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暖
摘 要: 潍坊民俗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近年来随着潍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千百年形成的民俗文化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危机四伏,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鉴于此,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潍坊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进程中的问题,探索潍坊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对策。
关键词: 潍坊民俗文化 保护与开发 现状 对策
潍坊自古钟灵毓秀,苏东坡、范仲淹、欧阳修、郑板桥等众多名士在此任职并留有墨宝,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历史沉淀,勤劳朴实智慧的潍坊劳动人民,创造并传承了潍坊地区独特的绚烂多彩的民俗文化。比如,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茂腔、高密扑灰年画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聂家庄泥塑、红木嵌银漆器等十三项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潍坊民俗文化的瑰宝。根据《潍坊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潍坊把打造以民俗旅游为龙头的十大旅游板块作为重点发展任务。潍坊对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视一定程度上捧热了民俗文化研究,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有了长足发展,但专门针对潍坊民俗文化进行实证研究的寥寥无几。为此,本课题组成员赴潍坊风筝博物馆、潍坊市人民广场、潍坊金宝乐园、潍坊寒亭杨家埠、潍坊高密聂家庄等进行实地调研,共发放问卷300份,访谈民俗文化传承代表人物2名、博物馆负责人1名,深入了解潍坊民俗文化开发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一、潍坊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1.市民对潍坊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意识薄弱
民俗文化扎根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因此,民众意识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开发至关重要。鉴于此,本课题组专门设计了针对市民的调查问卷,以检测其对潍坊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了解程度和关注度。依据调研第4题结果,仅有9%的市民选择了答案B(比较了解),74%的被调查市民选择了答案C(一般)。根据第5题结果(如图1),有5%的市民选择了答案D(不太重要)。鉴于人力、物力、资金等条件有限,本次研究针对市民的问卷调查實施地点主要集中在人民广场、市区博物馆、市区旅游景点等人群比较集中、人文素质相对比较高的地方。如果把这项调查推广到潍坊其他各地区,那么结果如何?有多少人市民能比较清楚地理解本地民俗文化?有多少本地民俗瑰宝能被市民自发自觉地进行保护?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图1 市民对潍坊民俗文化的重视程度
问卷第6题调查了市民对各种外力能有效推动潍坊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理解。根据调查结果(如图1),46%的市民选择把政府机关排在首位,35%的把民俗文化传承人排第一位,只有5%的把市民排在选项的第一位。这说明市民对保护与开发民俗文化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意识薄弱,大多数仅考虑到享受其璀璨成果,没有意识到应承担的责任。固然政府引导非常重要,但如果没有民众深厚的培育土壤,仅靠政府和少数民俗文化传承人的支撑,再优秀的民俗文化也难以吐露芬芳。
2.潍坊民俗文化传承链遭受严重破坏
古老的民俗文化要保持熠熠闪光的风采,必须有年轻的接班人参与进来,才能代代传承。否则,就会导致出现民俗文化表面繁荣发展的空心化现象。本课题组采访民俗文化传承代表人杨洛书先生、杨霞女生及聂宏希先生时,他们都提到了共同的困难:愿意干这一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传承梯队青黄不接。
