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缭绕

2017-06-09 23:45陈丁芝
教师·上 2017年5期
关键词:鲁迅

陈丁芝

摘 要: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作家都很重视文章的结尾。好的结尾要起到文尽意未尽的作用,短篇小说的结尾尤其应该这样。鲁迅的短篇小说正是这样。

关键词: 鲁迅;短篇小学;结尾

费尔巴哈说过的一段话:“聪明的写作方法是先把读者也看作是有头脑的人,是不把一切都说出,而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事物的关系、条件和界限,在这种关系、条件和界限之下所说出的语句才是有效果的和可以想象的。”指出了写作中的一条规律:作者在行文时一定要给读者留白,留下思索和想象的余地,把什么话都说透,并不能产生好的效果。就短篇小说的结构来说,含蓄的结尾好比优美乐曲中的最后一个悠扬的音节,往往有余韵缭绕,不绝于耳的效果。

鲁迅小说中的结尾常常是既“补完题蕴”,又给人以“不尽远想”。例如,《孔乙己》的结尾在写完孔乙己喝完酒坐着用手慢慢离去后写道:

自此以后,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端午节,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节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结尾的核心意思是“孔乙己的确死了”。说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因为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背景下,他的身份和地位肯定会被社会淘汰与淹没,他不劳动,无法养活自己,而且还被打断了腿,肯定会死。而说他大约死了,是因为事隔多年,无从考证,也没人知道他的真实情况,所以鲁迅说“大约”。

其实小说对孔乙己的死作了多次暗示:自初冬到年关,再从第二年中秋到端午节,也一直没有看见他。孔乙己是个贪杯之徒,又是个社会上的“多余的人”,既不来酒店,又没有人再谈论他,可见孔乙己已经无声无息地离开人间。最后用一种含蓄的语句作结,意味深长,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以及造成这个悲剧的社会原因,从而对吃人的封建制度产生愤恨的感情。

《孔乙己》的結尾是从淡淡的叙述中透露出深深的悲愤之情,鲁迅先生另一篇《故乡》的结尾则是在描写和抒情中“别出一层”: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人们都为了希望去奋斗,那么就能实现自己的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迎来美好幸福的新生活。换句话说,就是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虽然实现“希望”的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就有实现的可能。这段有景有情的结尾,既照应了前文“我”对少年时代闰土一段美好生活的回忆,同时又从“我”的故乡之行中“别出一层”新意,抒发出“我”对人生和社会的理想,那“地上的路”的哲理性比喻使人产生的想象,给人以战斗的鼓舞。这个结尾深化了主题,给人以鼓舞与信心。

短篇小说中有些结尾描写往往采用对比的手法来表达主题,通过情景的强烈对照给人留下永久的回味。《祝福》的结尾之所以写的含蓄就在于小说把两种情景加以鲜明的对照:祥林嫂倒毙在鲁镇之时,“天地圣众”都酒足饭饱,“醉醺醺地在空中蹒跚”,准备“赐福给地主老财,而给予劳动人民的却是痛苦和死亡”。小说通过强烈的对照,揭示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本质,不仅造成了民众物质的贫困,而且对他们的精神施加了致命的摧残,使他们在灵魂上也不得安宁。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祝福》结尾段描写与开头的场景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的祝福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封建礼教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药》的最后的场景气氛阴冷,凄凉。在坟场上,周围“死一般静”,坟墓“层层叠叠”,枯草“支支直立”,还有两个哀伤的老女人在这里奠祭亡灵。这样的气氛,还不阴冷吗?但鲁迅先生的笔墨还是很有节制的,他没有将这种“阴冷”推向极致,最后由于夏瑜坟上一个花环的出现,使作品显出了“亮色”。这花环是鲁迅当时思想情绪的一种曲折流露,是他对革命的前途怀着热望的一种艺术写照。以至今天的人们重读它的时候,仍然感到有许多方面值得再三回味。

在情节的高潮中戛然而止,这样的收尾往往会产生言尽意不尽的艺术效果。在《阿Q正传》文章结尾中,阿Q之所以在革命党人取得政权后仍被驱往绝路,关键性的原因是革命被篡夺了领导权,正在这一时期抢劫案迭起,在赵家遭抢后,与这一事无关的阿Q被诬陷入狱了。最后被枪毙而死,可人们还认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认为阿Q临死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跑一趟了。这样的结局,包含着令人心酸的悲剧内容,鲁迅指出国人的麻木和愚昧,特别是对精神胜利法痛加针砭,目的是在使读者感到痛心,由震惊而走向觉醒,这样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余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采用含蓄的结尾时遵循了一个重要的创作原则,就是把读者当作是有思想的人,他不是在结尾中把什么都讲得详尽无余。相反,他总是让读者积极参与自己的创作活动,让大家用思考和想象来尽量充实和深化自己的作品。

(作者单位:湖南省新田县思源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鲁迅
鲁迅虚拟(外一首)
鲁迅《自嘲》句
鲁迅的真诚
阿迅一族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解读鲁迅《呐喊》内部的思想
早期受控之鲁迅的翻译选择