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宇
摘要:在多元回归统计中,一般的OLS回归模型有可能出现自变量之间存在明显相关关系的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回归模型的精度和实际意义。本文采用逐步回归模型,基于1990-2014年各统计年鉴数据,研究农村居民消费环境中的12个变量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将最终的影响因素缩小到了农村用电量、城镇化率、农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农村存款余额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值、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收养人数以及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纯收入比值共计6个变量,有效地提高了回归模型的显著性,并根据回归结果提出相关消费环境改善建议。
关键词:逐步回归分析;农村消费环境;消费需求;影响因素
一、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消费是人们通过对消费品的购买使用以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而消费环境则是由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外部因素构成的统一体。本文遵循林白鹏(2000)的基本思路,但将其人口环境这一社会客观的要素替换为人文环境这一偏重群体观念层面的思想要素。从而将消费环境的内容划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三大类。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无论从水平、结构和质量任何方面来说都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311.2元上升至2014年的8382.6元,恩格尔系数由57.5优化为37.7。然而,相对于城市消费环境而言,农村地区还存在着自然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以及消费观念落后等外部劣势。本文基于上述消费环境三个分类下的具体指标,研究了解其中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显著性因素,从来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二)研究方法 在一般的多元回归分析问题中,研究者往往面对的是众多的疑似变量,这些变量中既包含真正对被解释变量有影响的因素,也包含与其他解释变量存在相关关系的派生变量。更进一步,有影响的变量中对因变量影响的显著程度也各不相同。我们要求的理想结果是寻找最能解释因变量的自变量,而且要求这些自变量组成的整体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最高,从而得到一个最优的回归方程。
本文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研究农村消费环境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以得到最优的回归方程为目标,依次向方程中加入疑似变量,通过F检验判断当前方程的显著性,显著则保留该变量,不显著则剔除该变量。后续也只有使方程显著性提高的变量才能进入方程,而且后加入的变量如果导致先前变量显著性降低,之前已存在的变量也将被排除在模型之外,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至没有新的变量可以引入为止。
二、研究过程与结果
(一)指标选取
按照前述农村消费环境的内容构成,本文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细分为生态环境、物质环境、宏观经济环境等共计12个子项,每个子环境经过比较筛选出一个量化指标对该子环境进行度量。本文构建的农村消费环境影响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数据来源
1.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指标数据均之间或间接来自于1991-201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中国金融年鉴》。其中,农村存款余额为农业存款与农户储蓄存款余额之和,这两项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化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其余指标数据直接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三)模型与实证
1.模型建立
前述本文的指标体系中共计13个变量,各因素性质如下:
因变量: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y。
自變量:农作物受灾面积x1、农村用电量x2、国内生产总值x3、农村存款余额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值x4、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5、农村社会救济费和自然灾害救济费x6、农用机械总动力x7、农村每百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人数x8、城镇化率x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纯收入比值x10、农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x11、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收养人数x12。
建立回归模型表示变量间关系:
yi=b0+b1x1i+b1x1j+…+b12x12i+Ui
其中,i为样本容量,即统计年度,i=1,2,3…,25;bi为方程系数,j=0,1,2,…,12;Ui为误差项。
2.回归过程
将前述所有变量数据导入SPSS19软件中,选择分析一回归一线性,将y导入因变量栏,将x1到x2,导入自变量栏,方法选择“逐步”,在统计量中勾选模型拟合度、R方变化、描述性、部分相关和偏相关性和共线性诊断,在选项中设置进入的显著性为0.05,删除的显著性为0.1,然后运行分析并得到回归结果。 (四)结果分析 运行结果显示,一共进行了6次逐步回归,得到了6个包含不同数量自变量的回归模型,模型汇总结果如表2所示。
a.Predictors:(Constant),x1
b.Predictors:(Constant)x2,x9
c.Predictors:Constant),x2,x9,x4
d.Predictors:Constant),x2,x9,x4,x11
e.Predictors:(Constant),x2,x9,x4,x11,x10
£Predictors:Constant)x2,x9,x4,x11,x10,x12
g.Dependent Variable:y
经过5次变量进入,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从0.929显著上升到0.992,模型的拟合优度大大提高,D-W检验统计量值为1.254,排除了随机误差项的自相关性干扰。
6次逐步回归过程中,回归模型依次加入了农村用电量x2、城镇化率x9、农村存款余额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值x4、农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x1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纯收入比值x10以及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收养人数x12,同时将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影响不显著的农作物受灾面积x1、国内生产总值x6、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5、农村社会救济费和自然灾害救济费x6、农用机械总动力x7以及农村每百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人数x8排除在模型之外。 最后,输出的逐步回归模型系数如表3所示。 a.Dependent Variable:y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最终模型6的各变量系数的p值在0.01范围内,说明回归方程系数显著性高,自变量的选取实现了最初提高模型精度的目的。由此得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y=15456.008+1.953x2+3065.178x4-506.584x9-6888.466x10+128.447x11-6.57812