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传统手艺烦琐,多数年轻人经不起考验。访谈中,杨老先生引以为豪地说,虽然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也有年画,但杨家埠年画制作全程都是手工的。手艺无价,传承到了今天,细致的手工活儿却成了对年轻一代巨大的考验。很少有年轻人能像祖辈一样能安安心心地坐下来,对着一块梨木小心地一刀一刀地雕琢数十天。目前,刻版的年轻人已非常少。杨老先生的三女儿杨霞女士说,他们兄弟姊妹五人从小就在雕刻、印刷年画的环境里长大,耳濡目染,手艺自然就传承了下来,一辈子没离开过年画。但到了孩子一代,虽然也有传承,但主营事业却不再是年画。相比杨家埠,聂家庄的泥塑传承情况更是令人唏嘘不已。聂先生说以前聂家庄做泥塑的有上百家,但现在经营泥塑的主力军却是在家闲来无事的老人。已过中年的聂先生算是这支队伍里的年轻骨干。第二,民俗文化工艺名气大,但实际市场效益欠佳。无论是杨家埠年画还是聂家庄泥塑的制作都是工序烦琐,要求极为精细准确,耗时久,但价格低廉,报酬不成比例。杨老先生的作坊里面操作的员工,含家人在内,共7人左右,如遇到有批量订货的,会暂时雇几个附近村民应急,堪称杨家埠规模最大、销量最好的。即便如此,相对单调枯燥的长时间手工劳作,报酬也不成比例,所以几乎看不到年轻员工的身影。相比之下,聂家庄泥塑的销售路子略显落后,虽然平日也有游客、批发商来采购,但逢年过节才是泥塑传统的销售旺季。聂宏希先生经营的门店虽是聂家庄小有规模的,但农忙时节还是忙农活,并不单纯靠手艺生活。因此,不景气的市场销量也让更多的年轻人另寻出路,放弃了传承古老的手艺。
3.潍坊民俗文化宣传力度、方式欠缺
聂家庄的泥塑虽然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因为其村落里散兵游勇式的生产方式,加上村委会宣传、管理手段跟不上,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销售、民俗旅游等方面都显得滞后。聂家庄距离文学泰斗莫言的故居不远,也离电视剧《红高粱》的拍摄基地很近,但因为宣传力度不够、道路不顺畅等因素,来参观、购买泥塑的游客数量并没有与它的名气相匹配。相比之下,杨家埠民俗艺术大观园对于风筝、年画的开发可谓可圈可点。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节和杨家埠民俗大观园遥相呼应,推动了杨家埠年画、风筝的开发与销售。因此,杨家埠民俗艺术大观园的开发可以作为聂家庄提升泥塑知名度的参考途径之一。比如聂家庄泥塑展览可与已举行七届的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节搭台唱戏,既能提升文化节的艺术氛围,又能为泥塑的开发与销售提供坚实的动力。
二、潍坊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对策探析
1.强化市民对潍坊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开发意识
(1)举办多种民俗文化活动,增强民众凝聚力,提高市民对潍坊民俗文化的认识。
民俗文化的种子萌芽于民间,发展繁荣于人民群众。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加深广大市民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对于传承、保护和发展潍坊民俗文化至关重要。根据调查问卷第7题结果(如图3),4%的市民从未在潍坊参加过大型民俗文化活动,选择偶尔参加过的占了绝大多数。这说明市民参与民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需提高,也侧面反映了潍坊举办民俗文化活动的次数较少,市民参与此类活动的机会少。本次调查问卷第8题调查了哪些措施能推动潍坊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设置为多项选择。根据调查结果,57%的市民对举行民俗主题活动,例如清明摄影大赛、端午赛龙舟等感兴趣;48%的市民选择了定期开展公益活动,邀请潍坊民俗文化传承人展示文化精髓。这说明民众希望提高对潍坊民俗文化认识的态度是积极的、值得肯定的。因此,相关部门应结合潍坊民俗文化节庆气息浓厚的特色,应时应景,深度开发民俗文化活动,扩大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市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来传承、保护和开发潍坊民俗文化。
图3 市民参加大型民俗文化活动频率调查
(2)让民俗文化走进社区文化,加强日常宣传。
社区是国家与社会的接口,是我国城市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堪称从微观层面担当起了社会重任。要强化市民对潍坊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开发意识,就要做到让民俗文化走进社区文化,加强日常宣传。本次调查问卷第8题旨在调查能推动保护与开发潍坊民俗文化的措施,设置了“社区成立潍坊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小组,加强日常宣传”选项。根据调查结果,39%的市民选择了该项,认可了民俗文化入社区的必要性。因此,在社区成立潍坊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小组,加强民俗文化日常宣传,有利于更好地策划、组织本社区的民俗文化活动,也有利于年轻一代在良好的文化社区氛围中成长。
(3)加大民俗文化博物馆开发力度。
