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敏
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德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到位,有些学校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传授,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这是当前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思想政治课是承载中学德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传统文化承载的人文理念的传承。
一、挖掘地域传统文化资源,创新中学德育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高中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增强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福建泉州是國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联合国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泉州至今仍拥有众多十分珍贵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古迹,造就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海丝”文化。地域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泉州地域传统文化的蕴含的德育资源,进一步丰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采取外探究和课堂学习模式双管齐下,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以“我以泉州多元传统文化为荣”为主题,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戏曲文化、海洋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特色工艺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组同学在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形成调查报告,通过黑板报、小论文、文化代言人等形式交流,激发学生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担当,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传播本土优秀传统文化。201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西班牙瓦伦西命名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西端,而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我校举行2016年中国——西班牙“海丝之路”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区“自然”中文学校一行36人抵达泉州培元中学,借助美丽海丝的牵引,走访海上“丝绸之路”的今昔。两校师生参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老君岩、开元寺、泉州湾古船陈列馆、洛阳桥、崇武古城等地,感悟泉州古城文化。泉州培元中学是福建省唯一的国学社成员校。我校学生参加了中学生国学夏令营活动,来自两岸三地、五湖四海的同学们相聚沈阳,共同探索传统文化,感受国学之魅力,开拓了自己的视野。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系列活动,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也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二、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法治德治思想,助力中学德育
法家所主张的法治,是将法律公之于天下,“使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以使天下吏民知法不犯,增进国家的安定和统治秩序的稳定。高中思想政治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法治意识,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政治课程学习,学生形成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经济生活》教学要求学生作为劳动者、投资者、经营者、消费者等,都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意识,遵守市场道德。《政治生活》教学要求学生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依法有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强调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认为“羞耻之心”能在人们的内心筑起抵御一切犯罪诱惑的坚固防线,能从根本上清除犯罪的根源。因此,必须充分运用道德激励的方法,树立好的典型。高中思想政治要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明德向上”。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德治思想,《文化生活》教学中要体现“立德树人”,把课堂和课外实践深度融合,设计学科实践活动,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我是一名志愿者”、“我为创建文明城市(或文明学校)而努力”等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三、渗透古诗词、名人名言资源,创新高中政治教学
为促进中学德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资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学校在德育中应以爱国为主线,不断调整、丰富学生的性格、人格。因此,我们在德育工作中进行了“性格完善、人格完美、国格完备”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参与意识,学生课后搜集表达爱国情感的名言警句。“杀身有地初非惜,报国无时未免愁。”——宋·陆游。“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弘扬工匠精神、长征精神、女排精神、劳模精神等,并结合自身实际践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杜甫等知识分子的永恒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是韩非子等士大夫的一贯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是孔子等的个人道德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周易》中记载:“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强调了矛盾,变化,创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强调了质变与量变。道教经典《道德经》中也有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说明了矛盾与双方相互依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明了矛盾与双方相互转化。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思想和两千年后的马克思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相契合。
总之,中学德育和高中政治教学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相得益彰,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合格人才。
注:本文系2016年度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学德育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QJYKT2016-00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