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塑民间手工艺家庭式的传承与发展

2017-06-09 07:00李闻茹
中国艺术时空 2017年5期

李闻茹

【内容提要】德化瓷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德化瓷圣是何朝宗,但作品很少。清代以降,出现了许良西、游长子、苏学金等名家为代表的众多流派。其中许良西开创的许氏瓷塑在中国白瓷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许氏瓷塑二百多年的历史,传承至今有七代人,风格区别于德化瓷的其他流派,自成一派,独一无二。许氏瓷塑技艺独特,在成型方法,造型特征,材料特质,技术手法,形象结体,烧制技术上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均有独创。

【关键词】德化瓷 许氏瓷塑族谱 许氏瓷塑工艺

德化瓷器的烧造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传承未断,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以白釉瓷器闻名,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品,与丝绸、茶叶一道享誉世界,为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湖前许氏瓷塑世家

说到德化的陶瓷,大家马上会想到瓷圣何朝宗。但实际上,何朝宗作为推动中国宗教雕塑世俗化第一人,其里程牌意义是确凿无疑的,影响深远,但是何朝宗的传世作品其实很少。清代以降,德化瓷塑出现了许良西、游长子、苏学金等名家为代表的众多流派,其中许良西开创的许氏瓷塑,在德化陶瓷艺术史,中国白瓷的近现代发展史上无疑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许氏祖辈居住于德化县城关湖前许厝,这里的环境得天独厚,交通便利,他们瓷塑事业可谓得了天时地利之便,或父子或胞兄弟世代相传,发展至今已有七代人,两百年的传承历史,自成一派,风格显著区别德化瓷塑的其他流派,在德化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简要地回顾一下他们传承有序的譜系或有助于我们对许氏瓷塑发展历史有一个纵向认识:

许氏瓷塑创始人(第一代):许良西(1810-1868):字仕楼,号墨林。许良西秉赋聪慧且好学,极具钻研精神,与清代闽粤著名雕塑流派“山湖祖”的名匠交为好友,相互切磋技艺,尽学所长,融会贯通,既擅长寺庙佛像大型雕塑,又精通微型雕刻。据说曾在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上雕刻观音大士、十八罗汉、善才龙女及龙虎、鹦鹉、竹石、杨柳等,可谓巧夺天工。许良西从事雕塑艺术据称传是继承祖辈家传手艺,但许氏瓷塑有文字可证的仅能追溯到他。

第二代以许起蓉(1847-?)为代表。许起蓉,字孝蓰,号金龙。师从许良西。《德化县志》载:“工塑像,善雕刻,遐迩知名。”当时王目浙江宁波府福建会馆雕刻、永春金峰寺佛像均出其手。

第三代以许友义(1887-1940)为代表。许友义,字进勇,号云麟,师从许启蓉,是明代德化何朝宗瓷塑技艺重要传承人,他的观音、达摩、木兰等瓷塑作品先后在英国、日本、台湾、南京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代表作500岁汉瓷塑至今保存在福建仙游龙纪寺。

第四代以许文君(1914-1964)为代表。许文君,字光爽,师从许友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瓷塑艺人,德化瓷厂艺术瓷创作组创始人之一。1959年被抽调参加国庆十周年礼品瓷设计与制作。瓷塑作品《牛郎织女》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受文化部嘉奖。

第五代以许兴泰(1941-2006)为代表。许兴泰,字昭山。8岁起随从其父许文君学习瓷雕技艺。1956年进德化瓷厂工作,正式步入瓷塑生涯,1960年被选送到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进修,1964年调到福建省陶瓷研究所工作,1974年回到德化瓷厂。他在继承传统瓷塑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攻克大型瓷雕、原料配方、烧成工艺等技术难关。1993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陶瓷界首位荣膺此称号者),2003年被评为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第六代以许瑞峰(1969-)为代表。许瑞峰是许兴泰的长子,从小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耳濡目染,最终熟练地掌握了以明代大师何朝宗为代表的德化传统技法。1994年创办德化泰峰艺术瓷研究所后,更是大胆创新,成为德化陶瓷釉艺发展的领军人物,并在2000年率先在国内烧制成高温红釉,一改德化瓷千百年来以白为特色的现状。他同时还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烧制技艺)传承人、福建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等,先后有68件瓷塑及陶艺作品在国家级展评会上获奖或被国家级文博单位永久收藏。

当然,许氏一脉人才济济,成绩斐然者杰出远不止上文中提到的这几位,他们在德化瓷塑的研究与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许氏瓷塑的工艺特点

从以上谱系传承可以看出在许氏瓷塑历代的传承中,各代人继承了上代人的技艺手法,融会贯通而后又有所创新,进而形成自己较为独特的风格,显著区别于德化地区其他瓷塑流派,包括以严格遵循明代何朝宗创制的创作手法的“何派”在内。其技艺手法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是:1.观音佛像开脸的做法,特别是关于鼻子的造型手法。2.佛像发饰、飘带的造型手法。3.仕女人物佛的造型手法。4.尤其以大型瓷塑见长。正是这些不同于其他流派的表现手法与风格面貌,使得许氏瓷塑的作品个性越来越鲜明。

许兴泰和许瑞峰父子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他们生活在距离我们最近的时代和空间,在对周边的事物的敏感与我们应该是一致的,因此笔者以他们二人为代表,并从其众多的作品中选择一二作为例,简要地分析许氏瓷塑的工艺技术表现特点:

(一)成型方法:复古式的“创新”