潍坊市区的博物馆主要有潍坊市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潍坊十笏园博物馆、杨家埠民間艺术大观园等。目前,潍坊十笏园博物馆、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等依然是旅游景点,收取门票费。虽然门票费用不高,但一定程度上还是阻扰了民众进入参观游览的意愿。以潍坊风筝博物馆免费开放为例,自开放之后,风筝博物馆的游览热度直线上升,加上便利的交通位置,这里成了市民周末或小长假近郊游的首选。在本次调查问卷中,根据第8题统计结果,35%的市民认为开发、开放更多的民俗文化博物馆,能有效推动潍坊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鉴于此,希望有关部门协商,开发、开放更多专门类别的民俗博物馆,让更多的市民走近潍坊民俗文化,提升对本地区民俗文化的认知水平。
2.建立健全民俗文化管理制度
面对民间传统文化瑰宝后继乏人的现状,有必要通过相关部门的协助,建立健全民俗文化管理制度,以防止传统家族式的传承方式限制、阻碍民俗文化的推广和发展。在发挥老辈艺人传帮带作用的同时,要开启创新传承新模式,通过微信、微视频、微博等多种宣传途径,不拘泥于一家,在全社会范围内协助选拔传承的好苗子,以解决传承人才青黄不接问题,加固民俗文化的承接链。要实现这一点,老一辈传承人思想必须先开放。课题组在采访杨洛书老师的时候,年近九十岁的杨老先生表示,来学艺拜师的人很多,国内外的徒弟都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杨老先生不仅手艺超群,人品也是让人赞不绝口。他说只要拜师的人肯学、想学,他就把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授。杨老先生这种为传承艺术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让在场的每位都为之感叹。只有具备这种品质,传承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3.促进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民俗学博士张士闪认为,民俗文化产业的内涵应该是“民俗·文化·产业”,即三者并重的关系,不应再是以短期经济利润为指向的、蜂拥而上的无序行为。要促进潍坊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就要借助媒体等多种途径,更新民众对民俗文化产业的理念,让古老的民俗文化和现代生活接轨,实现落地生根。为此,要对既有的民俗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加工,融入现代文化和经济的因素,以拓宽其顾客群体,体现出更高的价值。比如聊城东昌府区葫芦种植、加工制作有千年历史。现如今,通过用文化创意激活葫芦产业,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正如东昌葫芦雕刻技艺传承人于凤刚所言:“葫芦能卖高价,关键是文化创意。”如《诗·小雅·鹤鸣》所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潍坊的风筝、年画、泥塑、剪纸等的产业发展道路可从聊城葫芦案例中受到启发,在保持独特的地区特色与艺术风格的同时,探索新的艺术经济价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研究反思
潍坊民俗文化博大精深,艺术价值极高,是潍坊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所在。只有树立长效保护、开发意识,才能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关注民俗文化的发展;只有建立健全民俗文化管理制度,才能让潍坊民俗艺术世代传承、绽放异彩;只有促进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走出民俗文化开发的新路子。本文对潍坊民俗文化的研究只是冰山一角,对于如何有效推动潍坊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尚需深入、多角度地进行研究。如何有效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事关文化事业建设大局,这也是本文在此研究领域抛砖引玉的意义所在,希望能对同领域的深入研究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蒋培玲,孟昭福.文化创意为东昌府葫芦插上“翅膀”[N].农民日报,2013-11-2(5).
[2]张士闪.“齐鲁之邦,民俗寻脉”:山东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战略[J].中国民俗学网,2008(02).
[3]潍坊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98cb63ed172ded630b1cb616.html.
[4]诗·小雅·鹤鸣[DB/OL].http://www.sbkk8.cn/mingzhu/gudaicn/zhuzibaijia/shijingji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