由于各自变量单位和数值大小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非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不能表各环境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程度。为对各自变量影响程度进行定量比较,我们采用标准回归系数Beta进行度量。由表3第5列的Beta值比较结果可知,6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农村用电量、城镇化率、农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农村存款余额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值、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收养人数、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纯收入比值。
其中,正相关的变量有农村用电量、农村存款余额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值、农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负相关的变量有城镇化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纯收入比值和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收养人数。系数符号的基本含义如下:
物质条件是消费增长的硬性前提,完善的基础设施能为消费需求的创造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样,金融服务的深化使得农民拥有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极大改善了他们的收入预期,从而摆脱长期以来的社会风险担忧,使其更加放心地稳步提升消费。而农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刻画了居民的消费目的,尤其是对高档耐用品的消费态度,逐渐从功能型需求转化为享受型需求,这极大刺激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
另一方面,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反而会降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结论往往有悖于我们的常识。对于这一特殊结论,目前的原因思路主要包括城市体制会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使其免于一些生存性基本消费的支出以及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社会可能在提供适合农村居民的消费品越来越捉襟见肘,生产与消费的错位现象日渐恶化。具体是哪种原因或其他潜在理论的提出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此外,收支比所代表的消费意愿越高,消费水平越低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消费品供求上的失衡,这也正是当前研究供给侧改革的重大意义所在。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收养人数越少,意味着居民受传统观念的支配力度越大,为满足传统需求而进行的消费,如祭祀、婚嫁、丧葬等,就会加重农村居民消费负担。
显著变量所属的消费环境内容来看,自然环境因素已被排除模型,说明在现阶段,农村生态环境还不足以影响农民消费需求,这也是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薄弱的一种体现。社会环境因素中,物质环境、历史环境和金融环境进入模型,包含了从宏观的社会发展背景到微观的社会行业发展,从初阶的基础设施到高阶的金融服务,经过逐步回归筛选出社会因素全面深入地解释消费需求这一因变量。最后,人文环境中消费意愿、消费目的和传统观念三个因素全部表现出对消费需求显著的影响水平,这极大地说明了消费作为个体的主观行为,受个体及群体意识的影响十分明显,先进创新的意识可以促进消费行为,而落后保守的意识会抑制消费行为。 三、相关建议 (一)兼顾农村环境治理,加强农民环保意识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全体国民共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和扩散性决定了环保工作永远不可能只局限在城市地域范围内。城市工业和交通导致的严重雾霾会影响到农村,农村焚烧秸秆带来的污染颗粒物也同样会加重城市雾霾。因而,政府环保部门在开展环境监察和环境治理工作时,要给予农村环境问题相当的关注,并且由于农村地区在环境工作上的自我治理能力不足(包括资金、人力、技术等多方面),相关部门更应该将工作重心向农村地区倾斜,以满足农村居民的环境需求,实现政府在资源配置上的公平和效率。
同时,农民自我的环保意识亟待加强。基层政府要通过各类媒体、直接交流、坊间相传等多渠道对农民开展环保相关知识的教育。此外,还要积极向农民提供更多、更有效的解决污染问题的技术和工具,如大力扶持秸秆回收企业以及建设更多沼气池等清洁能源替代蜂窝煤等低效能源等。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協调农村供需平衡
社会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物质条件,农村建设规划中也应将基础设施设定较高优先级,不仅保证如“村村通”等项目的覆盖面,更要控制设施建设的质量以及后期的维护管理水平,让基础设施真正是农村居民从中受益。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少农村地区逐渐成为城市的远郊乃至新城,此时要格外关注这些区域居民在由农民向市民转变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充分深入了解这一部分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并协调生产、运输、仓储等多环节,保障随社会结构的变迁,新兴市民总能获取满足他们独特需求的消费品,使城镇化适应农民,而非农民去适应城镇化。
(三)促进消费观念转变,增强农村创新活力
现如今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气正在形成和传播扩散,农村社会和农民生产生活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农民积极学习,政府积极支持,多开展调研,上马如家电下乡这类政策工程,使农村居民主动接触并接受新事物,刺激并引导其消费需求,盘活农村消费经济。
城市与农村应加强包含文化、技术、管理、思想等多方面的交流互动,使城市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为农村社会治理注入新鲜血液,通过专家指导和人才引进,带动农民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授人以渔,从而激发农村社会创新的新引擎。
四、结语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逐渐成为政策偏重的依靠。当城市地区的内需基本平稳时,农村地区就成为刺激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潜在宝仓。研究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与消费需求,对今后的政策制定和新农村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指向性作用。
随着社会不断变迁,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断更新,农村消费环境的研究注定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课题。由于本人知识水平有限,尚存诸多待解决问题,结合时代特色的研究还有待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