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华娟
初次接触杨绛作品,是在写本科毕业论文时。一篇《隐身衣》、一篇《洗澡》就将我带入了杨绛的世界。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修饰,简练平素的语言、平静的叙述中折射出的却是直抵人心的真实的力量。
《隐身衣》是杨绛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是理解杨绛的一把钥匙,更是智者对人生哲学的一种理解与表达。文中告诉我们“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世人唯恐避之不及,因为世人都以“出人头地”、“出类拔萃”为人生成功的标志,谁会甘愿屈居?于是,有才无才的便一辈子挣扎求上。杨绛先生洞察世态人情了解世人心态,一语中的“可是,天生万物本就不同,何苦强出头?”“有人企求攀上高枝,有人愿意‘曳尾涂中,人各有志,何必相強?”。是的,人的尊严不靠地位,只要活出自己的尊严和成就,就有了存在世间的自我价值。“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有了这样的心态,人生就可以安闲舒适,得其所哉。
杨绛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智慧又平和的智者,她也是这样在实践的。她的翻译名作《堂吉诃德》译文行云流水,从容舒缓,脍炙人口,被授予西班牙国王“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时,她曾二次谢绝,在第三次实在躲不过去才面对时,页只是谈谈地说了句“得之有愧”。可见她的风趣幽默和智慧平和。
杨绛先生在文中说:“‘蛇阱之上,天空还有飞鸟;‘蛇阱之旁,池沼里也有游鱼。”“一个人不怕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我认为,这是杨绛先生对“隐身”哲学的真正内核所在吧。这不是无为、自甘堕落,而是一份自知内敛的清醒,是大智若愚的明慧。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心态和处事哲学,才有了杨先生她冷静超然俯仰观止的作品,也有了她外柔内刚令人仰慕的灿烂人生。
每一次读杨先生的作品,就好似与一位博学理性的智者作心灵彻谈,总会觉得心里是宁静而温暖的,总会在突然之间有所顿悟的。这不仅源于她站在人生边上俯瞰人生的智者姿态、儒家的入世道家的空灵结合的人生追求,更源于她的机智幽默的平淡语言中总能轻轻松松地刺透人性。她的散文洗尽铅华、淳真自然,却耐人寻味,其沉定简介的语言看似平淡朴素,却浓缩人生精华,会令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记得初读《隐身衣》的那段时间里,我的人生正经历了不大不小的挫折,心灰意冷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这个世界。然而就在这一遍一遍品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渐渐平静了下来,我能学着以一种置身事外的视角去看待我经历的一切,原来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云淡风轻的。我想,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我,穷其一生也不会有杨先生这样的成就的。但如果我能一样秉着冷静超然的态度去面对工作和生活,去理智地认清自己、认清社会人情,就像希腊人说的“知道你自己”,我就不会被一时的困惑而羁绊了。因有了这样的心态,当我关注“做好我该做的工作”的时候,我发现工作的灵感越来越多,越得心应手了。当我能理智地看待世态人情的时候,我发觉我多了一份宽容和理解,我知道世事无常,不必苛求。我知道我是谁,我知道我能做什么。这,就足够了。
或许因为自己曾经有过的人生体验,我突然之间开始思考我的工作:我教了这么些年的书我真的会教书吗?我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吗?我曾经的努力都是有价值的吗?在我转身之后我的学生都还能发自内心地称呼我一声老师吗?曾经的那些荣誉、先进、奖项真的名副其实吗?——尤其是在小学里的那几年。
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想,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其学会如何去成就最好的自己吧。可是,我有真正冷静地去思考一下孩子们的需要,去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吗?每天上课、下课、批改、辅导、竞赛、教研、活动,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还是真正在培养孩子? “尊重每一个孩子”我们都知道,但真正实行起来却难乎其难。要尊重,首先要了解,没有了解尊重二字就无从谈起。我有真正静下心来去观察过孩子吗?去了解孩子吗?
当我读完《隐身衣》以后我觉得深深惭愧。作为老师的我曾经是那么浮躁。我关注学生考试成绩是不是理想,关注学生上课是不是遵守纪律,关注学生比赛是不是有名次,关注他们是不是给我争气,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名誉和面子吧。如果我能真正冷静理智地去看待教育、看待我的学生,宽容他们成长路上的种种匪夷所思、允许他们暂时“落后”,不以一个自以为的过来人对他们说教和干涉,而是以一个洞悉世事的朋友以不算丰富的阅历、以一种恬淡大气的心境对他们不露痕迹地加以引导,智慧地去处理工作中的得失,把老师我自己放得低些再低些,把那些所谓的成绩看得淡些再淡些,我的教学生涯是不是会更有意义呢?
工作如此生活也是如此。有“静”才能制“动”,睿智的人生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