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健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我国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作为我国传统手工制作纸的杰出代表,宣纸制作技艺的文化生态面临诸多挑战。本文考察了宣纸制作技艺的历史变迁情况,探讨了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与文化生态的关系,揭示文化生态对宣纸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的重要影响,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使宣纸制作技艺得到有效保护和有序传承,实现宣纸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宣纸制作技艺文 化生态 宣纸行业 传承
宣纸作为我国传统手工制作纸的杰出代表,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宣纸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及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以泾县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为主体申报的宣纸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國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伴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宣纸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近些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我国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宣纸制作技艺的文化生态面临诸多挑战,并深刻影响着宣纸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它的产生、发展与其所属区域内的文化生态环境密切相连,它的传承与流变也是为了不断适应文化生态的变迁。宣纸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其传承和发展依存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宣纸制作技艺作为一种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适应当地自然地理状况与社会环境的必然结果。”宣纸制作技艺自诞生以来,它的存在、传承和发展都依赖于泾县地区特有的文化生态环境。本文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考察宣纸制作技艺的文化生态。
一、自然环境
泾县,作为宣纸制作技艺的发源地,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北纬30°21'至30°50,东经117°57至118°41之间。泾县总面积为2059平方公里,占安徽省总面积的1.47%。在气候类型上,泾县属于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整个县常年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6℃,年无霜期250天左右;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泾县境内河溪众多,共有大小河流146条,全长695.5公里,江河面积2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07%,为宣纸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泾县境内山多地少,自古以来就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
宣纸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制作原料,猕猴桃藤为辅料。宣纸的选料和其原产地的地理有密切关系,泾县境内有大小山峰140余座,其地质构造主要是喀斯特丘陵和石灰岩山地,特别适合青檀树种植生长;土壤主要是由黄棕壤、石灰(岩)土、粗骨土和水稻土为主,ph值在4.5-5.5之间,也适宜沙田稻草生长。青檀树是一种石灰质指示性落叶乔木,在喀斯特山地丘陵生长后具有纤维细密、均匀、成浆率高等特点。泾县的沙田稻草具有秆高节少、纤维素含量高、容易提炼白度等特点,自古便有“宁要泾县的草,不要铜陵的皮”的说法。泾县山中长有很多野生猕猴桃树,猕猴桃树藤中会渗出大量胶汁,这些胶汁是制造宣纸必不可少的纸药原料。泾县山区的泉水清澈见底,杂质少,硬度低,温度低,酸碱度适中,适宜制作宣纸。
泾县具有特定的土壤、水质,特定的生产原料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些是制造宣纸不可或缺的条件,泾县特殊的地域环境决定了宣纸只能产在泾县,而不能在别处生产出来。
二、社会环境
宣纸自唐代诞生,经历了宋元明清的发展,在近代走向成熟,并在当代社会获得巨大发展。本文主要考察了自唐代至今各历史时期内宣纸制作技艺的历史变迁,并依次从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和历史文化等几个方面解析宣纸制作技艺的历史文化生态和当代文化生态。
(一)宣纸制作技艺的历史变迁
自唐代至今,宣纸制作技艺经历了初始、发展和成熟时期,宣纸在不同时期呈现了不同的发展面貌。
1.唐代时期——宣纸制作技艺的起源
宣纸问世,始于唐代初期。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天宝年间,在全国各地运到京城长安的进贡物中,宣城郡船中载有“空青石,纸笔、黄连等贡品”。《唐六典·太府寺》记载各地的杂物土贡时,提到“宣、衢等州之案纸、次纸”。唐代所称“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上乘纸张的总称,以宣州地名命名。当时,宣州纸因质量好,年年作为“贡品”献奉朝廷。南唐后主李煜所督制的“澄心堂纸”因其优良品质而声名远扬,誉满天下。
2.宋元时期——宣纸制作技艺的发展期
到宋代,由于文化的蓬勃兴起,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有力地促进了宣纸业的迅速发展。宋代诗人王令在《再寄权子满》诗中写到:“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可见当时的宣纸需求量大,形成了“纸贵如金”的生动场面。明代文学家屠隆在《纸墨笔砚笺·纸笺》中记载:“宋纸,有澄心堂纸极佳,宋诸名公写字及李伯时(李公麟)画,多用此纸。”作者对宣纸——澄心堂纸作了极高的评价。元代,由于书画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雕刻印刷业的兴旺发达,推动了宣纸行业的发展,宣纸制作技艺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完善。
