,矢志西部,励志进取,自强不息,赢得学校的快速发展。这就是西科的‘胡杨精神。”“正是在胡杨精神的激励下,学校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西安科技大学”和“怎样建设西安科技大学”等重大问题,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战略,成为了教育部“卓越计划”实施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实现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经过这一轮发展,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都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实现了升级、发展、跨越,完成了从一个普通行业大学到一个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多科性大学的“华丽转身”。胡杨“象征着西科在前进道路上坚忍不拔、不断超越,蕴涵着西科全面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体现了西科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在全国教育系统开展向优秀共产党员、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徐精彩同志学习的决定[Z].
参考文献:
[1]李传刚.中国大学精神的实证研究——以华科精神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喻运斌.大学校训及其文化精神[N].光明日报,2005-12-28.
[3]張文显.把握核心要素凝炼当代中国大学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2004(1).
[4]陈宇泰.论大学精神的自觉与实现[J].教育评论.2014(9).
[5]林平,丁卫华.行业类高校大学文化的内涵探析[J].江苏高教,2013(1).
[6]王杰.关于大学精神史研究的几点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6(5).
[7]西安科技大学校史[M].陜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8]胡西伟.浅谈现代大学精神的内涵[J].高教学刊,2015(22):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