德化瓷塑的成型方法,常见的有堆塑、模印、注浆三种。这些方法是非常传统的瓷塑手法,但也是德化瓷塑中最富生命力的一些手法。

(二)造型特征:影响整体的局部创新

大底座。底座是明清德化瓷塑观音常见的组成部分。以明何朝宗《渡海观音》为例,观音的身高仅为五个半人头,底座的高度一个半人头,由于底座的水浪荷花与观音的身躯视觉上浑然一体,底座已成为观音塑像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观赏者不会觉得观音的身高不足。明清以来德化的瓷塑观音,凡是有“底座”的,或者为浪花,或者为云团,或者为磐石,底座的体量几乎都是很小的,极少大于身躯的投影。

(三)材料特质:材质和人物精神的统一

德化瓷塑素以材质美著称于世。晚明德化烧制成功的“猪油白”,亦称“象牙白”,法国人誉之为“BLANG DE CHINE”(中国白),以其“自如雪、润如玉、透如绢”而驰名中外,标志着中国白瓷制作工艺真正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猪油白”白中泛黄、温润如玉,内蕴蓬勃的生命力,以何朝宗为代表的德化艺人以之制作人物瓷塑,形象鲜活,独具艺术魅力,其冰清玉洁的本色及天然之美、朴素之美的审美理想焕发着鲜明的个性特征。

(四)技术手法:以大量的捏塑装饰

以许兴泰的瓷塑作品为代表。他先以圆雕成型,再以大量的捏塑装饰。人物的发饰、头饰、胸饰、腰饰、手指以及手镯、珠串、柳枝、荷花、浪花、花朵、飘带等等,都用捏塑制作。一方面,捏塑较为薄、细、小,最能表现德化高白瓷晶莹剔透的天然之美;另一方面,捏塑以连心之手为雕塑工具,最能把作者当下的情感通过手指即时传递到作品,使作品更具抒情性,生命力更为鲜活;再者,捏塑既能表现“精雕细刻”又能表现“圆融飘逸”,并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五)形象结体:追求静穆的伟大、外圆而内方

许兴泰、許瑞峰父子塑造的人物形象追求外圆内方,追求静穆的伟大。“静穆”艺术品的价值不在情感的发作而在激情的凝炼,不是火山的爆发,而是海底的静谧。人类特有的静穆将心胸里情感的风浪、意欲的波涛、外部世界的灾难统统摄进宁静和雅的境界。许兴泰的瓷塑观音有着独特的静穆,因而大多外圆而内方。这也许是许兴泰本人“表面随和,内心严正”的性格在作品中的映射。

(六)烧制技术:追求大体量瓷塑的视觉冲击力

明清以来,直至改革开放前,德化瓷塑的高度几乎都在80厘米以下。烧制大型、特大型观音,一直是德化瓷塑艺人的梦想。上世纪80年代,一股烧制大型、特大型观音的热潮悄然兴起。

三、许氏瓷塑作品的艺术特点

(一)继承传统风格的表现形式。瓷塑技艺精湛,艺术风格鲜明:由于自幼承袭祖父辈技艺,身濡目染,传统瓷塑造诣较深,熟练掌握了明代瓷塑大师何朝宗为代表的德化传统瓷塑技法。

(二)融合现代雕塑的表现手法。在艺术处理上,为了营造独特的意境,用简练的块面、省略的线条、夸张的形态,突出了具有现代意味的特殊构成关系,使作品更具简约之美,亲和之美,从而实现传统技法要求与现代审美情趣的完美结合。

(三)作品中体现了形象的完整性与静穆性的统一,形象的单纯性与概括性的统一,视觉形象性与心灵性的统一。所塑造表现的瓷塑,韵律、节奏、动感线条、变形夸张、抽象之美感、自然流露之激情,既有父辈的那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崇尚真善美的美学内涵,又有他自己全新的创作手法和创作形式,以及那种独具风格化的个性张扬。作品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使观赏者深受感染。

许氏家族的技艺传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交替中慢慢的发展变迁,每一代都有自己鲜明的技艺特征,都有超越前一代的创新技能,所以构成了许氏瓷塑两百年的传承之脉。就许兴泰和许瑞峰父子俩在技艺上所表现出来的区别而言,在于他们所处年代的不同,造就了各自对作品的理解、表达方式的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都敏锐地感受到了并反映了时代的气息。

许兴泰大师由于年代的局限性,更多的是根据自身的观察和借鉴少部分的资料来参考进行创作,他的作品体态丰腴,面相圆润,表现上会更遵循德化传统的瓷塑表现手法和佛教题材里阐述的表现形式。而许瑞峰大师自幼跟随父亲左右,见证老一辈人的创作经历,后来又接受现代美学教育,还有走出国门参加各种展会,因而无论是美术知识还是艺术交流都比父辈们接触得多很多,表现在创作作品上就是更注重人体比例关系,作品更简洁,线条更简单。部分作品会表现得抽象,尤其是观音菩萨造像,简单抽象的线条颠覆了老一辈艺人对于传统的概念。

许瑞峰更大的叛逆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进入他所痴迷多年的釉艺世界,在釉艺的世界里他也创造并引领了一股潮流。

所以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技艺的发展有历史原因也有时代特征。许兴泰大师超越父辈们挑战了1.5米以上的超大瓷塑作品,或许是时代、机遇成全了他们;许瑞峰大师在实心瓷塑上的挑战也是接力了父辈们的研究方向,并且更加的完善它,填补了德化陶瓷史的的空白,攻克了全世界的陶瓷烧制难题。家族式的传承,要求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勤奋、努力,但是这种传承方式有时在特定的条件下,不但可以维持技艺的延续,还能使世代的积累,取得很好的成绩与达到更新突破。

(特约编辑:练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