3。明清时期——宣纸制作技艺的成熟期
到明代,宣纸制作技艺日趋精湛。明宣德年间,由皇室监制的宣纸加工纸——陈清款宣纸诞生,其纸张品质极高,与“宣德瓷”“宣德炉”齐名,被称之为“宣德纸”,它是由生宣加工而成的熟宣,这也标志着宣纸制作技艺的成熟。至清代,特别是康乾盛世时期,由于社会政治平稳,经济较为发达,宣纸的产量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清嘉庆《泾县志》记载:“纸有‘金榜、路王、白鹿、画心(亦名澄心堂)、罗纹、卷帘、连四、公单、学书、伞纸,皆皮为之。千张、火纸,竹为之。下包纸、高帘、衣纸,皆草为之。”当时的宣纸制作技艺精良,宣纸品种进一步细化,开始出现按照配料、厚薄、帘纹等分类方法。随着宣纸生产品种和规格日益增多,宣纸使用范围和领域也更加广泛,泾县宣纸业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4.近现代时期——宣纸制作技艺从传统工艺向现代工艺改进
近现代,宣纸制作技艺经历了由传统工艺向现代工艺改进的过程,宣纸制作技艺日臻完善。“传统工艺中,采用石灰腌制、发酵、蒸煮,尽管没有使用现代化学制剂,由于石灰的作用,使原料发生了化学变化,否则无法生成纸浆。此工艺从投料生产到成品,整个生产过程需要三年时间。”传统工艺中,由于宣纸加工制作工序非常复杂,生产投入成本高,宣纸售价昂贵,不利于宣纸行业的扩大和规模化生产,也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现代工艺中,改革燎皮制作工艺和部分制浆工艺,改进宣纸制作技艺中的捞纸、晒纸等工艺,引进打浆机和洗漂机,节约了人力,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宣纸产量。近些年,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宣纸行业的发展不断壮大,宣纸的生产品种、产量、质量和销路等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水平。
(二)宣纸制作技艺的历史文化生态
从唐代到清代,宣纸制作技艺历经各个历史时期从形成到发展直至成熟。在组成社会环境的诸要素中,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和历史文化对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1.社会制度
从唐代到清代,一直实行的是中央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我国封建社会时间十分漫长,社会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宣纸由于具有优良特性和超群品质,自然便成了向朝廷进贡的佳品,成为宫廷用纸,供给朝廷和地方官员使用。“汉唐以前,宫廷用纸是绝对保密的。到了宋朝初年,由于发生了‘南唐澄心堂纸外流事件,用纸的规定开始有所松动,民间用纸情况则有所改变。元代以后,对宫廷用纸逐步由封闭状态转向开放状态。作为明朝宫廷纸的宣德纸,则大步走向了民间,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下,宣纸制作技艺也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审美。比如南唐后主李煜督制的“澄心堂纸”和明朝宣德年间由皇室监制的“宣德纸”,纸张精美,品质优良。同时,封建统治阶级也在不断调整统治制度,社会统治秩序的稳定,也给商业、手工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宣纸行业也由此获得了较好发展。
2.经济体制
封建社会里,经济体制实行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经济持续不断发展。在唐代,经济较为发达,手工业和商业获得了很大发展。皖南地区地势较为复杂,多山地丘陵,树林茂密,水源充沛,但土地较为贫瘠,农业欠发达,皖南地区的百姓多以造纸为业,纸业生产和加工技术不断提高,造纸业的发达奠定了泾县生产和发展宣纸的基础。宋元时期,手工业和商业不断发展。在徽州、宣州、池州等地的一些造纸作坊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进行宣纸生产,当地的宣纸作坊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宣纸生产实行了专业分工,生产工具和原料加工技术不断革新,宣纸制作技艺不断改进和完善。明清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社会需求旺盛,特别是出版业的兴盛推动了宣纸的发展,宣纸制作技艺逐渐发展成熟,宣纸产品种类不断增多,宣纸产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高,宣纸行业日益繁荣。
3.历史文化
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一直支配着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思想和文化,宣纸的发展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和人们思维观念的影响。唐代,由于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文化艺术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宣纸行业的发展。宋代宣纸加工纸的出现,为书画家提供了价廉物美的书画用纸,这一时期产生了诸如李衍的《墨竹图》、祝穆的《方舆胜览》、李清照夫妇的刻本《金石录》等一批书画传世精品和刻本。“明代泾县小岭曹氏家族创制的‘泾县连四‘泾县绵纸‘丈六宣等深受书画家的推崇,明代大学士解缙编纂的《永乐大典》就是第一部采用‘泾县绵纸手工抄写而传承于世的古籍善本。”清代,政府大力提倡编书修志,如《四库全书》《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书,全国各地的官府以及宗族都大量修志续谱,对纸张的需求量大增,这有力地推动了宣纸行业的发展。
另外,我国传统书画艺术发展的历史与书画材料发展历史联系紧密,由于宣纸所独有的润墨性和吸附性特别适宜书法和绘画创作,封建社会文人和书画家都喜欢使用宣纸进行创作,宣纸逐渐取代绢、帛等传统书画材料,成为书法和绘画的专用纸张。
