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真+熊家新+何琪远
【摘要】国内区域的发展进入了以创新为主题的新一轮竞争期,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现代工业强省,近年来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然而,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创新要素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高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建立匹配度模型,计算2015年湖北省各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要素与创新能力的匹配度,为今后的技术创新活动决策和管理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匹配模型 高新技术企业 创新要素 创新能力
一、引言
中国现已走上全面创新之路,创新发展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之前学者研究发现,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投入力度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途径,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基于以上的思考,本文将2015年湖北省各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样本,计算创新要素与创新能力间的匹配程度,为其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二、创新要素—创新能力系统统指标体系设计与模型构建
本文借鉴熊虎在研究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匹配度时使用的方法,利用创新要素和創新能力的耦合度模型最终构建创新要素与创新能力的匹配度模型。
(一)确定功效函数
设变量Ui(i=1,2)是创新要素—创新能力系统两个综合序参量, uij(j=1,2,…,n)为第i个序参量的第j个指标即序参量,其值为Xij。αij与βij分别是系统稳定临界点序参量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因此创新要素—创新能力系统的功效系数uij可以表示为:
子系统内各个序参量对整个系统的“总贡献”即综合序参量为:
式中Ui(i=1,2),分别为创新要素综合序参量和创新能力综合序参量,λij为序参量所对应的权重。
(二)创新要素—创新能力系统耦合度模型
式中C为系统耦合度;Ui(i=1,2)分别为创新要素综合序参量和创新能力综合序参量;k为系统调节系数,在本文中取k=2。显然C的取值在0与1之间。
(三)创新要素—创新能力系统匹配度模型
式中,D为创新要素和创新能力的匹配度,即衡量了两者的匹配程度;C为系统耦合度;T为创新要素—创新能力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即通过公式(5)计算得出,反映了创新要素与创新能力的整体协同效应;a和b为参数,都取值为0.5。为了更好地评价创新要素和创新能力系统的匹配协调程度,将匹配度进行等级划分,如下表1所示。
(四)创新要素—创新能力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科学性、系统性和数据的可得性原则,根据创新要素-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建立“创新要素—创新能力”系统的指标体系(表2)。
三、湖北各地区创新要素—创新能力系统匹配度测度与评价
(一)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所采用的评价指标的数据均来自于湖北省科技厅,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客观性。本文以湖北省18个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样本,并通过相关计算对部分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评价指标体系所需的8个具体指标。
(二)计算功效值
由于湖北省各地区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本文从同地区的视角来分析创新要素—创新能力的整体匹配程度,以同地区的指标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作为序参量的上下限标准。本文中选择的指标都为正功效类型指标。
(三)确定权重
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赋权法来确定各序参量中相应指标的权重。具体的步骤为:首先计算指标的比重Sij=uij/uij;然后计算指标的墒值,hj=-k SijlnSij,k=1/lnn;在此基础上得到差异度ej=hj(j=1,2,…,m);最后计算指标的权重为wj=ejej。式中,uij是样本i的第j个指标的功效系数(i=1,2…n;j=1,2…m),n和m分别是样本与指标个数。
(四)创新要素与创新能力的匹配关系分析
根据计算可以得到湖北省各地区2015 年的创新要素—创新能力”系统的匹配度。从表3可以看出,大多数地区都处于匹配失调的状态,只有天门处于匹配协调的状态,且协调程度不高。大多数地区存在严重匹配失调的状态,少部分地区处于濒临匹配失调、轻度匹配失调和极度匹配失调的状态。总体上湖北省的创新要素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匹配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结论
科技创新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但鲜有文献将两者的匹配程度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旨在对创新要素与创新能力的匹配度进行尝试性的研究。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是测度湖北省18个地区2015年的创新要素与创新能力的匹配度。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湖北省整体创新要素和创新能力匹配程度不高,大部分处于匹配失调的状态;各地区的匹配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东湖高新区、武汉和黄冈的匹配程度较高,其他地区都处于匹配失调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李玉花. 基于多指标评价信息的双边匹配模型研究[D].东北大学,2009.
[2]李宝良,郭其友. 搜寻摩擦市场:搜寻和匹配模型的发展及其应用——2010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主要学术贡献[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
[3]熊虎. 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匹配度及其经济效应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6.
[4]刘一红. 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评价[J]. 科技创业月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