由上可知,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一直依托于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体现了统治阶级的王权思想、统治意志和审美情趣。封建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的稳定为宣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宣纸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带来了文化事业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同时,文化事业的繁荣也推动了宣纸行业的发展。
(三)宣纸制作技艺的当代文化生态
当代中国,历经了社会变迁和时代洗礼,我国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对宣纸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变化包含了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变革、文化观念的嬗变等因素。
1.社会制度
从民国时期至抗战前夕,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宣纸行业由繁荣到一度衰落。抗战爆发后,国土沦陷,交通受阻,宣纸生产凋敝,泾县宣纸行业陷入低迷状态。抗战胜利后,社会动荡继续,交通依然不畅,宣纸行业继续衰微,到解放前夕,泾县宣纸生产几乎全部停滞,宣纸制作技艺到了濒临艺绝人亡的境地。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终于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下,宣纸行业获得了“新生”,从业者的劳动积极性显著提高,宣纸生产逐渐恢复,宣纸行业日益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宣纸行业从业者进一步解放思想,甩掉发展包袱,宣纸生产活力进发,泾县宣纸行业迅速发展并日益壮大。
2.经济体制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由于官僚资本主义对宣纸行业工人进行无情的剥削,国统区对宣纸行业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宣纸生产和销售极不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1954年,宣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宣纸生产和销售纳入国家计划。1957年,宣纸生产由商业部统一安排和包销,并且实行计划供应。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激发了市场活力,泾县宣纸厂家从计划经济产销中剥离出来,自主生产,激发了宣纸市场的活力。1984年,泾县成立宣纸公司后,部分宣纸由公司统一销售,部分宣纸由宣纸厂方自行经营,乡镇企业宣纸厂家产品则自产自销。作为造纸行业领域中的佼佼者,宣纸制作技艺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泾县宣纸的销售网点目前遍布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宣纸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和欧美国家。
近些年,由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当地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宣纸制作技艺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积极保护,实现了宣纸制作技艺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在当代,宣纸行业已經进入产业化发展模式,市场不断扩大,泾县作为宣纸的主产地,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产业集聚群,宣纸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3.文化观念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强,各种宣纸产品日益走进千家万户,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现在的书画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宣纸的使用人群和应用范围得到了拓宽,宣纸既可以供书画艺术家进行写生创作,也可以供国内外书画爱好者使用和艺术品制作等各种需要,宣纸生产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产品定制,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自古以来,宣纸行业效益不错,但也是一个很辛苦的行业。从原料制作到捞纸、晒纸,劳动强度大,特别辛劳,一般人不愿从事这项工作。目前,宣纸虽已名扬四海,却仍然很难吸引年轻人前来学艺,宣纸制作技艺的有序传承面临困境。由于宣纸行业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员减少,宣纸制作技艺的传统职业操守和伦理价值观的嬗变,宣纸行业的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在当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西方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本土文化所赖以生存和繁衍生息的土壤正在流失。宣纸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维护和传播好宣纸文化,避免被西方文化同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宣纸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经济生产活动中,总结传统造纸技术经验,并且融入地方元素而成。历代的宣纸匠人不断发现、试验和改进宣纸制作技艺,不断赋予宣纸制作技艺以新的内容,每一次再创造都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宣纸制作技艺千百年来不断发展、流变、传承至今,在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保护宣纸制作技艺,一方面,社会公众要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共同努力去创造优良的文化生态,自觉和积极主动地保护宣纸制作技艺;另一方面,要采取科学合理和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宣纸制作技艺,保持宣纸制作技艺的生命力和创造活力,使宣纸制作技艺得到有效保护和有序传承,实现宣纸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